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页
第2页 / 共4页
第3页 / 共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对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提问作者:张男星 主题类号:G4/高等教育 【 文献号 】1-822【原文出处】高教探索【原刊地名】广州【原刊期号】200003【原刊页号】5759,70【分 类 号】G4【分 类 名】高等教育【复印期号】200101【 标 题 】对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提问【 作 者 】张男星【作者简介】张男星,上海市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博士生、四川师范学院副教授上海200062【 正 文 】我国高等教育正在经受一场大变革。其中既涉及到高等教育的体制改革,包括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投资体制、招生与就业体制等方面的内容;又涉及到高校的教学改革,包括学科、专业和课程设置等方面的内容;还涉及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等诸多改革项目。仔细分析,不难看出,这所有的改革实质上都与高等教育的资源配置有关。正因如此,学术界对这方面的研究也不少。本文不揣浅陋,意欲对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含义与方式作疑问式思考,以与广大学者交流。一、对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含义的提问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是指社会(包括中央政府、地方社会部门,工矿企业,私人资助者、教育的受益者和家庭)对高等教育事业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在各种不同使用方向上的分配。它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总体教育资源如何分配于不同的地区或学校,即宏观层次配置。这主要通过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高校数量和布局的调整、高等教育市场的调控、教育投资渠道的拓宽等手法来进行;一是在高等教育资源分配既定的条件下,一个地区或高校如何组织并利用这些资源,即微观层次的配置。这主要是高校自身通过扩大招生规模、调整学科结构、提高管理效能、更新教育内容、提高设备利用率等来实现的。(注:参见刘晖:论高等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教育研究1994年12期)可以看出,宏观层次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目标在于使总体的教育资源合理分配,使之流向最适宜的地区和高校,以取得资源流向的最大效益。而微观层次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目标则在于提高高校的资源利用率,使一定的投入能产出数量多、质量高、结构合理的人才,以取得资源利用的最大效益。从上述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分析来看,有两个问题值得思考:第一,“资源配置”与“资源分配”是否一样?以笔者的理解,资源配置应该包括资源的分配以及分配后资源的使用。因为,宏观层次的资源配置重在如何把总资源分配到不同的地区和高校,它并不涉及资源如何有效地使用;微观层次的资源配置不涉及资源分配的问题,而是资源的使用。即使我们可以说微观层次资源配置中,仍能把对资源在一定地区、一定高校的使用看成是资源的再分配,但我们无法说宏观层次资源配置就是对资源的使用。因为,分配更多指向把资源进行合理的配比,使用则更多指向对资源进行合理的挖掘。所以,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应该包括两个内容:一是高等教育资源宏观层次的分配,一是高等教育资源微观层次的使用(再分配)。这样,明确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分配与使用关系后,我们在研究其资源配置改革的时候就不会混淆宏观与微观各自的重点和内容。第二,人力资源是否包括学生?以往,人们在讨论人力教育资源的时候,多将其归结为教师和管理人员两类。但现在学生也被算入人力资源之内。那么,这里就产生了这样一个问题,即我们在讨论高等教育资源的时候,是以“办教育”为出发点,还是以“受教育”为出发点?如果以“办教育”为出发点,那么,所有的教育要素都可以看成是高等教育的资源。其中就应包括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即教师、各类管理人员和学生;而且只有把学生也加入教育资源中,才能构成完整的人力资源概念。在这里,“高等教育资源”作为整体成为“办教育”活动的客体。如果以“受教育”为出发点,则是从受教育者的角度来看教育活动,自然在人力资源中会把学生排除掉。因为,持这个出发点的思考者怀揣着这样的问题来考虑教育资源:如果要让学生接受一定的教育,有哪些教育资源可以利用。在这里,“高等教育资源”是作为“受教育”活动的手段出现的。虽然从通常的思维路径来看,我们讨论高等教育资源的时候,往往更多的是从“办教育”的角度出发,所以不能忽略学生这一人力资源要素。但区分这两个出发点也可以为进一步研究教育教育资源配置提供一种思路与思考。二、对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方式的提问一般而言,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方式有三种:一种是计划方式,一种是市场方式,一种是两者的协调综合。而关于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争论与研究重点则集中于前两者。所谓计划方式,指国家依据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对高等教育的要求,将有限的资源配置到重要的部门和高校,从宏观上的社会整体利益出发协调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的发展,而高校也按计划使用资源,所培养出来的人才由国家分配到一定的地方去。它的配置主体是国家或政府,即由国家或政府来统筹社会上的高等教育资源分配与使用。所谓市场方式,指依据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互动的规律,凭借市场的调节,通过公平竞争的社会机制将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到最适宜的方面。(注:参见刘晖:论高等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教育研究1994年12期)其配置主体是消费者与企业,即由消费者和企业所形成的市场来调节高等教育资源的分配与使用。我国在长期实行高等教育资源的计划配置后,现在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倍加关注市场方式的资源配置。这种关注的转向也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探讨。第一,计划方式是否是绝对的错?我国因吃了不少计划经济下计划方式配置高等教育资源的苦头,因此,一谈到计划两个字就“色变”,似乎计划是个“罪不可赦”的东西。但如果我们从一种理想而又行动到位的角度来看,计划方式则是最好的一种资源配置方式。因为它免去了资源分配的不准确和资源使用的浪费,使一切资源都能“到其位,利其用”。只是计划方式的政府配置最为重要的一个条件在目前还很难达到,这就是,政府配置的信息必须是准确的、完备的。再加上,计划制定和决策人员在认识能力上的局限性,以及所处地位和所代表利益上难以避免的偏向,这使得计划方式配置在实践中常常发生随意、偏颇、僵滞和低效等弊端。但我们应看到,这种弊端并不是计划方式本身所具有的,而是它在实际运行中人为造成的;然而我们面对这“人为”却会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无能为力。所以,虽然计划方式在实践中,因投资渠道单一、条块分割、资源浪费等问题而限制了地方和高校的主动性与活力,我们也仍然应公正地对待和使用这种配置方式,不能一概把它归结为一种传统、守旧,甚至错误,尤其是社会主义的错误。正如市场方式也有它运行的条件一样,如,它要求高等教育的每一个要素都是自由流动的,包括人才市场、科技市场、信息市场和资金市场等;要求高校与受教育者是自主的;要求高校的价格市场化等等。如果这些条件达不到,则市场方式的资源配置同样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所以,任何一种资源配置方式都有它运行使用的条件。从某种角度讲,没有资源配置方式本身的好坏,只有方式运行的好坏。第二,政府投资的计划方式是否就一定属计划经济体制?众所周之,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一定是实行政府投资的计划方式,但我们不能说有政府投资的计划方式配置的就一定是计划经济体制。例如,美国现在也适当采取一些计划方式来配合市场方式对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进行协调,但这并不改变它市场经济体制的性质。我们似乎可以说,“市场”与“计划”既是对一种体制的描述,也是对一种手段的描述。所以,一个国家运行的经济体制中有市场经济体制与计划经济体制之分,但每一种体制又可以使用一定程度的资源市场配置和一定程度的资源计划配置,以及两者不同程度、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结合。因此,不能在计划方式和计划经济之间划等号,尤其是在当前计划方式与市场方式在不同经济体制国家中已明显表现出彼此靠拢的趋势下。三、对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方式选择的提问第一,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是否应只是市场方式?实行资源配置的两个前提是资源的有限和需求的无限。这在我国体现得更为突出。如何将有限的教育资源在教育内部系统中,尤其是在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进行配置,不仅是个操作难题,更是个涉及高等教育发展定位的观念问题。从前我国实行单一的计划方式,但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则越来越倾向市场方式。目前比较流行的一种看法是:高等教育的受益人主要是个人,但它却享受了国家教育财政拨款的大部分份额,挤占了基础教育的发展空间,所以,应该对高等教育资源实行市场方式的配置,彻底把高等教育推向市场。其具体措施如:加大学生的教育成本收费,甚至全额收费,高校公开建立财务管理风险基金;高校实行负债经营等等。对此,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分析。一方面,所谓市场方式中的“市场”包括五个方面:(注:徐小洲:市场经济体制下的高等教育协调模式,比较教育研究1994 年1期)一为消费者市场,即学生用钱交换所需知识和服务的场所,教师或高校是卖主,学生是顾客;二为人才市场,即指教师的劳动力市场和毕业生的就业市场;三为院校市场,即各高校把“声誉”作为商品展开竞争的市场;四为技术市场,即把科技成果作为商品进行交换的场所,高校出售科学技术给产业界;五为资金市场,即资金交易的市场,各院校对来自中央、地方、企业、金融界等渠道的资金展开竞争。可见,市场机制对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作用,不仅仅表现在甚至主要不表现在学费上,即不是靠学费这种“教育价格”调节教育的供求,而是主要表现在招生数量、层次和专业结构及调整,乃至教学内容等都必须考虑这五个“市场”的需求,尤其是未来劳动力市场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注:王善迈著:教育投入与产出研究,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因为,高等教育的产出品是具有一定专业特长或职业技能的毕业生,他们必须通过劳动力市场就业。所以,学费的收取及其收取的额度并不完全代表市场方式的资源配置。另一方面,高等教育的受益人虽然主要是个人,但它仍属准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的特征是:消费的排他性;有外在利益;供给易于排除。这就说明,高等教育的购买者在消费上排他,因为接受高等教育人员的总数是一定的,这一个人消费了也就意味着另一个人不能消费,并且很容易将不付款者排除在外。但是,个人在消费高等教育的时候,却并不是利益独享,即高等教育在使个人受益的同时,不断产生出外在利益而使整个社会受益。所以,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方式恰恰应该是政府提供或政府资助、市场提供。(注:王善迈著:教育投入与产出研究,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再一方面,高等教育正逐渐从社会的边缘走向中心,充分发挥着服务社会的功能。这表明高等教育必须、也必然要与社会紧密联系,其重要特征就是高等教育摆脱单一的计划指令走向市场竞争。但这并不意味着高等教育就要完全按照市场来配置资源和运作发展。高等教育是“产业”却不“产业化”,那种以纯粹的融资手段把高等教育“产业化”的做法,忽略了一个重要事实,即高等教育资源宏观配置的主要内容是地区的配置和学科的配置。这两者的配置都不是仅靠市场就可以协调好的,而必须辅以国家全局的、整体的调控。毕竟,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不仅仅是个经济问题,还是个社会问题。它必然涉及到公平发展、平衡发展,以及社会民众对配置结果的认同与承受等问题。即使是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其高等教育的资源配置也不是纯粹的市场方式,而是市场与计划不同程度的结合。综合来看,高等教育资源作为准公共产品,作为非产业化的产业,其与社会资源的交换就既有垂直的交换类型,即高等教育与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的交换活动;也有平行的交换类型,即高等教育与某些和自己处于同一社会层级的亚群体或组织的交换活动。前一种资源交换活动使高等教育主要表现为整个社会服务,因而要求政府投资高等教育,对高等教育资源实行一定的计划配置,尤其是某些地区和某些学科。后一种资源交换活动涉及了高等教育特定服务对象的较高收益率,因此要求直接消费、受益高等教育的地区、社会群体、组织、个人为高等教育提供必要的投入,对高等教育资源实行一定的市场配置。这就表明,我国高等教育的资源配置并非是绝对的市场方式,而是计划方式和市场方式的结合。第二,两种配置方式的结合是否存在矛盾?前已有述,计划方式的配置目标是将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到最重要的部门和高校,而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