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5页
第2页 / 共5页
第3页 / 共5页
第4页 / 共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我谈反问与陈述的转换启东市圩角小学 施海英反问句改为陈述句是近些年小学中高年级语文必考的知识点,也是难点。在实际教学中,我总发现班上的学生在这项练习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有一部分学生在转换时总会改变句子原来的意思,不能正确地转换。对于这些层出不穷的问题,我有些费解,但我必须想出办法来解决它。经过一番研究后,我发现反问句与陈述句的转换其实很简单,而且是有规律可循的。反问句转为陈述句主要分三步。以“难道我不是小学生吗?”一句为例:第一步,去疑问词和语气词我不是小学生?第二步,肯定与否定互换我是小学生?第三步,问号改句号我是小学生。陈述句转为反问句将上述的顺序反过来,也是三步。以“我是小学生。”一句为例:第一步,加上疑问词和语气词难道我是小学生吗。第二步,肯定与否定互换难道我不是小学生吗。第三步,句号改问号难道我不是小学生吗?我将这个规律编成琅琅上口的儿歌介绍给学生,并带领他们在课堂上演练起来,效果还不错。反问句改陈述句:“首先去掉疑问词,句子意思翻跟斗;接着甩掉小尾巴,擦去语气呢和吗;最后问号改句号,反问就会变陈述。”而陈述句改反问句则相反:“首先加上疑问词,句子意思翻跟斗;接着长出小尾巴,添上语气呢和吗;最后句号改问号,陈述就会变反问。”(注:“句子意思翻跟斗”指的就是肯定与否定之间的互换)学生经过练习错误率大大下降,他们有了这样简便的方法,也挺高兴。我的心中却隐隐浮起一层担忧。我这样教给他们这种转换的方法真的是好的吗?而且对于所有的句子都有用吗?我这样的顾虑在实际的教学中逐渐得到了证实,我们渐渐发现一些简单的句子适用这个方法,而遇上一些复杂点的句子,学生就不会变通而束手无策,勉强按这些方法做,反而闹出一些笑话。举例说明一下。例1:这比山高比海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改为陈述句:这比山高比海深的情谊我们不能忘怀。(方法适用)例2:十万支箭,三天怎么造得成呢?改为陈述句:十万支箭,三天不造得成。(方法不适用)例3:那浪花所奏的不正是一首欢乐的歌吗?改为陈述句:那浪花所奏的不是一首欢乐的歌。(方法不适用)例4:小玲取得的优异成绩正是她勤奋学习的结果。改为反问句:难道小玲取得的优异成绩正不是她勤奋学习的结果吗?(方法不适用)例5:犯了错误不敢向老师、同学承认,这不是一个少先队员应有的态度。改为反问句:难道犯了错误敢向老师、同学承认,这是一个少先队员应有的态度吗?(方法不适用)例6:这幅画是我们班蔡颖画的。改为反问句:难道这幅画不是我们班蔡颖画的吗?(方法适用)例2和例4的做法,从句法上看没有什么问题,而它们不符合平常的语言习惯;例3和例5说明学生不理解句意,他们完全被“肯定(否定)词改为否定(肯定)词”这一条弄糊涂了。那么有没有更好的方法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运用这些方法呢?我是不是应该训练学生的语感,而不是这样把它变成一种单纯的句式训练呢?到底怎么摆正朦胧的语感训练和具体的句式训练的关系呢?我想语感训练才是真正解决问题的办法,我教的这种句式转换方法只能作为中间的一个过度阶段吧。我给学生讲述了这样两个故事:A有一个地主待长工很刻薄,半夜里就催长工去干活。长工说:“等我缝完了衣服就去。”地主冷笑道:“天这么黑,你怎么看得见缝衣服?”长工立刻反问道:“既然天这么黑,又怎么能干活呢?”一句反问,驳得地主哑口无言。B据说,某工厂举行“振兴中华读书演讲会”,演讲者方婷婷一出场就说:“我给大家演讲的题目是论坚守岗位。”说完就朝会场外走去,台下顿时哗然。过了约两分钟,她又回到讲台上,面对听众说:“如果我在演讲是离开讲台是令人不能容忍的话,那么工作时间擅离生产岗位,难道不应该受谴责吗?”听众沉默片刻,随即报以一片掌声。一个反问,简明而有力地说清了“坚守岗位”的重要。以上二例。无论是阐述自己的观点或反驳对方的谬误,都生动地说明了反问的强烈效果。所谓“反问”,就是运用否定的形式来表达肯定的意思,答案已寓于问句之中,它比正面发问更有力量。有时候,当有些问题不便答复又不便拒绝时,就可以用反问来挡驾。例如,有一个记者问美国国务卿基辛格:“美国有多少民兵导弹在配置分导式多弹头?”基辛格风趣地说:“我的苦处是数目是知道的,但不知道是否保密?”那记者赶紧说:“不是保密的。”基辛格就反问说:“那你说是多少呢?”一个反问巧妙地踢回了皮球。学生听完了故事后都诧异万分,没想到枯燥的句式训练中原来隐含着这么有趣的语言艺术呀!由此可见,只有真正地具备了语感,理解了句子的意思,才能在反问与陈述之间巧妙地回旋,同时也能使自己的语言更有艺术性。于是,我想到了文言文中的“意译法”,让学生反复读句子,读懂句子的原意。例3和例5的错误关键是没有真正读懂句子的意思,后来,我尝试读几句(特别强调反问句的特点明知故问答案确定,读出反问的语气)让学生练习,他们都能准确地说出句子的原意。小学语文大纲指出:“智力的核心是思维,语言与思维密不可分。在语文教学中,要想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须促进语言与思维的统一发展。”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语感才是语文教学的重点所在。虽然我的儿歌教学法让学生对句型的转换变得信手拈来,但它是不全面的,只能作为一个初学者的过渡。在经过短暂的方法步骤强化后,在慢慢地将步骤淡化。学生也会逐渐认识到,这一方法的“最核心部分”是“肯定与否定互换”,并自觉将其留在心中,而淡化其他。这既是一种内化的过程,也是学生训练语感的一部分。爱因斯坦说:“知识就是教育经过遗忘后而剩下的呀!”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