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页
第2页 / 共4页
第3页 / 共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血管性痴呆的中医研究进展秦保锋,方正龙,朱旭莹(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上海200021)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指在缺血性、出血性及急慢性缺血缺氧性脑血管疾病引起的脑组织损害基础上,产生的以高级神经认知功能障碍为主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包括不同程度的记忆力、感觉能力、判断力、思维能力、运动能力等受损, 以及情感反应障碍和性格改变的痴呆综合征。随着生活水平及医疗卫生条件的不断改善, 社会人口老龄化日益突出,严峻的人口老龄化形势给处于发展中的中国带来巨大挑战。伴随着老年人口的持续增多,VD 的发病率及死亡率逐年上升, 在世界范围内已成为继心脏病、癌症之后处第3 位的致死性疾病,严重地影响着老年人的生存质量,给社会和家庭都带来沉重的负担。由于VD 发病的影响因素的不确定性和特殊性,目前的诊断及治疗均存在一定的难度,预防、治疗VD已成为需要迫切关注的社会问题。然而, 由于VD的病因复杂, 至今尚未发现特效药物和治疗手段。为此, 国内外学者不断从西医、中医领域探究VD的预防和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中医病因、病机研究血管性痴呆属现代医学之病名,中医文献将它称之为白痴、愚痴、呆病等,认为病位在脑与五脏相关,与肾关系密切,病性属本虚标实,由于脏腑虚衰,阴精亏空,不能上充于脑,复加痰浊瘀血等毒邪内生,使虚、痰、瘀互结于上,损伤脑络而元神失聪。1.1 肾虚精亏,脑髓失充,神明失养祖国医学认为:脑为奇恒之腑之一,位于颅内,由髓汇集而成,清代汪昂在本草备要中也有“人之记性、皆在脑中”的记载,明代李时珍第一次明确提出脑与精神活动有关,谓“脑为元神之府”,清代王清任有“年高无记性者脑髓渐空”的论述。可见,痴呆的病位在脑。黄帝内经中就已认识到人的精神、智能、视听感觉、肢体运动等都与“脑”和“髓”有直接关系,灵枢经脉云“人始生,先成精,精成则脑髓生”、中国国药汇海则明确指出“精足则髓足,髓足则脑充”。可见肾、精、脑、髓是统一的,说明肾精充足,脑髓充实,聪慧灵敏;反之则“肾失精气之化而脑丧精灵之本,髓海不足,脑渐空,故记忆皆少”。脑为清灵之府,“脑髓纯者灵,杂者钝”,若血瘀、痰浊杂于脑髓,清窍被蒙,可导致痴呆,故古人有“心有瘀血者,令人善忘”之说,脑为髓之海,而肾主骨生髓。若肾虚不能生髓,髓减脑空,神机失用也可致痴呆;肾阴虚,阴血不足,脉道涩滞可成瘀;肾气虚,无力行血则血瘀,气化无力则津聚成痰,而致痰阻,津血同源,痰瘀可同病,痰瘀也可致肾虚,瘀痰痹塞脉络,损伤脑髓,而髓为肾所生,病久及肾可致肾虚,因此肾虚、血瘀、痰阻相关而病,而致脑髓不纯,脑髓空虚而见痴呆。12 肝郁气滞,阴虚阳亢,神明失用肝脏有两个生理特征,一是肝主升发,在生理上指肝脏的功能调达舒畅,“喜条达而恶抑郁”,宜伸展而不宜压抑;二是肝体阴而用阳,“体”是指脏腑的本体,“用”是指脏腑的功能活动。“体”和“用”的关系,实质上是器官和功能的关系。肝之体“阴”,是指肝为刚脏,非柔不和,肝为刚脏肝必须依赖阴血的滋养,才能发挥正常的生理作用。肝之“用阳”,在生理上,肝主疏泄,性喜条达寄相火,主升,主动,则属阳。故王旭高认为:“肝主藏血,为风木之脏,体阴用阳,主动主升,全赖肾水以涵之,营血以濡之,肺金清肃之令以平之,脾土生化气血以培之,才能遂其条达疏泄之性。”说明了肝阳的生理与肾水、营血、脾土生化等的正常生理功能密切相关。故肝脏的功能活动往往偏于动的、热的、伸展的、向上的等。如这种功能不足,疏泄功能失职,则气结血瘀,瘀阻脉络,变证丛生,当代名医颜德馨教授认为瘀血停滞,痹阻脑络,气血精气难以上输,导致脑乏清阳之助,津血之濡,与精髓相互错杂,脑气与脏气不接,则清窍失灵,故现呆证;肝肾同源,若先天之肾水先亏,水不涵木,肝阴亏虚,阴不涵阳,虚阳上亢,阴虚化火,炼液成痰,阻塞脑络,失于灵机记性,故成呆症。1.3 心虚血弱,精气耗散,脑窍失荣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主血、藏神”说明心与神志活动密切相关, 张介宾在类经中论述“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而总统魂魄,兼该意志,故忧动于心则肺应,思动于心则脾应,怒动于心则肝应,恐动于心则肾应,此所以五志唯心所使也”,由此可见,“心”不但具备了现代医学循环系统的功能,而且还有神经系统的功能,医学入门心中明确提出人有两种“心”,即 “血肉之心”、“神明之心”,一方面心气虚,不能生血,血虚失荣,神失所藏,精神殚散而不收;另一方面心气虚,气虚不能行血,血行瘀滞,脑络不畅,脑窍失荣,出现呆傻愚笨等症。1.4 脾虚气弱,运化失司,痰阻脑窍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饮食、情志、劳逸皆伤脾胃,脾胃亏虚,不能运化水液,聚湿成痰,痰随气升降,无处不到,痰蒙脑窍,出现神志失司,清代陈士铎辨证录呆病门“肝郁则木克土,而痰不能化;盘踞于胸外,使神明不清,而成痴呆矣”。血管性痴呆的中医治疗中药在治疗VD方面与西药相比具有副作用小、可进行整体调节的特点,辨证论治基础上常用药:桃仁、红花、三七、水蛭、川芎、胆星、肉苁蓉,妙用芳香, 开窍醒脑,善用虫药, 搜剔通络,内而脏腑,外至经络, 使深伏于脑络隧窍之浊痰败瘀开而散之,显著提高逐瘀化痰药物的效果。现代药理研究证明:人参、杜仲等补肾填精中药可促进神经细胞的代谢和保持正常形态,促进大脑发育,维持和改善记忆思维,推迟大脑的衰老和萎缩,能兴奋中枢神经系统,加快神经传导,缩短神经反射的潜伏期,调节大脑皮质层兴奋和抑制过程的平衡,增加脑的血液供应,提高脑细胞对缺血缺氧的耐受力,对抗脑缺血再灌损伤引起的兴奋性氨基酸的毒性作用,抑制NOS 活性的升高,减轻因缺血而大量释放的兴奋性氨基酸所产生的神经毒性作用,促进学习和记忆;虫类药有较强的活血化淤,搜风解痉、通络作用,可明显降低血粘度,减少血小板聚集,提高红细胞变形能力,减低纤维蛋白原水平,改善微循环,增加脑血流量,改善脑供血,为神经细胞功能恢复提供条件;清热解毒药可以增加脑血流,抑制、清除有害物质,有效清除自由基,保护神经细胞,抗氧化、脑保护作用以及降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降血糖及抗变态反应;丹参、当归等活血化瘀中药均含葛根黄酮类化合物,对脑动脉硬化症病人可扩张血管,降低胆固醇,改善脑部血液循环,增加脑组织氧供应。实验研究表明:补益肝肾,祛瘀通络,化痰开窍,可以调节机体免疫功能、上调脑缺血再灌注诱导的Bcl - 2 蛋白表达,下调Fas - L 蛋白表达、NF-B 的表达,抑制神经细胞凋亡、降低脑组织兴奋性氨基酸的含量、增加神经细胞的氧供应,提高神经细胞的存活和功能,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抑制乙酰胆碱酯酶(AChE) 和升高生长抑素(SS) 的双重作用,改善血管性认知障碍、提高VD患者血浆的一氧化氮(NO)水平,降低内皮素(ET)水平,调控血管活性物质水平、调节神经细胞静息态钙离子等,由于中药作用多靶点的特征,其作用机制尚需深入研究。另外,研究表明,针灸可以通过改善脑的氧代谢和脑血流量,降低总胆固醇,增加高密度脂蛋白,防止或改善动脉粥样硬化,减少红细胞及血小板的聚集,降低全血粘度,扩张脑血管及促进脑血管侧枝循环的建立,改善甲皱微循环,提高体内超氧化歧化酶活性,调节体内紊乱的神经递质,减少氧自由基对神经细胞的损害等途径实现的。主要包括单纯针灸疗法、电针疗法、针药结合疗法、穴位注射法等。展 望VD一旦确诊,应尽早开始进行全面的康复训练,包括记忆、思维、注意力和集中力、视觉障碍、语言功能等训练。随着传统医学模式逐渐被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所替代, VD治疗已不再是单纯的药物疗法,而是结合多种治疗手段的综合治疗。VD病程缓慢,治疗周期长,给患者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研发安全有效、质量可控的药物任务艰巨。另外,治疗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以及有效治疗急性期脑卒中、降低复发率都有利于降低VD 的发病率。目前西医临床对于VD的治疗虽然取得了一定疗效,但一方面由于VD的发病机理不清楚,没有特效药,另一方面由于其价格昂贵,使患者的依从性受到限制。近年来中医药治疗VD的临床报道逐渐增加,日益显示出防治优势,中药可以改善病人的临床症状,提高病人认知功能,而且副反应少,研究前景令人鼓舞,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有关VD分子水平治疗靶点的不断发现,新一代治疗VD的药物将以实现能够显著延缓VD发病或调节疾病进展为目标,本着“安全、有效、稳定、可控”的国际制药理念,从中草药活性成分中挖掘潜在治疗作用的化合物,开发高效、高选择性和低毒副作用的VD治疗药物,将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