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50页
第2页 / 共50页
第3页 / 共50页
第4页 / 共50页
第5页 / 共50页
第6页 / 共50页
第7页 / 共50页
第8页 / 共50页
第9页 / 共50页
第10页 / 共50页
亲,该文档总共5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类之始建筑之初:一目录第一章 人类之始建筑之初:3建筑初始:3中西方建筑特点:3中西方建筑示例61.2 审美态度:141.3 中国建筑的平面布局具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141.4 中国古代建筑特别注意跟周围自然环境的协调161.5 西方色彩分析16第二章 东方之建筑:172.1 北京建筑皇城根儿下的骄傲172.2 徽州民居儒商的风雅212.3 客家围屋流动的家园252.4 云南少数民族民居人与自然最佳的沟通302.5 结束语:34第三章 西方之建筑343.1 古希腊的建筑风格343.2 古罗马的建筑风格383.3 拜占庭建筑的风格413.4 哥特式建筑的风格433.5 巴洛克建筑的风格463.6 洛可可风格的建筑艺术48第一章 人类之始建筑之初:建筑初始:人类最初是栖息在树木上和洞穴中的。自从人类建造了房屋后,就远离了风雨蛇兽的侵袭,极大地改善了繁衍生息的条件,这是人类跨入文明史的重要一步。相当长的时期内,中西建筑在相对封闭的系统内各自独立发展,很少有交流的机会,这形成了形态迥异、个性差别极大的东西方建筑。只有到了近现代,随着中西方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的交流融合,中西建筑不仅与各自传统意义上的建筑大相径庭,而且也更多地趋向于一致性。建筑受自然物候、材质原料、社会条件、技术水平、思想观念、宗教文化、审美情趣等诸多方面的影响,所以造成了多种建筑形态的差异性。爱斯基摩人彻冰雪为屋,中国西南地区人伐木竹建吊脚楼,这是受自然地理条件影响;福建永定土楼的圆形城堡模式,大约与迁居此地的客家人防范土匪有关;埃及阿蒙神庙的巨型石柱,柱径比柱间距要宽,中世纪欧洲哥特式教堂的尖顶,则是宗教思想的影响所致。中西方建筑特点:中国古代建筑以木构架为主,构成富有弹性的框架。有抬梁、穿斗、井干三种不同的结构方式。抬梁式是在立柱上架梁,梁上又抬梁,所以称为“抬梁式”。宫殿、坛庙、寺院等大型建筑物中常采用这种结构方式。穿斗式是用穿枋把一排排的柱子穿连起来成为排架,然后用枋联接而成,故称作穿斗式。多用于民居和较小的建筑物。井干式是用木材交叉堆叠而成的,因其所围成的空间似井而得名。这种结构比较原始简单,现在除少数森林地区外已很少使用。木构架结构有很多优点,首先,承重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屋顶重量由木构架来承担,外墙起遮挡阳光、隔热防寒的作用,内墙起分割室内空间的作用。由于墙壁不承重,这种结构赋予建筑物以极大的灵活性。其次,有利于防震、抗震,木构架结构很类似今天的框架结构,由于木材具有的特性,而构架的结构所用斗拱和卯又都有若干伸缩余地,因此在一定限度内可减少由地震对这种构架所引起的危害。“墙倒屋不塌”形象地表达了这种结构的特点。这些风格特点,在古希腊神庙的各个方面都有鲜明的表现。首先是柱式。古希腊的“柱式”,不仅仅是一种建筑部件的形式,而且更准确地说,它是一种建筑规范的风格,这种规范和风格的特点是,追求建筑的檐部(包括额枋、檐壁、檐口)及柱子(柱础、柱身、柱头)的严格和谐的比例和以人为尺度的造型格式。古希腊最典型、最辉煌,也是意味最深长的柱式主要有三种,即陶立克、爱奥尼克和科林斯柱式。这些柱式,不仅外在形体直观地显示出和谐、完美、崇高的风格,而且其比例规范也无不显出和谐与完美的风格。从外在形体看,三种柱式各有特点,陶立克的柱头是简单而刚挺的倒立圆锥台,柱身凹槽相交成锋利的棱角,没有柱础,雄壮的柱身从台面上拔地而起,柱子的收分和卷杀十分明显,力透着男性体态的刚劲雄健之美。爱奥尼克,其外在形体修长、端丽,柱头则带婀娜潇洒的两个涡卷,尽展女性体态的清秀柔和之美。科林斯的柱身与爱奥尼克相似,而柱头则更为华丽,形如倒钟,四周饰以锯齿状叶片,宛如满盛卷草的花篮。从比例与规范来看,陶立克一般是柱高为底径的4-6倍,檐部高度约为整个柱子的1/4,而柱子之间的距离,一般为柱子直径的1.2-1.5倍,十分协调、规整而完美。爱奥尼克,柱高一般为底径的9-10倍,檐部高度约为整个柱式的1/5,柱子之间的距离约为柱子直径的两倍,十分有序而和美。科林斯,在比例、规范上与爱奥尼克相似。这些比例与规范,与这些柱式的外在形体的风格完全一致,都以人为尺度,以人体美为其风格的根本依据,它们的造型可以说是人的风度、形态、容颜、举止美的艺术显现,而它们的比例与规范,则可以说是人体比例、结构规律的形象体现。所以,这些柱式都具有一种生气盎然的崇高美,因为,它们表现了人作为万物之灵的自豪与高贵。而以这三种柱式为构图原则的单体神庙建筑或其它建筑,往往就成为了古希腊艺术乃至人类建筑艺术的典范,如以陶立克柱式为构图原则的帕提农神庙、阿菲亚神庙;以爱奥尼克柱式为构图原则的伊端克先神庙和帕加蒙的宙斯神坛;以科林斯柱式为构图原则的典型作品列雪格拉德纪念亭等。正因为这三种柱式如此美妙绝伦而意义重大,所以,有人十分肯定地指出:“古代希腊建筑的美学原则和艺术特征可以归结为三种古典柱式,即陶立克、爱奥尼克和科林斯柱式”。仅从艺术风格的角度来看,这种论断也是十分精确中肯的。中西方建筑示例:建筑是人类文明的沉淀,也是人类文明的载体。它以其独特的语言方式向人们倾述着各地区、各民族的思想观念、宗教情感、审美情趣等等。所以地域和历史文化截然不同的中西方也有着不同的建筑理念。同时中西方的人审美观念、性格气质也有着相当的差异,这些都在无形地影响着当地的建筑设计艺术。因此,特地在此探讨一下东西方的建筑根源上的一些差异。在这里,以希腊为西方的代表。第一个差异:希腊的建筑是感性的,对造型艺术和形式美有着极致的追求。而中国的建筑被伦理思想影响得很深。中国古代的建筑高度强调美与善的统一,强调建筑艺术在伦理道德上的作用。首先我们来讨论一下希腊建筑的感性化。古希腊建筑追求造型艺术,每个建筑就如一个雕塑品。他们追求和谐,并认为人体是世界上最和谐最美的形体。人体美在他们的建筑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如代表男体的多立克柱式刚毅雄伟,代表女体的爱奥尼柱式柔和端丽。如图:图一 多立克柱式多立克柱式就是在建筑物上显示男子身体比例,来显示刚劲和力量。图二 爱奥尼柱式爱奥尼柱式模仿了女子的窈窕。柱子的粗细为高度的八分之一,显得十分高挑。在柱下部安上状如靴子的凸线脚,柱头左右垂以卷蔓,仿佛时尚女子时尚的卷发,柱头颈下装饰着花带,柱身上镂刻出细密的纵向凹槽,犹如女子细密、柔和的衣褶一般。古希腊的建筑的确是独一无二的雕塑品。接下来探讨中国建筑的伦理精神。与希腊人追求形式美、造型美、雕塑感的倾向相反,中国人不求外在形式的美感,而是认为建筑是生活、思考、养德的地方,应以伦理为重点。中国古代建筑的审美特征是高度强调美与善的统一,强调建筑艺术在伦理道德上的作用。群体和谐的思想是中国建筑美学的特征,也正是中国建筑的独特理念。因此中国建筑以向水平方向发展为主,极力削弱个体建筑的突出。这种形式的布局,不是以单体建筑的造型取胜,而是以群体的对称、呼应、错落有序形成整体气势。中国人有着令人惊讶的对建筑群体的驾驭能力。中国建筑的群体和谐中,以儒家的“礼”的思想为特色。“礼”是一种划分人与人之间差异区别的标准,因此,建筑中有着鲜明的主次表达。不同级别的建筑有着与自身级别相应的位置、形式、色彩、屋顶样式等等。这也正体现了中国建筑的伦理观念。图三 故宫如故宫,所有的建筑按着一定的礼序排列组合,显示出了磅礴的气势。第二个差异:是西方的民主精神和和中国的专制等级思想。在古希腊建筑中,大型建筑往往依地势而建,并不强调中轴对称和等级思想。如雅典的建筑卫城中,建筑物的安排顺应地势,布局方式自由活泼,给人的感觉是生机勃勃多于庄严肃穆。图四 雅典卫城山门而中国古代建筑中,有着壁垒森严的等级制度,从建筑的布局方位、形体大小、结构构件、建筑装饰、建筑材料到城市大小、道路宽度等等,处处凝聚着强烈的等级规范。甚至还有相关法律规定。1.1.1 第三个差异:是西方建筑神秘的宗教色彩和中国调和的现实主义。西方人相信神灵,对宗教有一种极度的虔诚。而中国人相信自己的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安分守己就会平安,犯错就会受惩罚。中国人都很现实,不会过分信仰神灵,而是安安稳稳过日子,与现实相协调。就算是中国古代的宗教建筑也有着相当强烈的世俗色彩。西方对宗教建筑极为重视,在古建筑中宗教建筑往往代表着时代建筑的最高水平。设计师们使用垂直发展的空间序列和挺拔向上的形式,来表达人们对神的崇拜以及对天国的热切向往和痴迷。西方人不像中国人重视世俗皇权,而是重视自己心灵中的神,用最好的材料、最好的技术来建造一座座名垂千古的神庙和教堂。此外,建筑师往往在宗教建筑里利用光影营造出浓郁的神秘气氛,无论是帕提农神庙,还是万神庙和基督教的教堂,它们的内部空间都具有某种神秘的感召力量,讲置身其中的人们的精神引导向缥缈的远方。 图五 帕提农神庙图六 万神庙图七 圣索非亚大教堂而中国的现世意识使中国宗教带着强烈的世俗色彩,在吃斋念佛的背后有着十分功利的世俗目的,宗教信仰成了世俗欲念的冠冕堂皇的遮羞布。如在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它的世俗欲念十分浓厚,它关心的不是死后进入另一个世界的生活,而是如何长生不老和升仙之道。而从外流入中国的佛教,则被中国彻底改造了。它本身的宣扬的出世思想与中国人的现世性思想产生了矛盾,同时,佛学观念里的无君无父的思想也与中国的伦理意识发生了冲突。然后,中国就开始对佛教进行了改造。一是取舍,二是更新。材料从根本上说,中西方建筑艺术的差异首先来自于材料的不同:传统的西方建筑长期以石头为主体;而传统的东方建筑则一直是以木头为构架的。这种建筑材料的不同,为其各自的建筑艺术提供了不同的可能性。从建筑材料来看,在现代建筑未产生之前,世界上所有已经发展成熟的建筑体系中,包括属于东方建筑的印度建筑在内,基本上,都是以砖石为主要建筑材料来营造的,属于砖石结构系统。诸如埃及的金字塔,古希腊的神庙,古罗马的斗兽场、输水道,中世纪欧洲的教堂无一不是用石材筑成,无一不是这部“石头史书”中留下的历史见证。唯有我国古典建筑(包括邻近的日本、朝鲜等地区)是以木材来做房屋的主要构架,属于木结构系统,因而被誉为“木头的史书”。不同的建筑材料,不同的文化与社会,使得中西方的古代建筑有了不同的艺术表现。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流露出不 同的情感;不同的材料造就不同的建筑,展现不同的信念。西方的石制建筑一般是垂直发展,建得又高又大。同时别出心裁的屋顶建筑也是西方古典建筑的一大亮点。但是怎样将高密度的石制屋顶擎如仓穹则是它的建筑艺术所在,于是出现了那些垂直向上的石柱,如较早出现的塔斯干柱式,可以说石柱是西方建筑的基础中的基础。石柱及屋顶的发展伴随着西方建筑的发展,如果说石柱是西方建筑的“基本词汇”,那么屋顶则是西方建筑的“基本句式”。屋顶的不同,导致了其风格类型上的差异,如希腊式、罗马式、拜占廷式、格特式、巴洛克式等等与西方的石制建筑不同,中国古典建筑的“基本词汇”应该是斗拱。所谓斗拱, 是将屋檐托起的交叠的曲木,它可以将纵向的力量向横向拓展,从而构造出多种多样的飞檐。可以说飞檐的设计是我国古典建筑中的璀璨明珠。不同的飞檐形式往往会有不同的艺术效果,或轻灵,或朴实,或威严。“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就是飞檐的真实再现。我国古典建筑的四大家亭、台、楼、阁都用飞檐来标明自己的身份,表达自己的情感,而且飞檐的高低、长短往往会成为建筑设计的难点和要点。中国建筑以木结构为主,宫殿的基座和普通房屋的墙则用夯土;西亚建筑使用砖的技艺独步天下;欧洲建筑的材质则主要是石头。现代学者普遍认为这与各地的自然地理条件相关,但我认为这并不是令人十分信服的解释。多山的中国并不缺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