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7页
第2页 / 共17页
第3页 / 共17页
第4页 / 共17页
第5页 / 共17页
第6页 / 共17页
第7页 / 共17页
第8页 / 共17页
第9页 / 共17页
第10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孙远良在全市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二00八年十二月十六日)同志们:今天,我们欢聚一堂,隆重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回顾辽阳改革开放历程,总结30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和成功经验,继往开来,拼搏进取,努力开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局面。刚才,几位同志代表社会各界畅谈了改革开放30年来的变化和感受,讲得都很好。下面,我讲三个方面问题。一、辽阳改革开放30年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推开了尘封已久的国门,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3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历届辽阳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握改革开放的航标,乘风破浪,奋力前行,战胜了前进道路上一个个艰难险阻,谱写了一曲曲改革发展的崭新篇章。第一,改革开放的30年,是辽阳经济结构发生历史性变化、国民经济实现历史性跨越的30年。30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不动摇,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了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综合经济实力连登新高。预计2008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585亿元,是1978年的39倍,年均增长12.6。特别是从2003年开始,连续六年保持了16%以上的高速增长。预计全市财税总收入实现74.29亿元,是1978的63倍,年均增长14.8。2003年,以“跨入全国地级以上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市行列”为标志,城市综合竞争力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农业和农村经济冲破了单一的“以粮为纲”的思想束缚,调结构,抓特色,找市场,走出了一条现代农业产业化之路。先后实施了“五项开发”、“五个一工程”、农业产业化“123”示范工程,培育市级以上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70家,其中国家级3家、省级15家,初步形成了肉鸡养殖加工、优质稻米加工等八大产业链条。农业产业化带动了现代农业的大发展,全市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种植面积达到200万亩,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82.3%。粮食总产量由1978年的58万吨提高到2008年的90.6万吨,增长了56.2%。伴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一块块“农”字号金字品牌接踵而来,我市先后成为国家、省商品粮基地和瘦肉型猪、淡水渔养殖重点地区,国家无规定动物疫病示范区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自2006年开始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以来,全市各级财政共投入10.2亿元,加强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了普及自来水、利用新能源和改厕等工程。全市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76%,利用新能源普及率达到37.5%,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得到较大改善。30年来,始终坚持“工业强市”方针,充分发挥区位、产业、资源优势,历经工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优化产业布局、打造支柱产业、做大做强骨干企业等系统工程,构筑了“一个基地”、“四个重点产业”的工业发展格局。今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达1200多亿元,而1978年只有10.8亿元。第三产业规模不断壮大,行业门类不断增加,产业水平不断提升。2008年,全市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146亿元,是1978年的37倍。各类商业网点8800余处,商品交易市场90余处。佟二堡皮装大市场、京都商城、富虹酒店等一批标志性场所见证了30年来商业发展历程。旅游业方兴未艾,2004年我市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第二,改革开放的30年,是辽阳各项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市场经济体制日臻完善的30年。农村改革率先突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破冰”之举拉开了我市农村改革的序幕,接踵而来的是税费改革、农村综合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使农村压抑已久的旺盛生产力奔涌而出。免收农业税,结束了农民2000多年缴纳“皇粮国税”的历史。企业改革大刀阔斧。从80年代以“放权让利、增强活力”为目标的经营管理体制改革,到90年代以“明晰产权、增加效益”为目标的产权制度改革,一直到新世纪以来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国有企业在艰辛的改革进程中经历了脱胎换骨式的洗礼。目前,全市国有工业企业改制面达到97.1%,国有非工业企业改制面达到90.4%,市属大中型国有企业主辅分离任务基本完成。在积极探索公有制有效实现形式的改革进程中,民营经济异军突起。预计到年底,全市民营企业发展到6.1万户,其中亿元以上企业80户。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60%、工业增加值的70%、县(市)区财政收入的80%、城乡新增劳动力就业的90%以上来自于民营经济。辽阳成为全省民营经济最活跃的城市之一。生产要素市场基本形成,投资、金融体制改革不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人事制度改革以及教育、文化、科技、卫生体制改革都取得明显成果。第三,改革开放的30年,是辽阳对外开放硕果累累、外向型经济突飞猛进的30年。30年来,特别是从1988年我市被国务院正式批准为辽东半岛对外开放地区以来,外向型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有力地牵动了全市国民经济的发展。利用外资取得重大突破。自1985年批准成立第一家“三资”企业以来,已有22个国家和地区的投资者来我市投资,预计到年底实际利用外资累计完成8.3亿美元,全市外商投资企业达126户。对外贸易迅速发展。改革开放以前,我市产品出口全部为省级各类外贸公司供货,外贸出口收购值仅有1600多万元,没有自营出口。目前,全市出口企业已达140余家,出口商品100多种,销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累计完成外贸出口32.9亿美元。对外交往不断扩大,我市已同美、日等国家的12个城市缔结了友好城市。第四,改革开放的30年,是辽阳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的30年。30年来,共投入50多亿元,实施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和改造,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健全,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初步形成了现代城市的品位和格局。全市建城区面积已由1978年的23.1平方公里增加到目前的92平方公里,扩大了3.96倍。先后打通、拓宽、建设了中华大街、新运大街、南环绕城公路等73条城区主次干道,形成了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全面实施了灯饰亮化工程、园林绿化工程、供热改造工程,复建了广佑寺,对具有600年历史的护城河进行了全面彻底改造。这些城市建设工程的相继竣工,大幅度提升了辽阳城市品位。目前正在进行的西关商业区改造、城南商住区开发、太子河城市风光带建设“三项重点工程”又掀起了新一轮城市开发建设热潮。居民居住条件明显改善,人均居住面积由1978年的3.2平方米增加到目前的21.5平方米。电讯事业迅速发展,城乡全部实现了电话程控化。城市绿化工作取得新突破,人均公共绿地达到8.49平方米,是改革开放初期的5.98倍。城市环境不断得到改善,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35天。我市先后荣获全国卫生先进市、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先进市、全国城建监察先进集体、全国畅通工程优秀管理城市,省“绿叶杯”竞赛优胜城市、省园林城市等称号。大力推进公路交通建设,全市公路总里程已达3115公里,公路密度达到67.6公里/百平方公里。第五,改革开放的30年,是辽阳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的30年。30年来,从贯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到“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到统筹推进“四项建设”,我们坚持不懈地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与经济建设共发展、共繁荣。科技事业不断发展,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7%。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形成了精细化工、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制药四大高新技术产业体系,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68户。教育事业不断突破,全市七个县(市)区都普及了学前教育,小学、初中入学率均达100%,居全省第一。高中阶段入学率达到92%。全市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1.5年。职业教育成绩显著。实施了“初职中职一体化”的金桥工程,现代职教体系初步形成,职业教育经验在全国推广。文化事业全面繁荣。90年代以来,先后维修和建设了辽阳白塔、市博物馆、曹雪芹纪念馆等一批文物古迹和文化基础设施,成功地举办了辽阳首届佛教文化旅游节和第一、二届曹雪芹文化艺术节等活动,传承了辽阳2400多年的历史文脉。文艺创作不断繁荣,拉场戏葡萄架下等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文艺作品荣获全国第10届群星奖金奖等荣誉。医疗卫生事业长足进步。全市每千人口拥有卫生技术人员4.45人,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5.4岁,人均卫生资源占有量和衡量人口健康状况的主要指标均处于省内先进水平。医疗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完善了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体系,成功战胜了非典、禽流感等疫情。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不断加强,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覆盖面和农村实际居住人口参合率均达到100%,城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在全省率先实现覆盖城市社区和城市居民两个100%的目标。体育事业跃上新台阶,全民健身计划深入实施,竞技体育成效显著,我市连续两次荣获省政府颁发的奥运会贡献奖。广播电视事业快速发展,广播电视混合覆盖率达98%以上。“双拥”工作成果不断巩固,自1991年开始,我市已经连续六次被评为全国双拥模范城市。精神文明建设成果丰硕,我市已进入省级文明城市行列,正在向全国文明城市目标迈进。民主政治建设稳步推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基层居民自治制度不断完善,爱国统一战线不断巩固发展,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作用得到较好发挥。坚持依法治市,顺利实施了“一五”到“五五”普法教育,全民法制意识和法制观念显著增强。深入推进“平安辽阳”建设,连续三年荣获“省综治工作先进市”称号,七个县(市)区全部进入省平安县(市)区行列。第六,改革开放的30年,是辽阳人民生活质量大幅度提高、从基本温饱向总体小康迈进的30年。30年来,我们认真实践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宗旨,从群众最关心、要求最迫切的问题入手,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坚持把就业作为“一号工程”来抓,通过政策扶持、岗位开发、就业培训等措施,实现了“零就业家庭”至少有1人稳定就业的目标。2001年以来,我市连续七年被省政府授予城镇就业和再就业工作优胜单位。在全省率先实行了就业统计实名制,累计实现城镇实名制就业31.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以内。社会保障体系日臻完善。实施了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实现了市级统筹,做实了个人帐户,退休人员养老金做到了按时足额发放。努力扩大养老、失业、医疗保险覆盖面,全市基本形成了以养老、医疗保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积极推进企业工资集体协商,目前已有2120户企业建立了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核心、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建立,目前城市低保对象5.1万人、农村低保对象4.2万人。从1994年开始,在全国率先建立了县级领导干部联系贫困户制度,并逐步将联贫工作延伸到后备干部和机关党支部。实施棚户区改造和采煤沉陷区治理,目前全市1.2万多户居民告别了低矮破旧的棚户区,8683户沉陷区居民喜迁新居或得到补偿。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6400元和13500元。第七,改革开放的30年,是辽阳各级党组织执政能力不断提高、党的建设得到全面加强的30年。30年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省委关于加强党的建设的一系列重要部署,以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不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始终坚持把思想政治建设作为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工程来抓,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扎实开展了“三讲”教育、“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广大党员干部头脑。始终坚持干部“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原则,切实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积极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干部监督管理机制。全面推进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切实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农村基层党组织深入开展“三级联创”、“党群共同致富信用联合体”等活动,始终带领群众走在致富的前列。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