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52页
第2页 / 共52页
第3页 / 共52页
第4页 / 共52页
第5页 / 共52页
第6页 / 共52页
第7页 / 共52页
第8页 / 共52页
第9页 / 共52页
第10页 / 共52页
亲,该文档总共5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l 出版产业:柳斌杰:“十二五”新闻出版体制改革重在创新中国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以“大改革、大发展、大变化、大跨越”来总结过去五年中国新闻出版领域的成就,而“十二五”期间,中国要从“出版大国”向“出版强国”转变。日前,柳斌杰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畅谈中国新闻出版领域上下十年的统筹布局和目标规划。中国成名副其实出版大国柳斌杰在回首过去五年认为,中国新闻出版业始终走在文化体制改革的前列,为中国事业单位改革提供了思路和经验。以数据为例,仅2009年中国生产图书30万种、70亿册,出版发行报纸439亿份,出版期刊31亿册,电子书76万本,网络游戏、文学出版物700多万种,一批精品力作面世。据初步统计,今年报纸发行量将突破500亿份,稳居世界首位。世界报业协会公布的世界日报百强中,中国占了25席。2009年,中国图书出版品种与总量居世界第一,电子出版总量居世界第二,印刷复制业居世界第三,网络学术出版居世界第二,新闻出版业的总产出已突破1万亿元大关,新闻出版业有望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中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出版大国。同时,围绕“改革”关键词,中国完成了新华书店转制,3000多家国有新华书店全部转制变成企业,走上了市场竞争之路;完成了出版社转企改制,包括地方出版社、高校出版社、中央各单位各部门出版社在内的经营性出版社基本转制成企业;产业结构调整初现成效,组建了一批地方出版集团,其中有4家出版集团资产超百亿元,中国出版业“航空母舰”已初具规模;报刊改革继续深化,按时政类和非时政类进行分类改革。目前,已经组建49家报业集团,非时政类的报刊已有1200多家完成转制,下一步还要继续推进。改革带来思想观念大变化在柳斌杰看来,改革带来的最大变化是思想观念的变化。他指,新闻出版业在过去五年里摆脱了一些不合时宜甚至是障碍性的思想观念,走出了僵硬教条思维。以新闻报道为例,“只要不违法国家法律,不同的学术争鸣、不同的思想观点,都可以在报刊和出版物上反映出来,这体现了国家的文明进步”。而体制机制带来的变化则直接落实到了“真金白银”。他透露,中国新闻出版业现有44家上市公司,总市值超过了5700亿元。“市场经济体制下,经营性文化产品生产同市场、资本、消费者接轨,这是很了不起的”。从发展格局方面,中国不断扩大对内对外开放,非公有资本和外资已经全面进入印刷和发行领域。真正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产业格局,以民族文化为主导、吸收外来有益文化共同繁荣的开放格局。新闻出版业的传播能力也发生了显著变化。报纸、期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借助现代科技升级改造传播手段,借助新的传播渠道,各种传播载体共同发展,构建了一个节点多、覆盖面广的大平台,中国媒体传播能力在时效性、传播质量和影响力等方面都有了巨大提升。“十二五”期间创新是核心柳斌杰表示,未来五年,是新闻出版业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和产业格局调整与升级的关键时期,概括起来六个字:改革,发展,创新。改革。报刊改革数量大,任务重;产业发展基础工程还需夯实;数字出版、数字传播所必需的一些国家级平台和版权保护技术手段需要继续加强。此外,中国虽然在新闻出版总量上居于世界前列,但影响力仍然需要加强。发展。“十二五”规划重点在于发展,未来的五年,对建设新闻出版强国具有具有决定性意义,基础产业、技术装备、生产能力、传播能力等都要达到发展目标要求。创新。他认为无论是改革和发展都需要自主创新,国际传播能力的提升更是要创新,要把创新作为整个新闻出版业的主要问题来抓,从政策、机制、体制等各方面突出创新,全力以赴转变发展方式,加快调整产业结构,重视科学技术创新。 中国新闻网 2011-01-05我国经营性出版社完成转企:中国出版站上新起点2010年12月30日,注定将被历史铭记。这一天,新闻出版总署宣布,除先期已经完成转企的出版社和保留事业性质的公益性出版社外,148家中央各部门各单位出版社全面完成转企任务。至此,包括地方出版社、高校出版社、中央各部门各单位出版社在内的全国所有经营性出版社已全部完成转企,成为市场主体。中国出版业从此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在文化体制改革进入攻坚克难阶段的关键时刻,出版业率先完成转企改革任务,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不仅为文化体制改革趟出了新路、做出了表率,而且为全国事业单位的改革提供了经验。“三十年未有之巨变”第一问:改革为何是必由之路?2003年,中央确定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35个试点单位中新闻出版单位占据了21席。对中国出版业而言,这7年的改革历程可谓脱胎换骨、凤凰涅槃。改革,突破了一系列体制机制上的障碍,消除了一系列思想观念上的阻力,树立了出版单位的市场主体地位,为21世纪中国走向出版大国、出版强国奠定了基础。站在今天,回首当年,人们不禁要问:出版业为什么要改革?答案是:不改不行,不改革就没有出路,不改革就没发展。无论是跑百米,还是跑马拉松,运动员们都尽可能减少衣物的重量,如果把运动员的手脚捆住,再绑上沙袋,任他本事再大,也别想跑出好成绩。要解放出版生产力,首先必须打破体制机制的束缚。所谓体制机制的束缚,既有宏观的,也有微观的。就宏观而言,出版资源行政化配置,按地域行政分割,上级主管部门管得过多过死,甚至直接插手出版社的生产经营,大到人事调动,小至某个选题,都要层层审批。就微观而言,在出版社内部实行“大锅饭”,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缺乏活力,人浮于事,编辑们对读者的阅读需求完全不了解。在一次年终总结会上,某出版社的发行部门曾对编辑部门说:“你们不出书就是对我们最大的支持。”原来编辑们接连出了好几本卖不掉的书,仓库里堆积如山。这样的现实显然与市场经济体制不相适应,与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应,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阅读需求不相适应。改革,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是上世纪50年代成立的一家老社,曾经有过占据中国少儿出版物半壁江山的辉煌业绩,但进入90年代后,出版社的发展就渐渐慢了下来。“为什么慢了?”社长李学谦说,“我们总结,就是因为改革慢了。别人已经在引入市场机制上做了很大突破和努力,而我们还停留在过去的体制机制上,人员的观念也很老化。”李学谦回忆,他2006年上任之初,曾有员工说,“团中央不会看着中少总社垮掉,一定会救我们的。”当时,中少总社的人员分为ABC三类。所谓A类,就是1998年之前入社的,是有事业编制的职工,享受福利分房;B类是1999年以后入社,有事业编制,但是没有福利分房;C类,就是所谓合同制人员。李学谦说,在生产经营一线的绝大多数都是C类人员,由于福利待遇不合理,所以积极性调动不起来。“人员分ABC三类,奖惩制度也很乱,我们自己也感觉到,不改的话好像也混不下去了。对我们来说,改革不仅仅是任务,也是企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开明出版社社长焦向英说,改革开放30年来,新闻出版业也曾经历了多次改革,但是这一次彻底从事业单位转变为企业,这是30年来从没有过的巨变,对我们的影响是深刻而深远的。“老社长的退休金没有我们多”第二问:改革为何会顺利推进?有一句话概括得好:“改到深处是产权,改到难处是人员。”改革是一场深刻的利益关系调整,能否照顾好改革对象的切身利益,将直接决定改革的成败。如果人心浮动,那么改制就不可能顺利平稳,发展就可能成为泡影。说实话,从事业编制变成企业职工,不仅仅是身份的转变,也有一个实际利益在里面。许多人担心,改制以后再也不能吃皇粮了,必须自己到市场上找饭吃,收入会不会减少?养老、医疗等福利会不会变差?对这些疑问,几年来改制出版社的实践给出了令人信服的回答。人民卫生出版社改制之初,许多员工担心,以企业身份退休后养老保险会低于事业身份。社长胡国臣说,“当时我们有两个副社长需要退休,他们说一定得给我们按事业身份在6月30日前办理退休手续。但是我们这次转企以后,和北京市社保一衔接,有一半职工的退休金要高于两个副社长的退休工资。他俩是3800多块钱,我们有100多位员工能拿到5000多块钱。”同样的现象也在中少总社发生。社长李学谦说,“我们现在加入社保退休的职工有两个编审是正高职称的,一个每月退休金是5700多块钱,一个是5800块钱,比我们老社长海飞同志退休待遇还高。我们刚刚还给全体职工涨了15%的工资。这样的话,大家感觉整个都比较平稳。”转企改制使职工成为最大受益者,从而成为改革的坚定支持者和积极参与者。转制出版社大都在企业内部实行了竞聘上岗、绩效工资等市场化改革,绝大多数员工表示理解和支持,都在很短的时间内签订了劳动合同。这次改革之所以能够顺利推进、如期完成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政策配套。新闻出版总署改革办主任、出版产业发展司司长范卫平说,“国家给予中央各部门各单位出版社改制的政策非常优惠,包括资产、人员、财税以及出版资源配置等多个方面。仅以转企后职工加入养老保险为例,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新闻出版总署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就中央各部门各单位出版社转制后参加北京市养老保险有关问题发出专门通知,这个文件含金量很高。文件规定从2010年7月1日开始,转制企业和职工缴纳养老保险,这之前的都视同缴纳了。这就切实为转企后的出版社职工解决了后顾之忧。”有些政策可谓力度空前,比如,新闻出版总署出台一项政策,就是对转企改制到位的出版社实行“两个放开”放开书号数量限制,放开出书范围限制。“这可是几十年的老规矩给打破了。”范卫平说,“我们在产业项目的资助方面也是向转企改制到位的单位倾斜。去年新闻出版企业有130多个项目获得中央财政7.5亿元产业发展资金的支持。如果没有转企,对不起,这笔钱就不给你了。今后,一些出版资源,包括报纸资源、期刊资源等,都向转企改制到位的企业倾斜,特别是大型出版传媒集团倾斜。”“改革为发展插上了翅膀”第三问:改革带来了哪些变化?从根本上说,改革本身不是目的,发展才是目的。在改革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深化改革,才是文化体制改革的真正含义。人民邮电出版社是2003年就参加转企改制试点的首批出版单位之一。社长季仲华说:“我们确实体会到了早改早受益,早改早发展的真谛。”由于较早在企业内部实行了市场化改革,建立了一整套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人事管理制度、奖惩制度,极大地激发了员工的积极性和企业的灵活性,经济效益节节攀升。改制7年来,邮电社的图书销售码洋从2003年的4.5亿元增长到8亿元;收入由3亿元增长到5.4亿元;总资产规模由4.3亿元增长到9.5亿元;净资产规模由2.7亿元增长至6.5亿元;在全国零售图书市场的占有率排名中,由第六位上升至第二位。“关键是通过改革,我们的组织方式、管理结构都已经适应了市场竞争的需要。”季仲华说,“以前我们的强项是通信类科技图书,现在我们的出书范围扩大了,摄影、旅游、少儿、经管都成为新的增长点。我们的原则是:凡是我们要进入的,就要通过竞争把它做大做强。”目前,邮电社的计算机、摄影图书的市场占有率稳居第一,少儿图书居第二。“我们在十一五的头四年就实现了经济指标的翻番。”人民卫生出版社社长胡国臣说,人卫社过去的体制是按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的模式运作,与市场严重脱节,行为方式完全不符合市场经济规律,为此人卫社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入手,进行了一系列内部运行机制改革,实现了快速发展。2009年发货达到10亿元,利润1.71亿元,在39家年销售额2亿元以上的出版单位中利润排名第一,资产利润率排名第二。强大的经济实力使“走出去”成为现实。2008年,人卫社出资500万美元成立美国公司,同时收购了加拿大BC戴克出版公司全部医学图书资产,开中国出版社海外兼并之先河。胡国臣说,“美国公司成立和兼并国外公司后,我们才真正体会到了充分运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政策的英明。”目前美国公司拥有200多种图书的再版印刷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