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5页
第2页 / 共5页
第3页 / 共5页
第4页 / 共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10课 晚清时期的甘肃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朱贵抗英、左宗棠与左公柳、兰州黄河铁桥的修建。2.了解鸦片战争前后鸦片泛滥对甘肃社会的毒害、甘肃军民对列强侵略的顽强抗争与救国救民的探索。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学习和概述左宗棠在甘肃的主要事迹,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辩证的观点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认识历史人物在人类发展过程中的影响和作用。德育目标1.通过引导学生对左宗棠在甘肃的惠民措施的学习,激发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社会责任心。2.了解黄河铁桥的由来及发展历程,从中感受近代甘肃历史的缓慢发展,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和建设家乡的情怀。教学重点1.朱贵抗英2.左宗棠与左公柳3.兰州黄河铁桥的修建教学难点 1.在朱贵抗英和甘肃举人上书拒签马关条约的教学中,体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 2.从铁桥的修建历程中使学生感受近代甘肃的发展情况。教学方法谈话法、讲述法、问答法课时安排 一课时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兰州黄河铁桥的一系列图片,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以此调动学生积极性,导入新课。 教师总结:黄河铁桥不仅是兰州历史悠久的古桥,也是5464公里黄河上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桥梁,因而被称为“天下黄河第一桥”。你知道这座钢铁构造的黄河第一大桥修建于何时吗?当时甘肃正处于什么样的历史情况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段历史,晚清时期的甘肃! 讲授新课 板书课题:第10课 晚清时期的甘肃一、鸦片战争前后的甘肃社会二、朱贵抗英提问: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分别是什么?回顾:鸦片战争中英国的侵略概况,清朝将士的抗击情况,由此引出甘肃河州将领朱贵奉命赴浙江的抗英斗争。三、左宗棠与左公柳1.简介左宗棠生平镇压过太平天国运动2.左宗棠在甘肃甘肃在洋务运动中的活动 左宗棠创办近代工业企业整修陕甘道路,沿途栽种左公柳左宗棠惠民举措及贡献四、甘肃举人上书拒签马关条约回顾: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李鸿章的卖国行径安维峻不畏强权,力阻议和甘肃举人上书拒签马关条约五、修建兰州黄河铁桥回顾黄河上摆渡的历史,由此认识铁桥修建的积极影响一、镇远浮桥1、思考:你知道在铁桥出现以前,黄河上的摆渡工具是什么吗?弊端:羊皮易破,危险系数高,不安全,对掌控皮筏的人要求高,乘坐起来不舒服。 看右图,思考并回答问题:这是什么?有何弊端? 2、中山桥的前身是黄河浮桥。当时有这样一首民谣:“黄河害,黄河险;凌洪不能渡,大水难行船:隔河如隔天,渡河如渡鬼门关!”可见当时要渡过黄河是多么的艰难。南北两岸的人要过黄河,夏秋凭小船和羊皮筏子横渡,冬天河面结冰,只能在冰上行走。 看右图思考:这是什么?有何用途? 将军柱,至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当年的黄河浮桥用25只大船搭成,每船相距一丈五尺(约4.5米),船下碇石固定在河面上,一字排开,用大木连接起来,再铺上木板,围上围栏,两岸各立2根将军柱(大铁柱)、6根大木柱,又用两条各长120丈的铁索将船固定在河面上。 2、镇远浮桥洪武八年(1375),卫国公邓愈率军平定河西,在城西十里建浮桥,以运送粮饷,命名为“镇远浮桥”。12年后的洪武十八年(1384),兰州卫指挥佥事扬廉,将浮桥移至“河水少缓,近且易守”的白塔山下,因为靠近城区,除了军事用途外,这座黄河浮桥也成了黄河历史上第一座可供民众过河的浮桥。 二、天下黄河第一桥思考:你知道吗?黄河铁桥是谁主持修建的?修建于什么时期?期间曾面临着怎样的困难?铁桥最初的名称是什么?什么时候改为中山桥?为什么?1、黄河铁桥的由来清光绪33年(1907年),清政府在兰州道彭英甲建议和甘肃总督升允的赞助下,动用国库白银30.669万两,由德商泰来洋行喀佑斯承建,美国人满宝本、德国人德罗作技术指导,建起了长233.33米,宽7米的黄河第一座铁桥,初名“兰州黄河铁桥”,1942年改为“中山桥”。1954年,人民政府整修加固了铁桥,又增加了五座弧型钢架拱梁,使铁桥显得坚固耐用,气势雄浑。 黄河铁桥于1942年(一说为1928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而被更名为“中山桥”并一直延续至今,1954年,兰州市人民政府对铁桥进行了整修,将原有的梯形拱架换成了五座弧形钢架拱梁,将原来的木板桥面全部换成现在的铁板桥面。 2、马车拉回来的铁桥修建铁桥所用的钢材、水泥等材料都是从德国购置,海运到天津,由京奉铁路运到北京丰台火车站,再由京汉铁路运到河南新乡。从新乡取道西安,分36批,用马车运到兰州。这次旷日持久规模空前而又坚苦卓绝的运输耗费银两十二万四千多两,这与铁桥本身的造价已相差无多。曾任北洋政府交通总长的叶恭绰先生在回忆录中称赞:建黄河铁桥是清朝覆亡前最振奋国民的壮举,最节俭的工程。三、“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如今中山桥以百岁高龄依然屹立在黄河之上,我们无法看到它从前的样子,而它却见证了兰州的百年历史。它见证了清代红顶子的官员与长辫子的贩夫走卒,马车和驼队拉运着货物来来往往的繁华场面。它见证了民国初期“咸与维新”时,有的部门官员已是西装革履“文明”办公,有的官员依然是长袍马褂乘大轿升堂问案的混乱局面,将军、督军、省主席走马灯式的更换,以及牵动西北的“五马驱张”、震动全国政坛引起蒋介石关注的“雷马事变”。它见证了抗日战争时期,兰州成为抗日大后方与援华物资的中转站,日寇空军的疯狂轰炸,千年古刹普照寺与多少生灵在熊熊大火中倾颓消失,中苏空军奋起还击,日寇最终落得折戟沉沙的可悲下场。它见证了解放兰州的激烈战斗,国民党军在解放军的猛烈攻击下阵营土崩瓦解,仓皇出逃,中山桥上人马杂沓,炮声隆隆,一颗炮弹击中桥上的弹药车,桥梁被炸坏,中山桥为兰州的解放事业身负重伤。它见证了二十世纪50年代人们背冰上山绿化白塔山的壮举。它见证了“一五”、“二五”期间兰州从落后的城市走向工业城市的历程。它见证了1978年以来兰州人民从计划经济到今天活跃的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从青龙旗到五色旗、青天白日旗,再到五星红旗的百年历史,中山桥是我们这个城市的忠实守望者和见证人。1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