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61页
第2页 / 共61页
第3页 / 共61页
第4页 / 共61页
第5页 / 共61页
第6页 / 共61页
第7页 / 共61页
第8页 / 共61页
第9页 / 共61页
第10页 / 共61页
亲,该文档总共6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邯郸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草案公示(图)第一部分规划文本目录第一章总则3第二章城市性质、发展目标与战略6第三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8第一节市域城乡空间发展策略8第二节市域城镇体系空间规划10第三节市域交通运输规划13第四节市域市政基础设施规划15第五节市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19第六节都市区发展规划29第四章中心城区规划38第一节中心城区空间结构与规模38第二节中心城区村镇发展规划39第三节中心城区用地规划41第四节中心城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45第五节中心城区综合交通规划48第六节中心城区旧城更新规划52第七节中心城区住房保障规划53第八节中心城区市政基础设施保障规划55第九节中心城区综合与公共安全保障体系规划59第十节中心城区生态环境保护规划68第十一节中心城区城市景观风貌规划68第十二节中心城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70第五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72第一节中心城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72第二节县(市、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75附表:79(注:文本中加【】为城市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第一章总则第1条规划目的与作用邯郸市曾进行过三版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邯郸的历版城市总体规划都是在特定的城市发展背景下完成的,针对当时城市发展的需求,或对重大项目选址,或对行政区划调整等做出了相应的安排。对指导当时的城市建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随着邯郸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化的加速,人口与用地规模均已突破了第三版城市总体规划的控制指标。本次规划在上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针对城市新的发展形势,对城市的区域经济地位、城市性质和发展目标、城镇体系结构以及城市化格局等方面进行重点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编制本规划。第2条规划指导思想1.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为目标。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战略思想,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提高构建邯郸和谐社会的能力。2.按照河北省城镇体系规划所确定的邯郸市在河北省城镇体系中的地位和职能,充分发挥其区域中心城市作用。基于邯郸市域各城镇的现状条件和发展潜力,合理布局城镇。按照梯级推进思路,加快发展中心城区,积极培育中小城市,择优扶持重点镇,逐步完善城镇体系。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以文明生态村建设为依托,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3.根据邯郸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贯彻“五个统筹”的原则。结合邯郸市发展的实际,统筹城乡发展,推进郊区城市化进程,实现城区与郊区的统一规划。统筹区域发展,协调好河北省南厢地区以及市域地区、城区与郊区、旧区与新区、平原地区与山区的发展规划,积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好产业与社会事业发展的空间布局。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协调好人口、资源和环境的规划配置。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提高城市现代化、国际化水平。4.贯彻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生态保护型社会的原则。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正确处理城市化快速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充分考虑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全面推进土地、水、能源的节约与合理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施城市公共交通优先的发展战略,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发展模式,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5.重视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地位,保护和维系邯郸城市历史风貌特色,加强以“赵文化”为特色的旅游建设,处理好名城保护与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等的关系。贯彻尊重城市历史和城市文化的原则。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形成融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为一体的城市风格和城市魅力。第3条规划依据1、相关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年)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1994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2005年)2、相关规划和研究成果邯郸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河北省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02006.01邯郸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研究2004.03邯郸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10马头生态工业城发展规划研究2007.1邯郸市2003-2005建设规划2003.06邯郸市交通规划2002.12邯郸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01.06邯郸都市区规划(20072020)2007.7第4条规划期限20082020年,在该期限内,重点建设基础设施和治理环境污染,加强中心城区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进一步提升中心城区功能,增强城市宜居性,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实现区域联动发展。第5条规划范围1、市域城镇体系规划范围市域城镇体系规划范围为邯郸市行政辖区,即市域范围,面积12071平方公里。2、城市规划区范围【为了给城市发展留有弹性,形成良好的城市格局,规划至2020年市区的规划用地控制范围为规划绕城高速公路环内区域和峰峰矿区以及二者之间相连部分,面积1491平方公里,城市建设活动控制在划定的规划控制范围内。】3、中心城区范围中心城区东、西、北界线为环城高速,南以邯济铁路为界,并沿马头北行政边界延伸至邯郸县与磁县的行政边界,最后顺直到环城高速,总面积约560平方公里。第二章城市性质、发展目标与战略第6条城市性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冀晋鲁豫交界地区经济中心。第7条经济发展目标邯郸市2000年至2007年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平均增长为16.9。邯郸市年GDP人均增长速度大致为:2008年至2010年:14.5左右;2011年至2020年:12左右。2020年,规划期末GDP总量约为7100亿元,人均GDP将达到72000元。2020年邯郸市三次产业GDP比例大约为8:48:44。第8条经济发展战略通过培育本地资本和企业,走“内生型道路”已成为邯郸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邯郸应当积极寻找自身的“比较优势”,走专业化发展道路,通过延伸产业链深度,实现“特色化”、“差别化”生产。同时,在走“内生型道路”的基础上,加强区域经济合作。邯郸应注重利用地缘形成的易于融合和衔接的条件,进一步加强沟通与合作,逐步提高参与区域和国际分工的能力,同时,建立与京津唐地区、东部发达地区的紧密联系,从而使邯郸经济发展从简单的“内部循环”逐步转化为更为开放式的“内部+外部”双循环模式。围绕建设四省交界区域经济中心目标,实施两大走廊带动,推动三大区域并进,加快培育四大新兴产业,统筹协调,科学发展。着力提升邯郸的在区域中的城市竞争力、要素聚集力、辐射带动力,把邯郸建设成冀晋鲁豫交界地区的经济中心。第9条产业结构调整在产业结构调整上,邯郸应以加速工业化为核心,以发展农业为基础,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推动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优化与调整产业结构是邯郸产业发展战略的重点。邯郸产业结构调整总的目标和方向是全面转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增强企业和产业竞争力为目标,逐步推动三次产业的全方位升级和提高。第一产业:规模化、产业化、现代化逐步实现农业生产规模化经营,这是实现农业生产现代化和产业化的关键所在。同时,要注意农副产品深度加工和研产销产业链的延伸。第二产业:提升能级,延伸产业链一方面对冶金、电力、煤炭、建材等支柱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优化升级,振兴陶瓷、纺织两大传统产业。另一方面,在未来十五年重点培育以专用汽车为重点的装备制造、现代物流、煤化工和新材料四大新兴产业。第三产业:大力发展服务业第三产业的发展重点是继续扩大总量规模,提升结构层次,增强服务功能,大力发展服务业(房地产、旅游业、商贸物流、金融保险、信息服务、中介服务等),特别是物流业、旅游业和现代金融业,建设一批全国性、区域性专业市场,完善市场体系,实现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的转变。第10条社会发展目标邯郸市城市化发展水平:2010年达到45,2020年达到58。到2020年,基本实现城乡一体化,自然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社会保障体系良性发展,科技教育水平、国民素质得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富裕,生态环境优美的宜居城市。第11条社会发展战略通过采用先进技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加快户籍制度、土地使用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配套改革,加快农村地区的城市化发展进程。保护和延续传统格局和特色风貌,继承和发挥城市优秀的文化传统,突出城市的历史个性。以现代化城市的标准进行城市建设,把邯郸市建设成为一个能充分展示时代特征、充满个性的文化城市。其定位是:依托文化资源,凸现文化特色,发展科教产业,锻造科学精神,以浓郁的历史文化氛围,高品位的文化形象,构筑文化之城。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医疗保险、公伤保险、女工生育保险和失业保险制度,逐步建立覆盖范围广、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民政事业发展,逐步建立起社会灾害补助体系、社会救济福利体系、优抚安置体系和社会事务管理体系,支持和鼓励发展社区服务业。从社会文明、经济富裕、环境优美、资源承载、生活便宜、公共安全六个方面,实现宜居城市的发展目标,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第三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第一节市域城乡空间发展策略第12条市域城乡统筹发展战略1.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做到城市快速发展与农村大步跟上;2.遵循“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合理配置城乡空间资源,发展紧凑型城市,集约使用土地,节约用地、保护耕地;3.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关系,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4.坚持经济、文化、社会各个领域的全面发展,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让城乡群众共享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使城市繁荣昌盛,农民安居乐业;5.坚持从实际出发、分类指导、因地制宜、非均衡发展的原则,要维护农民的利益,尊重农民的意愿,保护历史文化,突出地方特色,维护社会公平、公正,保障公共安全。第13条市域土地利用方针和目标(1)切实保护耕地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明确保护耕地、完善和强化基本农田保护制度。(2)严格控制非农业建设用地严格土地用途管制,控制非农业建设用地,特别是控制其占用耕地,要坚决纠正城乡居民点“摊大饼”及工矿用地建设粗放的问题。(3)开源与节流并举严格控制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的同时,要积极开发未利用土地,加大土地整理复垦力度,逐步实现林果上山,渔塘下滩,改善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合理利用每寸土地。(4)保障必要的建设用地保障必要的建设用地,特别是保障经国家和省批准的重点建设项目用地是市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但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保护耕地的关系。(5)挖掘潜力,集约利用市域内近期尚有部分未利用土地可开发为耕地,但从长远看,耕地后备资源不足,土地总面积有限,必须通过挖掘现有建设用地潜力,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程度,才能减少建设占用耕地,保证耕地总量平衡。(6)土地利用的三大效益统一注重土地利用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注重土地利用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第14条市域土地利用目标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农业用地得到有效保护和综合整治,非农业建设用地得到有效控制;城乡居民点及工矿用地总量控制指标得到落实;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