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6页
第2页 / 共36页
第3页 / 共36页
第4页 / 共36页
第5页 / 共36页
第6页 / 共36页
第7页 / 共36页
第8页 / 共36页
第9页 / 共36页
第10页 / 共36页
亲,该文档总共3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目 录评红楼梦评论中流行过的几个论点1关于红楼梦评论中的一种理论倾向读漫说红楼13再评“爱情掩盖政治斗争”说31社会学分析不能代替文艺学分析49要加强红楼梦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读关于当前红楼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64关于五十年代“批俞运动”的评价问题读刘梦溪同志红学三十年有关论述质疑76关于“钗黛合一”说的评价问题89“为十二钗作本传“说辨正105重新认识鲁迅论红楼梦的几个主要论点117关于“水平和质量”及其他评红学三十年论文选编的选编138评读也谈“文革”中的“评红热”书后149当代红学的一个理论是非问题对八一年前后“评红热”论争的再探讨163当代红学革命的“典范”问题和“路向”问题与余英时先生、杨光汉同志讨论173当代红学史论三题关于“批俞运动”的几点质疑 192“批判者的悲剧”80、90年代之交红学理论走向转折述论 222论宏观红学关于红学“突破”问题的一个思考238红学和群众的关系的若干问题对于“红水泛滥”批评意见的思考257红楼梦的美学风格论纲277论红楼梦的人的主体意识304关于红楼梦的人道主义精神兼谈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319关于红楼梦的启蒙主义精神337漫谈屈原赋和曹雪芹的红楼梦356论太虚幻境兼评电视剧红楼梦的编导思路369红楼梦电视剧的制作应接受哪些教训冯其庸看电视剧红楼梦及其他读后379论贾宝玉形象的历史内容 388论林黛玉形象的历史意义 444论薛宝钗性格 497论花袭人性格 528关于李煜词评价的几个问题 552重新论定李煜词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570关于继承文学遗产的真理性标准 601中国古代形象思维理论的萌生和形成 616说“象外”之“境”628水经注在中国游记文学上的价值和影响639陶潜的桃花源记649木兰诗的思想性659马致远的汉宫秋664关于五人墓碑记674促织的思想性682附 录红楼梦人物新析后记 吴 颖 688记1948年汕头的光明日报副刊 吴 颖 690吴颖传略(附年表) 吴二持 697不曾流血亦牺牲 黄廷杰 714碎玉联缀花一束怀念吴颖先生 许崇乐 717父亲与书 吴一如 721跋:父亲与文学研究 吴二持 725有关鲁迅研究文章存目关于鲁迅文艺思想研究的几个问题毛泽东论鲁迅与当代鲁学研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火把前期鲁迅“立人”思想及其启示评关于鲁迅杂文的几个流行观念鲁迅论继承文学遗产重新认识鲁迅论红楼梦的几个主要论点如何理解故事新编的思想意义再论如何理解故事新编的思想意义历史小说的真实性和倾向性三论如何理解故事新编的思想意义故事新编研究诸问题的第四次商略五论(三篇)鲁迅创作故事新编的心态及其对作品的自评重评几十年来故事新编论争双方的主要论点故事新编与历史文学的美学机制铸剑新论人类初始的辉煌补天新论之一立人思想的一个侧面补天新论之二3 评红楼梦评论中流行过的几个论点 评红楼梦评论中流行过的几个论点1973年,学习与批判第2期率先发表了徐缉熙的评红楼梦,红旗11期又发表了孙文光的坚持用阶级观点研究红楼梦;其后,全国各地报刊发表了大量评论红楼梦的文章,出版许多有关的著作。在当时发表的文章中,流行的如下几个观点:一、红楼梦是一部“阶级斗争的形象历史”,是“政治历史小说”;二、第四回“护官符”是“全书总纲”;三、红楼梦“写的是政治斗争,爱情不过是掩盖”。作为学术问题,这里仅就上述观点说一些看法。评“阶级斗争的形象历史”、“政治历史小说”说在1973-1974两年评红楼梦的全部著作中,要算洪广思的阶级斗争的形象历史的篇幅最长,也包括了当时流行的主要论点和主要论证。这个书名,和李希凡的说法差不多,李希凡说:“红楼梦至今还没有一本书正确地评价其作为形象的阶级斗争史的政治历史价值”。“阶级斗争的形象历史”这个命题,从语法上来说,主语就是“历史”;加上“形象”一词,也不过是“形象”的“历史”。按照这个命题的表达,红楼梦就不是小说,而是历史;不是艺术文学创作,而是带“形象”性的历史著作了。研究任何事物,马克思主义有一个大家熟知的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的原则,也就是毛泽东同志一向倡导的实事求是的原则。实行这个原则,首先就需要承认“具体问题”作为研究对象本身所具有的客观属性及其区别于同类的他物的具体特点。这是进行具体分析的前提和先决条件。如果歪曲了研究对象的客观属性和具体特点,任何“分析”都只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司马迁史记中的那些列传、世家等,是可以叫作“形象历史”的。而红楼梦,不管其历史意义如何重大,毕竟就是一部文学创作小说,这是确凿无疑的“实事”。违反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即实事求是的原则,公然否认红楼梦是一部小说这一人所共知的“实事”,也就不可能得到正确的结论。把红楼梦说成一部“形象历史”,是否能够提高它的历史价值呢?事实完全不然。否认红楼梦是一部小说,也就否认了它在中国文学史以至世界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抹煞了它的巨大的美学的和思想的意义,也就抹煞了它的深刻的历史的和社会的意义。正是这样,在他们看来,红楼梦的全部价值,仅仅不过是让读者“得到有益的历史知识”而已。这当然是一个错误的结论。在这个命题中,在有许多文章中,他们都大谈特谈红楼梦写的是“阶级斗争”。不错,在有阶级社会,全部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史。红楼梦写的是中国封建社会末期清中叶这一时期的环境、人物和情节,作者曹雪芹也是这一时期的人,当然都超不出“阶级斗争”的范围。可是我们要问:三国演义写的是什么呢?当然是“阶级斗争”;水浒全传呢?当然还是“阶级斗争”于是,红楼梦也就不成其为红楼梦了。也许,有人会说:他们不是一致承认红楼梦是一部“政治历史小说”吗?可见还是承认它是“小说”呀!不错,除了徐缉熙不加掩饰地说红楼梦是一部“政治史”之外,李希凡等人都说是“政治历史小说”。但是,按照逻辑常识,一部作品必须既是“政治小说”,也是“历史小说”,那才会是“政治历史小说”。红楼梦作者通过一连串的色彩缤纷画面,真实的塑造了那个时代的典型环境中一系列的具有各不相同的鲜明个性的典型人物形象,表现了不同阶级地位的许多人封建阶级内部不同地位和处境的人与人之间,封建统治者与奴才、奴隶之间,奴才与奴隶之间,不同等级和处境的奴才与奴才、奴隶与奴隶之间,那些无比复杂错综的生活的关系、冲突、矛盾和斗争、作者所提供给我们的生活的斗争的场景,无论从深度广度密度上来说,在以前中国的长篇小说中,都是无与伦比的。这些,自然都和“政治”有关。但有关就仅是“有关”而已,可并不就等于“政治”。而且,事实十分明显,红楼梦基本上不是直接、正面的写政治生活和政治斗争的。因此,只能说他是具有深刻政治意义的小说(鲁迅说是人情小说),决不能叫做“政治小说”。另一方面,红楼梦的时代环境是清中叶康熙至乾隆初,作者通过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再现了当时的历史真实;这是无须争论的。但是,红楼梦不是三国演义、东周列国志,它并没有任何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是历史上有过的,也不是正面写政治生活、政治斗争的,当然不能叫做“历史”或“政治史”,也不能叫做“历史小说”或“政治小说”,更不能叫做“政治历史小说”了。评“第四回护官符是全书总纲”说和“阶级斗争的形象历史”、“政治历史小说”的观点相联系,许多文章都主张“第四回护官符是全书总纲”。李希凡写道,读红楼梦一定要“抓住它的总纲”,而“第四回的所谓护官符”,就是“它的总纲”。徐缉熙说得更为简单明了:“护官符这四句话是全书的总纲”。洪广思还认为“第四回不但是红楼梦全部内容的总纲”,而且是“打开全书秘奥的钥匙”。马克思主义美学认为,任何成功的文学作品,都是按照形象思维的规律创作出来的;作为一部杰出的长篇创作小说,它的形象思维的规律,就体现在恩格斯所说的“真实的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之中。因此,研究一部小说,当然有必要弄清“典型环境”的时代背景,这才能够更好的研究这个“环境”是否真实及其真实的程度,并进一步来研究典型人物所活动着的“典型环境”是否典型及其典型的程度。然而,最主要的是联系时代背景来研究在典型环境中活动着的“典型人物”,这才是研究任何一部长篇小说的关键问题。当然,人物和环境是对立的统一;典型的人物的行为、思想、感情、性格的合乎规律的逻辑发展,是要受到典型环境的合乎规律的逻辑发展的制约的。但是,文学是“人学”,典型人物才是一部小说中最主要的因素,而典型环境不过是典型人物活动着的舞台。因此,研究一部长篇小说,最主要的就是要分析“典型人物”在典型环境中怎样思想,怎样生活,怎样斗争,怎样苦恼或欢乐,怎样失败或胜利这才是一部小说的美学效果和思想教育作用的关键所在。所以,评价一部小说的思想政治意义和历史认识意义,如果不是首先通过对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一核心问题的美学分析和思想分析,就不可能作出符合作品客观实际的深刻阐明。然而,“护官符”总纲说,恰恰就是把红楼梦在描写典型环境的艺术结构上有一定的提示意义的第四回“护官符”,当作“全部内容的总纲”。这就颠倒了人物和环境的主次关系,颠倒了角色和舞台的主次关系,也就是颠倒了“珠”和“椟”的主次关系把“椟”的结构上的某一要点当作了“椟”和“珠”的“全部内容的总纲”。这样就离开了对整个作品的分析和评价的核心和重点,就只能作出片面的因而也是错误的结论。不仅如此,典型问题历来就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根本问题,也是对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