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8页
第2页 / 共18页
第3页 / 共18页
第4页 / 共18页
第5页 / 共18页
第6页 / 共18页
第7页 / 共18页
第8页 / 共18页
第9页 / 共18页
第10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目 录一、解表药 1温解表药. .1麻黄、桂枝、细辛、紫苏 荆芥、防风、白芷、辛夷、生姜、煨姜、生姜皮、生姜汁、炮姜、葱白、豆豉、胡荽2.凉解表药. .1 薄荷、牛蒡子、蝉蜕、浮萍、桑叶、桑枝、桑白皮、桑椹、菊花、蔓荆子、葛根、升麻、柴胡二、泻下药 1.攻下. .2大黄、芒硝、巴豆2.润下. .2 火麻仁、郁李仁三、利尿逐水药 1.利尿. .2 茯苓、猪苓、薏苡仁、泽泻、车前子、滑石、木通、通草、石苇.、瞿麦、海金砂、金钱草、茵陈蒿、防己、冬瓜子2.逐水. .3甘遂、大戟、芫花、牵牛子四、祛风湿药. .3 羌活、独活、威灵仙、海风藤、秦艽、苍耳子、稀签草、木瓜、桑寄生、五加皮、白花蛇五、祛寒药. .4 附子、制川乌、吴茱萸、川椒、高良姜、草果、丁香、小茴香、艾叶 六、祛暑药. .4西瓜、青蒿、豆卷、香薷、佩兰、藿香 七、清热药 1.清热降火药. .5石膏、知母、栀子、竹叶、芦根、夏枯草、决明子 2清热凉血. .5 犀角、干地黄、牡丹皮、地骨皮、白薇、银柴胡、紫草、白头翁、白茅根 3清热燥湿. .5黄芩、黄连、黄柏、龙胆草、苦参、白藓皮、鸦胆子2清热解毒. .6金银花、连翘、紫花地丁、蒲公英、蚤休、大青叶、马勃、山豆根、 射干、马齿苋、败酱草、土茯苓、 绿豆八、平喘化痰药1止咳平喘. .6杏仁、桔梗、前胡、白前、旋复花、紫菀、款冬花、百部、马兜铃、葶苈子、胖大海2清化热痰. .7贝母、瓜篓、海浮石、海蛤壳、海藻、昆布、常山、礞石、牛黄 推荐精选3温化寒痰. .7 半夏、天南星、白附子、白芥子、皂荚 九、理气药. . .8 橘皮、青皮、香附、木香、乌药、白豆寇.、砂仁、枳实、枳壳、厚朴、薤白头、柿蒂 十、理血剂. .8川芎、丹参、益母草、桃仁红花、苏木、乳香、没药、元胡、五灵脂、瓦楞子、三棱、莪术、水蛭、虻虫、蟄虫、牛膝、穿山甲、郁金2止血. .9 白芨、仙鹤草、棕榈、乌贼骨、蒲黄、灶心土、三七、血余、茜草、大蓟、侧柏叶、旱莲草、地榆、槐角十一、芳香开窍药. .10麝香、冰片、石菖蒲十二、安神镇惊药1 安神定志. .10朱砂、磁石、龙骨、蛎、酸枣仁、远志2镇惊熄风. .10羚羊角、石决明、代赭石、天麻、钩藤、白蒺藜、蜈蚣、白僵蚕十三、固涩药. .10山茱萸、桑螵蛸、金樱子、五味子、乌梅、赤石脂、禹余粮、肉豆蔻、秦皮、芡实、莲子十四、补养药. 1补气. .11人参、党参、黄芪、山药、白术、白扁豆、补骨脂、.杜仲、续断、菟丝子、沙苑子、肉苁蓉、狗脊2 补阴. .12沙参、天门冬、麦门冬、玄参、石斛、女贞子、龟板、鳖甲4补血. .12何首乌、当归、白芍、阿胶、鸡血藤、龙眼肉十五、消导药. .12 莱菔子、谷芽、麦芽、山楂十六、驱虫药. .13使君子、苦楝子、榧子、槟榔、雷丸、南瓜子、贯众、大蒜十七、外用药. .13硫黄、雄黄、砒石、轻粉、硼砂、蟾酥、血竭、番木鳖、蛇床子、炉甘石一、解表药1辛温解表药麻黄:辛温而散,既能泻肺经部滞之邪,使其宣肃,而愈咳嗽、气喘、水肿诸症;复能引营分羁留之寒,达于肌表,而发腠理固密之汗。故为宣肺解表要桂枝:功专调和营卫,温通经络。若卫受风伤,不能内护于营,津液不固而汗自出者,桂枝能驱卫分之风以固营则津液敛而汗自止。复能温通心肝之阳,化膀胱水寒之气,凡心阳虚而悸动,肝阳虚而郁滞,膀胱之气不化而水气上冲者,均能治之。至肉桂,则为专补肾阳要剂。推荐精选 细辛:为为足少阴肾经主药。性味辛温,辛则善行,能引肾中阳气上升于脑;温则胜湿,凡下焦寒湿郁闭,能温化之而使其消散。故实为行阳散寒之品。紫苏:辛温能散,芳香通泄,为疏肺利气之品。凡风寒之邪闭于肺,肺气失去宣肃之用时,惜其辛散通泄之力,则能开闭、行滞、降逆,而愈外感、咳嗽、胸痹诸疾。苏子开郁下气,用作消痰定喘药。荆芥:辛温香散,气味轻扬,入于肝经气分。凡风邪客于皮、膜之间,而见肌肤灼热,头目昏眩者,用之最见良效,皆其轻扬之力所致。与防风相较,防风不如荆芥之轻扬,而以入于骨肉见著也。防风:为驱风散湿要药,以其温通全身经脉,以至骨肉之间也,若与独活相较,防风自上以达于周身,独活自下以达于周身;防风以治风为主兼散湿,独活则散湿为主兼治风。白芷:气温力厚,通窍行表,为足阳明胃经驱风散湿要药。凡驱风药,往往有耗散津液之弊,惟白芒性极滑润,既能驱风胜湿,又能和利血脉而不枯耗,故头面诸疾如:眉棱骨病、牙龈痛、面黑瘢等常用之。 辛夷:清香入肺胃,味薄而散,能上窜头目,逐阳分之风邪,故凡风寒入脑而致鼻渊浊涕不已,或头痛、龈痛而鼻塞不利,均可用之。 生姜:带皮者,辛温入肺而开胃,肺气通条,故能解表而散寒;胃气运行,故能降逆止呕。煨姜:辛性减,温性增,故发散之力已不多,而温脾胃,除寒湿之力则较强。生姜皮:辛而兼凉,专走皮表,行水散湿,故为五皮饮中之要药。生姜汁:辛散温通之力最全,对于寒湿有所停滞,最能消除,所以寒痰、湿痰、痰结诸症多用之。 干姜:因久干,体质收缩,温性过于生姜,止而不行。与生姜相比,辛散性较少,而专用于温散里寒,适用于脾胃虚寒证。炮姜:性苦温,辛性已大减,能引血药入气分而生血,常用于血虚发热证(如产后),因此热乃阴虚而阳无所附之热,忌用寒凉表药,惟用炮姜入肝引诸药生血,与补血药同用,其热自退,即“热因热用”,“ 从治”之法。 葱白:善于发散阻闭的邪气,通彻上下。其解表是利肺通阳的作用,阳气被阻,不能达于四肢时,故亦用以通阳复脉(通脉四逆汤:炙草、干姜、附子、葱白。治少阴病,手足厥冷,脉微欲绝)。 豆豉:应名淡豆豉,其发散主要是由于其体质轻虚,能启发津液上滋的缘故。用于上焦阳气郁抑不能宣导,有烦闷的感觉时最好。柽柳:性温入血分,又善于发泄,故用以透疹甚效,因其通达之性较速而剧,一般不用重量。 胡荽:辛温祛风寒,香窜避秽气,内通心脾,外行腠理,凡属秽浊邪气,以及有表邪为滞气所阻,不能透达时多用之。2辛凉解表药 薄荷:入肺兼入心,能引诸药入于营分或卫分,为解散上焦风热之品。牛蒡子:疏散上焦风热,透发经络壅滞,尤善透发热毒,故多用于咽喉痛、麻疹等病。 蝉蜕:味甘气寒,善于泻气分之热;体质轻虚,善于解表郁之邪,为虫体之蜕,近于血肉,故性柔而善于解痉,多用于小儿风病。 浮萍:入肝经,达皮肤,发汗胜于麻黄,下水捷于通草,适用于热实部气之宜于发散者,亦即“火郁发之”之义。桑叶:甘寒清润,降多于升,善于泄降肝胆之郁热。兼入胃、大肠,最适于热而兼燥者。 桑枝:宣通肝络,疏利两胁支撑疼痛。 桑白皮:入肺经气分,凡肺气不清而湿热胶结的水肿、痰饮诸症均宜。推荐精选桑椹:甘寒,味厚于气,优于养阴清热,凡血不足而见燥热证者最宜。菊花:以滁菊花(白菊花)为上,杭州产的次之,黄色甘,白色苦,惟滁菊花甘而清香,凡芬芳药,多属气清而升,能治头目诸疾,但香气胜者,往往辛燥,惟菊花绝无操烈之弊,疏风清热,专能抑降肝胆上炎之火(惟野菊花一放不作内服药用,为疡科外敷药,其叶尤良)。古人说菊能“壮水制火,扶金抑木”,意思即是说菊是清润之品。 蔓荆子:疏散风热,主要是偏于疏散肝气内动之风热,所以王好古的汤液本草认为是“搜肝风”的药,近人张山雷亦说它降多于散,用于内动风邪的头目痛,本草纲目谓蔓荆子主“头目风虚”之证,说明亦是内风。总之,蔓荆子“搜风凉血”的作用是较强的,所以王好古、李时珍、张山雷的意见都是有参考价值的。葛根:轻扬升发,鼓动胃气上行,开发腠理,故能解肌退热,又能生津止渴,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若热郁于经,气血不能通畅,则痘疹不能宣发于外,使借葛根升散之力,以泄热外达因而麻疹得以透发。升麻:能引阳气于最下之处而使之上升,凡阳气郁抑于中焦而不能宣发的,用之最好。所以它能引参芪之甘,以固卫气之表,引石膏之寒,以止阳明龈痛,引犀角之凉,以透血中斑疹;引葱白之辛,以解皮肤表邪。宣发之功,颇似麻黄,但麻黄只能入肺解上焦之邪,升麻则专入脾胃,为中焦宣透的主药。柴胡:性升属阳,舒肝解郁,在脏主血,在经主气,脏为里,经为表,是为和解表里气血的专药。肝主藏血而多郁,得柴胡苦平疏散之性,郁即解而血亦宁,故常用以舒肝。柴胡升麻均轻清上升,有些相似,但柴胡以宣发少阳之半表半里为主,而疏解肝胆之抑郁;升麻则宣发阳明之肌肉腠理,而升举脾胃之下陷,是其大异。二、泻下药大黄:性沉降,入血分,走而不守,善于除实热操结,下有形积滞。六腑以通为用,故凡有热实诸邪滞于府,均可用此泻之;营血以和为责,故凡瘀癥蓄于经,均可用此消之。芒硝:气薄味厚,性降善走,其用有三:去实热一也,涤肠中宿垢二也,破坚积热块三也,散积除热与大黄颇相似,而软坚之力尤过之。 巴豆:辛热迅利,故善于涤陈寒固结;通开峻剂,宜用于冷积坚症。巴豆与大黄同用。为攻下之品,但大黄性冷,病多热者宜之,巴豆性热,病多寒者宜之,但仍须去油后用。2润下 火麻仁:生津润燥,性最滑利,凡津伤而有留滞时,用之最足润燥通滞,其生津之力,颇与地黄相似,但地黄入脏生津以养阴,麻仁入腑润燥以导滞,则又大异。郁李仁:性润而降,故利于肠中燥结之癥积;苦清辛通,故善导水气阻滞之隆闭。其润燥之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