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2页
第2页 / 共12页
第3页 / 共12页
第4页 / 共12页
第5页 / 共12页
第6页 / 共12页
第7页 / 共12页
第8页 / 共12页
第9页 / 共12页
第10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新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教学内容 加深对长城的熟悉,理清课文的条理,激发爱国之情。 学生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深入了解。 1、同学们说说自己收集的故事,教师赐予表扬。 2、听了这些故事,大家谈感想。 三、指读课文,再联系图,了解长城的构造与用途。 四、进展朗读训练。 1、指名按自然段朗读课文。 2、自由读课文。 五、理清课文条理。 六、指导背诵。 1、学生自由背诵,可一段一段地背诵,也可按自己的方法背诵。 2、教师指导后进的同学背诵。 3、指名背诵,沟通阅历。 七、听写字词。 八、请几名同学当小导游,介绍长城。 作业设计 1、背诵课文中自己喜爱的段落。 2、把自己知道的有关长城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板书设计 2长城 概述长城长城脚下、长城上感想 远近 新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2 教学目标 1.熟悉6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曲折、依据、突兀森郁”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并领悟根据巡游挨次进展表达的写作方法,积存好词佳句。 3.能够大致复述“双龙洞”的景象,了解“双龙洞”的特点;感受大自然的壮丽景象,受到喜爱大自然的情感熏陶。 教学重难点 1.感受溶洞的奇观,学习按巡游挨次进展表达的写作方法,并学习如何运用恰当的词句描绘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2.理清课文的脉络,感受双龙洞的特点,尤其是体会“双龙洞”内孔隙的特点。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共享经受 1.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宽阔,风景美丽、壮丽。你们去过哪些漂亮的地方?能和大家共享一下吗? 2.今日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记金华的双龙洞就是作家叶圣陶先生写的一篇游记。让我们一起沿着他的脚印去欣赏这奇妙的溶洞吧。(板书课题:记金华的双龙洞)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自由朗读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并与同桌互读检查。 2.请8名同学按自然段先后挨次轮番读课文,其他同学思索本文是按什么挨次写的,在文中画出推断依据。 3.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本文的行文线索:一是的巡游挨次;二是泉水流经的路线。 4.让学生默读课文,根据巡游挨次理清记叙的思路,并尝试画出的巡游示意图。(按巡游挨次写) 5.学生自由举手汇报沟通,理清巡游的路线。出示画好的示意图,并按图说清图意,然后相互补充或订正不当之处。对比示意图,找到相应段落再次朗读。(金华罗店入山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6.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课文记叙了巡游金华双龙洞的经过,表达了对祖国山川景物的喜爱之情。) 三、品读沟通,深化理解 1.品读路上的见闻。 2.巡游外洞和内洞。这里重点学习如何描写孔隙的窄、小的特点。 (1)抓住文章细致描写的局部,让学生通过朗读初步体会。 (2)抓住第5自然段中的“从、到、没有、才”等关键词语,让学生反复品读重点词语,加强体会,再次感受孔隙的低矮、窄小的特点。 (3)理解通过“船的小、孔隙的险、自我感觉”三者相结合来突出孔隙的特点的表现手法。 新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3 教学过程 一、温习旧知,导入新课 1.我们来看图说说的巡游过程,再重点讲讲内洞的情景。 2.文章在叙述的巡游过程中,运用了很多美丽的句子。品读文中的美丽语句,体会重点词句的含义及作用。 二、整体感悟,划分层次 1.简洁交代第1自然段和最终一自然段的内容。 2.依据图示,对比课文,根据巡游的挨次给课文划分段落,归纳段意。 第一局部(第1自然段):交代巡游的时间和目的地。 其次局部(第23自然段):讲路上的见闻。 沿途看到了什么?是怎样描述这些景物的? (沿途看到了映山红、油桐、山上的沙土、溪流。映山红开得茂密、精神,油桐花也许多,粉红色的山独具特色,溪流随着山势不断变化。) 第三局部(第4自然段):介绍巡游洞口和外洞的情景。 (1)洞口可用“宽”字来概括,外洞可用“大”字来概括。(板书:宽大) (2)洞口外的风光使你产生了什么感觉?(板书:突兀森郁有气概) 第四局部(第5自然段):介绍从外洞进入内洞的经过。 (3)从外洞到内洞要经过一段路,这就是孔隙,那么什么叫孔隙?(出示投影片,指导学生理解“孔隙”。) (4)用什么方法通过孔隙?(小船)坐这样小的船通过孔隙说明白孔隙的什么特点?(板书:窄) (5)坐小船经过孔隙时的感觉是怎样的?用“”画出有关句子。出示“眼前昏暗了挤压过来”一句,自由朗读,读后问:“挤压”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这又说明白孔隙还有什么特点?(板书:矮、险) 第五局部(第67自然段):介绍巡游内洞的情景。 经过孔隙就进入了内洞,内洞又有什么特点呢?(板书:黑奇大) 第六局部(第8自然段):讲乘船出洞。 3.我们跟着巡游了浙江金华的双龙洞,了解了洞口、外洞、孔隙和内洞的特点,你有什么感受? 三、整体回归,学习写法 1.贯穿全文的两条线索:一是巡游的挨次: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二是泉水流经的路线:始终紧跟着的脚步,起着指引路线的作用。这与的巡游挨次正好相反。 2.移步换景,情随景变,既描述出双龙洞的奇妙风光,又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四、情境再现,总结延长 1.观看游外洞内洞的视频。 2.说话训练:假设让你当一个小导游,你预备怎样向旅客介绍双龙洞呢?(依据巡游示意图,留意导游的用语。先四人小组练说,再个别上台表演。)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典型的游记类散文,条理非常清楚,描写详细生动。教学本课时,在导入局部,我出示双龙洞剖面图,让学生通过示意图,了解的巡游挨次及路线。我采纳了“找特点,读特点”的方法,引导学生读书,谈谈“孔隙”给自己的印象,并在书上勾画,找出孔隙窄、矮、险的特点,让学生反复体会。为了突破难点,让学生感受孔隙的窄小,我抓住文章细致描写的局部,让学生通过读初步体会。通过“船小,孔隙险,自我感觉”三者相结合,突出孔隙的特点。让学生通过前后句子的比拟,学习细致描写的方法,让学生讨论的写法,从内容回到语言,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进一步深化。 此次教学,我让学生先理解,后积存,再运用。将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找特点,读特点。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并让学生分清文章主次,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新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4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作家王宜振把我们们带进了一个奇妙的诗歌世界,使我们喜爱上了这首文字,韵律都很美丽的诗歌小草之歌,让我们这节课连续学习。 2、板题 3、齐读课题 4、结合上节课学习和自己的生活阅历,请你谈谈小草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生答)小结:看来大家都很喜爱小草。 5、师:教师很想倾听你们奇妙的读书声,情愿展现一下吗?(教师走到谁面前,谁就读一小节)(伴乐)。 小结:字字入眼,句句入心,声音真好听。 6、上节课,同学们提出并解决了两道自探题,我们来复习一下(出示)。 1)小草之歌中的“之”相当于什么?(生答)师:那小草之歌,也就是小草的歌。让我们再一次饱含深情地读课题。 2)看其次题:按构造、内容,诗歌可以分几个局部?每局部写了什么内容?(生答复)。 师小结:上节课同学们收获不小,教师真快乐。 二、学习诗歌,理解感悟 (一)学习13小结 1、设疑自探 1)请同学们朗读13小结,并依据内容提出你的问题。 2)生提问。 3)师:教师归纳了几道自探题,找同学谈一谈。(出示)(自探题下写有自探方法),学生在下面边读边自探。 2、解疑合探 1)这一局部写了小草什么特点?答复、板书:索取很少。 2)修辞方法:拟人。 小结:把小草比作人进展自述,显得生动、亲切、易懂。在写作时,用拟人的修辞方法,使文章详细、生动、形象。 3)“我向大自然索取很少。”什么意思?(生答)师:抓住重点词,理解句子含义,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小草不渴求什么,只有阳光、雨露就能健壮成长,为人们带来绿意。 3、找2组女生读13小节(一组三人)(要读出对小草的宠爱)。 师小结:小草是渺小的,他却那样乐观、自信;小草是弱小的,他却那样英勇顽强。让我将小草的宠爱融入到课题朗读之中,齐读课题。 新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5 教学目标: 1.学习11个生字。渐渐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体会对野荷花坚韧生命力的赞美,以及对大自然的喜爱。 教学重点: 从的描写中体会荷花的品质。 教学难点: 使学生从荷花的品质中受到训练,并敬重这种品质。 根底学问: 1.正音字:脾(p)隙(x)剔(t)缀(zhu) 2.形近字:篇-偏豪-毫茂-戍炼-练 3.释词: 心驰神往:心神飞到(憧憬的地方)。 沁人心脾:吸入芳香凉快的空气或饮料,令人感到舒适。也形容美丽的诗文、音乐等给人清爽、爽朗的感受。 气喘吁吁:呼吸急促,上气不接下气的样子。 媲美:美(好)的程度差不多;比美。 4.生字: 偏:释义:不正;倾斜;离开中心的;跟“正”相对:偏离|偏僻|偏远|太阳偏西了。不公正;只注意一方:偏护|偏心|偏爱。帮助的;不占主要地位的:偏方|偏师|偏房。离开正常标准:偏差|偏见|气温偏低。跟愿望或一般状况相反:偏偏|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豪:释义才能出众的人:豪杰|英豪|文豪。气势大;直爽痛快:豪情|豪迈|豪爽。值得傲慢;感到荣耀:骄傲。指有钱有势:豪门|土豪。强横:豪强|巧夺豪取。 茂:释义:植物长得盛:茂密|茂盛|枝繁叶茂。丰富精致:图文并茂|声情并茂。 祖:释义父母亲的上一辈:祖父|祖母|外祖父。家族中较早的先辈:祖先|高祖|祖传秘方。事业或派别的首创者:鼻祖|祖师|佛祖。姓。 批:释义在文章、文件、作业等上面写评语或意见:朱批|眉批。对下级文件表示意见或对文章予以批判:批改|批阅|批注|批语。大量买卖货物:批发|批购|批量。量词,用于大量的货物或人:一批纸张|一批游客|第三批学员刚刚毕业。对错误、缺点等作出否认的评论或评判:批判|批判|挨批。 拢:释义:合在一起;使不松散:合拢|两脚并拢|他笑得嘴都合不拢了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