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1页
第2页 / 共21页
第3页 / 共21页
第4页 / 共21页
第5页 / 共21页
第6页 / 共21页
第7页 / 共21页
第8页 / 共21页
第9页 / 共21页
第1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桂林山水 教 学 设 计教材简介:全文是按照总分总的结构来组织安排材料的。开篇引用“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赞语,作为全文的总起句,既点明了文章的中心思想,引出后文,又说明了“我们”来观赏的原因。接着分述桂林的山和水。分述山和水,都运用了“总分”的写法。写水,用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与漓江对比;令人神往的大海和西湖衬托出漓江的独特与美,之后分述漓江水“静、清、绿”的三个特点。写山,用峰峦雄伟的泰山、红叶似火的香山与桂林的山对比;风景名胜泰山、香山的衬托突出桂林群山的与众不同,然后分述桂林群山“奇、秀、险”的三个特点。最后,总起来描写桂林山水:山绕水,水映山,云雾、绿树红花、竹筏小舟点缀其间,构成一卷看不完的画卷。篇末的两句诗“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是全文的总结句。总结句与总起句“桂林山水甲天下”相呼应,即总结了全文的主要内容,点明了中心思想,又照应了前文“我们乘着木船”和“竹筏小舟”,使得全文结构严谨,浑然一体。考虑到桂林山和水这两个自然段的结构相同,所以在教学完漓江水的特点时,让学生自己学会学桂林山的内容。设计理念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离不开与课文情境一致的充满人文情怀的语文实践活动,唯此方能真正实现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注重情境的熏陶和感化,正是实现这种统一的中介和载体。设计特色模拟旅游,还原生活,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同构共建。教学目标:1、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受到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教育,陶冶爱美的情趣。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观察力和理解、表达能力。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归纳中心思想 4、渗透导游方式教学,让学生当一回小导游。 教学重点: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想象其美景.教学难点: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教学策略:情境教学法、合作学习法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流程:一.、整体感知,引入新课。、揭示课题、导入新课。(1)导入语: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它以其高大坚固、气魄雄伟成为世界上的一个伟大奇迹,成为外国人到中国不能不去的旅游区。在我们祖国的南方也有一个外国旅游者不能不去的地方,它就是以山水清秀闻名的桂林。这节课我们就学习桂林山水。(板书课题)(2)讨论“桂林山水甲天下”这句话的意思。(3)课件出示彩图,同时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进行范读,对图文进行整体感知,引导学生进入图文描绘的桂林山水的美景之中,而后让学生感受。 用揭示课题导入,为学生理解课文奠定基础,简练的导入与课文内容紧密相关,这样会激发学生对课文产生好奇心,引发学生读文欲望。二、课件出示图,提问引导学生进行观察。1、观察顺序:先整体观察,再部分观察。分部观察时先看水,后看山,最后把山、水和游人结合起来进行观察。2、观察方法:在分别看水和山时注意它的特点,边看边想象,用欣赏的方法看。3、说说观察内容时要说出从哪儿看出来的?(桂林山水清秀玲珑,优美动人。漓江的水平静、清澈;桂林的山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有象山、老人山、骆驼山等,山围绕着水,水倒映着山,山水交融在一起;江面上几只小船青山、绿水、红花、小舟汇成一幅锦绣山河的美景。)4、学生试说图意。请学生说说漓江的水。(深绿色的漓江水,从眼前伸向远方,平静、清澈。近处渔人的竹筏和小船,两只货船平稳地行驶。对岸几条木船静静地停靠着。远处有一只大船牵引着小木船正缓缓地开来。每座山在水中的倒影都平直清晰,山形、山色、山林都一一再现于水中。)请学生说说桂林的山。(近处的三座山,左边的像骆驼,右边像大象,中间的像老人;远处的山拔地而起,奇峰罗列,形态万千。这些山大小高低不一,颜色各异,色彩明丽,有的危峰兀立,有的怪石嶙峋,有的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请学生说说山水交融的情景。教师有意指导学生按一定顺序观察,把看到的大胆说出来,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的积极性。三、图文对照,理解课文,理清课文层次。1、指名朗读课文。2、分小组讨论,课文中哪些内容与课文中的插图配合、分别介绍了桂林山水的什么特点?你读懂了什么?(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介绍了漓江的水静、清、绿和桂林山的奇、秀、险的特点。)3、另外几节主要写什么?(课文的第1自然段讲作者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的原因。课文的第4自然段讲桂林的山水美,犹如一幅完整而美丽的画卷。)4、讨论分段,并归纳段意。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作者观赏桂林山水的原因。第二段(第2自然段)讲桂林的水。第三段(第3自然段)讲桂林的山。第四段(第4自然段)讲桂林的山水美。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和小组讨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合作探究意识。四、图文结合,理解课文。(一)、学习第一段。讨论:作者为什么会荡舟漓江?作者先看到的是什么?(二)、学习第二段。1、指名读,四人小组讨论:漓江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拿什么和它相比?比的目的是什么?2、对比时作者是怎样写的?谈谈自己的理解。3、自读课文,理解第二自然段排比句的作用。说说作者的比喻还可不可以换更好的。4、指导朗读排比句。教师以第一分句为范例,指导学生读排比句。学生试读,同桌互评,尝试背诵。(三)、学习第三段。1、学生总结上一段的学习方法。2、学生自学。3、讨论汇报自学体会。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四)、学习第四段。1、作者看到了漓江的水,桂林的山后,又写了什么?2、小组共同学习,理解“这样的”、“围绕着”、“倒映着”、“连绵不断的画卷”的意思。3、用自己的话说说“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意思,它与“漓江山水甲天下”有什么关系?4、整合山水:你认为漓江的水美还是桂林的山美?请学生说说山水交融的情景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让学生在感受语言美的基础上,进入情境之中。以读代讲,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让理性的语言伴随着感性的形象深山深扎根到学生的心中,使学生在情感上与本文产生共鸣,真正感悟到桂林山和漓江水的美丽,受到美的熏陶。五、总结全文,发现写法,欣赏结构美。1、先展示课件,然后说说课文描绘了什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从第二、三段的学习中,作者运用了什么方法来写的?3、全文按什么顺序写的?(总分总)4、回味赏读,全面升华情感。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学生创造朗读的环境,让学生熟读成诵,并且让学生与文本产生共鸣为,真切地体会到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六、拓展知识,学习导游、今天,我们已经游览了桂林山水,现在有一批老师要去桂林,你可是现成的导游啊。说一说作为一名导游应具备哪些基本条件?、出示资料:桂林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东北部,是中国著名的风景游览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享有“山水甲天下”之美誉。桂林地区属岩溶地貌。特殊的地貌与景象万千的漓江及其周围美丽迷人的田园风光融为一体,形成了独具一格、驰名中外的“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的“桂林山水”。 桂林美最美的是漓江。它发源于桂林东北兴安县的猫儿山,流经桂林、阳朔,至平乐县恭城河口,全长公里。由桂林至阳朔公里的漓江,像一条青绸绿带,盘绕在万点峰峦之间,犹如一幅百里画卷。这一景区的主要景点有象鼻山、斗鸡山、净瓶卧江、奇峰林立、父子岩、龙门古榕、大圩古镇、磨盘山等。、想一想该怎么样来导游桂林山水?自由试说。、指名导游。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在让学生走进文本,又走出文本。使学生再次感受文字美,从而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板书设计:3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教学对象分析:本班学生正处于与高年级的过渡时期,他们已经能够比较流利地朗读课文。这篇课文用词生动,准确,学生可以在反复的朗读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文章结构完整统一,内容丰富,学生爱学易懂。但文中的景物学生都没见过,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设计理念力图体现新课标的以人为本的理念,重视学生的能力发展,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注重引导他们自主学习,小组探究,通过反复的朗读,提高学生的感悟、积累能力。 设计特色(1、抓住课文的用词精确,反复品味,训练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2、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先扶后放。 3、小组探究,发展合作交往能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外洞、孔隙、内洞的特点。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分清文章主次,学习作者的仔细观察、细致描写的写作方法。 过程方法:1、创设情感,让学生学习、感受文章准确,生动、细致的语言表达,积累语言。2、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通过小组探究,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与态度: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美好山河的思想感情。第二课时 讲解:5-8节重点:了解孔隙、内洞的特点 落实“分清文章的主次”训练项目难点:感受孔隙窄小的特点。过程:一、导入新课,讲解第五节1、引入,上节课我们游览了宽敞的外洞,你们还想继续到内洞游览吗?(一想)。不过进内洞可没有那么简单,是要从一个孔隙进去的。回顾学外洞的方法:找特点品词。请自由读第五自然段。思考:出示课件。孔隙有什么特点?(找特点)你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品词句)(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前文,找出文段规律,和学生一起归纳出学习方法。)2、学生回答:窄小。 品词句 板书(2)(3)句:小得只容得下一只小船。(4)句:只能拉绳子。-出示幻灯片(5)进洞需仰卧。同学们再找找:作者仰卧的动作是怎样的?为什么要这样呢?要进孔隙了,同学们准备好了没有?请同学范读该句。你们的心情怎样?把这种心情读出来。那作者的感受又怎样? 看课件:挤压、稍微、准会、你能把作者的感受读出来吗?多窄小的孔隙啊?我们经过这么一番周折进入了内洞:请看(本文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用词准确生动,因此让学生找出事物的特点后,再通过不断地朗读,读出作者的感受,从中也读出学生自己的感受。观看有关课件,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了课文。)二、第七节:改动刚才问题:内洞有什么特点?(找特点) 从哪些问句或看出?(品问句)小组讨论:很黑:很美:这里景色的确很多、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变化多端、颜色各异(看课件)。很大:(从扶到放,让学生小组合作,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他们合作交往的能力。)三、第八节:齐读:思考:为什么说“又仰卧”在小船里。我们入洞了,就要出洞,老师也要出洞,可老师还是有点怕那个孔隙,有哪位同学愿意带老师呢?(表演)(通过“又仰卧出洞”让学生再重温一次进洞的方法四总结全文:谁来说说作者的游览顺序(对呀!作者写作思路清晰,按照了一定的顺序。)那老师想问一下同学,看你们细心不细心:作者几次提到了溪流,那泉水从哪里流出来的呢?作者主次分明板书。 不但把外洞的大,孔隙的小,内洞的黑、大、美这些主要景物都写出了特点,而且作者还把他所看到的景色都写了出来,观察多仔细啊! 好,同学们,我们去旅游都有导游,现在老师让你们挑选一下:外洞、孔隙、内洞你喜欢哪一处呢?喜欢哪处就到哪一处当导游。看哪个同学介绍得好!五、作业:1、把喜欢的段落背下来 2、课外收集其他溶洞风光的资料。六、板书19、记金华的双龙洞 主次分明 板画(略)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