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7页
第2页 / 共17页
第3页 / 共17页
第4页 / 共17页
第5页 / 共17页
第6页 / 共17页
第7页 / 共17页
第8页 / 共17页
第9页 / 共17页
第10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范文3篇 教学目的: 一 了解新闻的特点和构造。 二 体会本文语言简明、精确的特点。 三 了解渡江战役的经过,承受革命教育。 教学设想: 一 学生初学新闻这种体裁,有必要弄清晰新闻的根本特点和构造。 二 为了便于学生尽快了解新闻的特点和构造,在教学方法上遵循由感性到理性这样的熟悉规律,不从学问概念切入,而从对课文内容的复述和概括入手,完成教学内容,到达教学目的。 三 本文语言简洁、精确,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好教材,因此,语言的学习与训练列为教学重点之一。 四 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生自读课文(包括读“预习提示”,以了解背景学问)。读书时,画诞生字词(或自己解决)。 说明熟识历史背景,大致了解全文内容。 二朗读课文,或听朗读录音。对比书上的示意图,进一步了解三路大军渡江战役的经过。提出要求:对比示意图,能够复述渡江战役的大致过程。 三两位学生一组,彼此照着示意图复述渡江战役的经过。教师巡察,留意发觉复述较好的同学,预备请他(她)上黑板前面复述。 四教师出示一张较大些的渡江战役示意图(照教材绘制即可),请刚刚发觉的复述较好的一位同学指图复述,其他同学静听。然后,指出其复述的不确之处。 说明利用复述这一方法,引导学生理清三路大军渡江的状况,从而认清本则新闻主体局部的内容。学生指图复述时,教师可随之板书如下: 中路军 西路军 东路军 增加学生熟悉本文内容的条理性。 五借助问题,传授新闻构造的学问。 1、文中哪两句话概括了同学们刚刚复述的内容? 参考答案 (第1句、第2句) 2、有没有哪一句能够概括全文主要内容? 参考答案 (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教师讲学问: 1、这则新闻的前两句是“导语”(板书),它一般是对大事或大事中心的概述。导语在新闻的开头,一般不长,往往是一两句话,有时也用一段话。 2、新闻报道的主要内容,称为“主体”,刚刚同学们复述内容就是这则新闻的“主体”。评述三路大军渡江战斗的经过,指出我军成功渡江的重大意义。 3、新闻还要有“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就是本文标题。标题以凝炼的语言,概述全篇的要旨,醒目有力。 标题、导语、主体是一则新闻不行缺少的三个局部(如有条件,教师可适当增加些学问给学生,如副标题、结语等)。一则新闻,往往由这三局部构成。 说明教师随着讲解,板书:标题、导语、主体。这是传授学问的环节。作为学生新接触的一种体裁,讲些必要的学问是有用的,不能无视。在学生对本文内容和构成有了初步感知的根底上传授有关学问,显得自然,学生承受起来也不太困难。 六通过比拟,传授新闻特点的学问。 1、这则新闻起始,括号里的内容说明这则新闻报道的单位、时间。这些内容去掉与保存有没有不同? 参考答案 (括号及其中的内容属于新闻的“电头”学生答题后教师再讲,这些内容说明所报道的材料的真实性,报道的准时。“预习提示”介绍“22日夜,_同志又撰写了这一则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新闻稿”,证明白报道的准时。) 2、从这里我们能看出“新闻”具有怎样的一个特点? 参考答案 (材料真实,报道准时) 3、主体局部中,有两处写到“至发电时止”。这样写说明白什么? 参考答案 (报道精确) 教师板书:真实、准时、精确 这是新闻的三个特点。此外,简明也是新闻的一个重要特点(板书“简明”)。渡江战役头绪多,战线广,但这则新闻却写得简明扼要,并准时报道,使广阔人民群众尽快了解到战役的进展。关于简明扼要问题,课后有短文特地讲解,课下阅读。 说明以上完成了教学的第一个内容,即了解新闻的特点和构造。 七体会本文语言表达的一些特点。 1、题目是“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百万”是实数,还是虚数? 参考答案 (是实数。中路军30万人;西路军35万人;东路军35万人) 人数确实切,更表达了报道的真实、精确、严密。 2、“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其中,“不含”有什么作用?去掉它,行不行? 参考答案 (“不含”在这个说明地点的句子里,精确反映了当时的状况,由于九江尚未解放) 3、本文是一则新闻,客观、真实地报道渡江战役的经过,但是,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感情。请你找出一两处带有较强感_彩的语句,读一读。 说明以上是体会本文语言上的一些特点。鉴于学生实际状况,条件好的,教师还可以将练习四的局部练习题在课上争论。 八正音、正字。 教师出示已制好的字词卡片(或写好词语的小黑板),正音、正字。 荻港锐不行当歼灭要塞 说明可同时进展字音、字形的比拟。如:荻获歼阡纤(要)塞(阻)塞(堵)塞 九听_诗七律人民解放军占据南京朗读或歌曲的录音。 条件不具备的,由教师朗读,力图感染学生,加深对本文内容的理解。 布置作业 一课后练习二、三。口头完成。 二课后练习六。书面完成。 【总体说明】 新闻文体学问教学,如何能与新闻的内容结合起来,是本文教案设计时思索的一个问题。结果是:先引导启发学生找出能够概括全文内容的语句,而后讲授有关“导语”的学问,由于“导语”在全文之首,作用就是能够概括表述全文内容。学生既练习了辨析关键语句的力量,又对“导语”的位置和作用留下较为清楚的印象,传授学问与培育力量自然结合在一起。实践证明教学效果较好。 初中语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优秀 篇二 【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的构造和特点。标题通常是新闻内容的提要;导语是大事的概述;主体是详细大事的介绍。能在了解内容的根底上,分别指出相关局部,划出主体局部层次,并进展有表情的朗读。新闻报道要遵循真实、准时、精确的原则。 2、学会阅读新闻。读标题,能快速抓住主要内容;读导语,能较具体了解新闻要素(内容概述);读主体,能细致全面了解新闻内容。 3、尝试新闻的写作。 4、在了解文章背景的根底上,结合文章的内容,谈自己从中获得的启发。 【教学重难点】 1、了解新闻的构造和特点。 2、学习阅读新闻的方法。 3、主体局部材料的组织和构造的安排(难点)。 【教学方法】 综合运用听读、默读、朗读等多种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课文。 【课前预备】 1、自我解决生字词,查阅有关渡江战役的背景材料。 2、学生每人预备一份报纸。 3、开展“校园采访”活动,收集校园内新近发生的重要的、有意义的事。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新课 今日,人民生活幸福,祖国富强富强,在改革开放的的年月里,流水发出了欢乐,山岗也变得年轻,中华人民共和国以巨人的雄姿矗立在世界的东方。可是,我们怎能遗忘那过去的一页,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情景。 二、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你从朗读中听出了哪些信息?(理清爽闻六要素)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大事发生的缘由:_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_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作战。经过与结果: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渡过,占据长江南岸。西路军三十五万渡过三分之二,已占据广阔南岸阵地。东路军三十五万已渡过大部,经过成天激战,歼灭及击溃一切反抗之敌,占据南岸阵地,掌握江阴要塞,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2、文章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三、自读课文,体会情感 1、假如你来当播音员,你在重音、语调、情感、节奏上怎样处理才能读好这则新闻?(争论、沟通) 明确: 朗读时应庄重,平稳,略带喜色,标题要读出气概;语速不宜过快,也不宜过慢;要留意标题、导语、主体局部之间及主体局部三个层次之间的停顿。关键在于把握节奏,并作好如下处理。 “冲破”“横渡”“勇敢善战”“锐不行当”等应重读,读出成功的豪情。 “封锁”“掌握”“切断”“歼灭”“击溃”应干脆利落的重读,读出骄傲和成功的喜悦。 “不料”“纷纷败退”“毫无斗志”应读出讽刺,嘲讽的语气。 2、学生两两之间对读与互评。要求读准字音,并努力读出文章的情感和气概。 3、推举2名学生代表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就这两位同学的仪态、表情及朗读质量进展评析,提出建立性意见。 四、默读,了解新闻的构造 1、请学生用三种方式表述课文内容。 用一句话或一个短语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用一小段(几句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用一大段(几小段)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2、画出标题、导语、主体三者之间关系示意图,并指导学习新闻的方法。 板书: 标题提要(快速了解) (主标一般是主谓短语。如“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导语概述(较具体了解)(新闻要素) 主体扩展(更细致了解) 标题是对导语的概括,导语是对主体的概括。 3、从预备的报纸中选择一则新闻,运用课内学到的新闻学问,进展扫瞄、粗读和精读,进一步区分新闻的构造,了解新闻的特点。 五、咬文嚼字,体会新闻特点 1、思索: 把标题改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成功渡长江”或“人民解放军几路大军横渡长江”行不行?(真实)(精确) 这则新闻写完了,先不发表,等渡江线役成功了之后再发表不就可以用“成功”二字了吗?(准时) 2、找语言因素进一步体会新闻的特点。 电头(材料真实,报道准时) 时间(准时、精确) 数字与地名的组合(精确) 板书:新闻的特点-真实、准时、精确 六、合作探究,质疑释疑 1、预设 学生提出的主要问题可能有: 课文主体局部可以划分为几个层次?哪个层次写得最详?那个层次写得最简单?这几个层次是怎样连接的?(可结合渡江战役示意图指出三路大军渡江的起讫点及进军状况) 2、在探究释疑的根底上,适时提醒背景。 (1)明确 文章依次报道了中、西、东三路大军的战况,其中东线写得最详。首先敌人投入兵力多,“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稳固的”;其次,“此处敌军反抗较为坚韧;更重要的是这一地区在战略上有重要意义,直接关系到包围敌军,解放南京。 对中路军所遇敌情写得简单。由于重大的国内外新闻,往往具有连续性,因此不宜孤立地一篇一篇去读。在毛_同志亲自写的这条消息之前,还有多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