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6页
第2页 / 共6页
第3页 / 共6页
第4页 / 共6页
第5页 / 共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以人为本的农村初中德育工作初探两河中学学生人文精神爱国情感的培养叙永县两河中学赵友强【内容提要】从二十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学会生存”到80年代末提出的“学会关心”直到现在的“经济、科研、生态、道德”的提出,充分反映了当今世界追求弘扬人文精神的潮流,作为人文精神主体的爱国情感的培养尤为重要,而地处山区的农村乡镇初中在这方面的培养很落后和缺乏。本文从自身学校实际出发,对农村初中人文精神与爱国情感培养从几个方面进行思考和探索,以期对农村初中德育工作的开展有所帮助。【关键词】 学校德育 人文精神 爱国情感 培养探究1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我国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明确规定:“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续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从上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学会生存”到80年代末提出的“学会关心”直到现在的“经济、科研、生态、道德”的提出,充分反映了当今世界追求弘扬人文精神的潮流。当代的人文精神包含国际意识、爱国情感、民族精神、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理想信念、道德情感、科学兴趣、探索精神等等,其中尤其以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感的培养最为重要;纵观全国各地发展较好、知名度较高的中学均以此为核心。我们学校有这样一些现象:其一,每周一的升旗,精心挑选了旗手和准备了国旗下的讲话,但是唱国歌不整齐,升国旗时东张西望,就是教师队伍也不整齐,人数在二分之一左右,甚至在摆龙门阵。其二,流失学生原因一栏,多为“外出打工”。其三,学生可以花钱请人做作业,等等,功利色彩相当浓厚。由此可见,在地处山区的农村乡镇初中爱国情感的培养相当落后和缺乏,也充分说明了人文精神、爱国情感培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持以人为本培养爱国情感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需要。对人的培养,不仅要开发、培养智力,更要传播理想信念,培养人格。在高科技信息时代,没有人文素养,缺乏爱国情感的人,是没有“灵魂”的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有可能迷失方向。只有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能成为21世纪真正的建设人才。所以,我们的目标是:培养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身心素质和丰富知识,勇于实践,善于创新的人才。其中把坚定的信念,高尚的爱国情感放在首位。在坚持以人为本,培养爱国情感方面,作以下的思考和探索。一、学校以教师为本,塑造崇高教师形象学校是教育的专门机构,教师是育人的关键。只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我们要用教师高尚的情操去影响学生。我们开展了“师德、师风”建设大讨论,确立了爱国家、爱事业、爱学校、爱学生为师德的核心。我们从教师实际出发,建设工会活动室(唱歌、打乒乓、打台球等),安通了电视光纤;建立了阅览室,准备安通校园网,让教师们有事可做,与低俗的活动说再见(这些看似简单的活动,在“一费制”的学校内不知有多难!)引导爱岗敬业,学会合作,学会理解,学会忍耐,学会宽容,学会放弃。我们还开展师生共同参加的“我们的未来”演讲活动,“我理想中的教师”、“我想做什么样的教师”谈心活动等,引导教师尊重、理解学生,学会以公正的态度、发展的眼光、宽广的胸襟去欣赏学生。要求教师在学科教学中既要发掘学科课程中的科学精神,更要挖掘学科课程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一定能够提升教师的主人翁意识,师德、师风、人格品位也能不断提升。二、以人为本,营造和谐育人的校园环境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造就什么样的环境,形成什么样的氛围,将直接影响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我们认为学生先爱校,然后才能爱国。进入我们学校首先是宽敞的运动场,飘扬的五星红旗,左边是一个山水池,右边一幢教学楼,对面文化墙下有学生驻足观看,四周是郁郁葱葱、色彩缤纷的树木花草,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给人增添了无穷的活力和向往;墙上醒目的位置有几个大字“全面复兴中华文明”体现了我们办学的最终理想;古朴的四合院被学生们称为“天安门”,位居校园中间,住着老师们的平房叫“中南海”,沿河的一排住房叫“北戴河”,反映了一代代学生的聪明才智和祖国大好河山的向往和热爱。不知什么时候“天安门”前多了几个字“此处危险,禁止入内”现已无力改造。教学楼上教师休息厅又被学生们戏称“雕堡”,可能是这里多是老师监视学生和训斥学生的地方。如果“天安门”重新开放,“雕堡”更名为谈心乐园,不更好吗。其实“雕堡”一词的出现与更名的设想,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另一方面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只有创造一个师生相互平等、理解、尊重和合作的校园气氛,才能真正“以学生发展为本”,才能自觉地在教育过程中促进每一个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发展。三、构建班级文化,开展具有时代精神的个性化的学校教育反思我校的班级建设只停留在传统的说教或班会、夕会反复的强化,甚至班容的布置都必须按规定完成,没有特色,没有个性,导致学生在认识上可以附和,但情感意愿上并不一定趋同,造成一种教育失误;我们认识到,班级是一个学校教育的基本单位,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它是一个文化场,它的每一个活动,无形中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建设积极的班级文化,必然为学校构建一个整体的人文环境,进而带动德、智、体各育的发展。班级文化建设,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它的运作过程是:选择班级文化特色制定文化建设目标设计团体活动开展团体活动(包括有班级教室布置、设计班花、制定班规等构建物理氛围的活动和丰富多彩的营造心理氛围的班级与社会实践活动)反馈、评价。班级文化建设,要结合学生、班情自身发展的需要而定。如上海的学生可以开展以WTO为背景的“中学生看社会”大讨论;我们的学生则可以开展“我为国家乡建设献一计”的活动。我们可以选择爱国热情、道德风尚、人格培养、文化修养的某一方面作为突破口,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如以爱国热情培养的“我知道的英雄”讲解活动,以倡导优良道德为突破口的“我的(或我发现的)不良习惯”的纠正活动,以提高文化修养为主的“典故故事三分钟”等等。班级文化建设对环境、信息、课程进行有机整合,以充满文化气息又为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为载体,形成德、智、体、美、劳的和谐互动。班花设计、每周一歌,集音乐、美术、动脑、动手为一体;一本新书(文章)的介绍;我的不良习惯,体现学生取向,道德水准,“体育快车”展示个性特长,弘扬更快、更高、更强的体育精神;历史采访队丰富了知识,服务人民;“祖国山河美报导组”等充分体现以人为主,给每个学生学习管理、组织,发挥创造的机会。班级文化建设,是学校引导学生创建班级文化,激发学生自我发展的内在需要。因而在课题目标设定时要突出自主性。运作过程中要注意各学科、各育的综合作用,组织中强调师生互动,相互影响,共同提高,在一种温馨和谐、宽松的环境中,形成积极的人际互动,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四、激活团学组织,为学生的发展搭建舞台现有学校团委、学生会工作中出现重叠和互为不利关系,甚至互相抵销。为使学生能通过有序、有效的自我组织,实现自我发展和自主管理,结合先进学校的相关经验,对团委、学生会工作作一些新的设想。首先整合团委、学生会资源。以原团委、学生会为组织基础,将团委下属的组织部、宣传部,与学生会下属的宣传部、文艺部、体育部、生活部、学习部等职能部门结合起来成立团学联组织,各职能部门分工合作,各施其职,工作涵盖团内组织管理、学生思想教育、校园、班级文化建设、学生实践活动、课余生活、学校日常工作管理等方面,起到112的效能。其次,积极开展以学生为主体,推动学生自主管理、自我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把枯燥的说教式德育融合于喜闻乐见的活动中,使学生自主教育。如每年十二月九日至十二月十三日之间的“国耻教育”。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灿烂文明,也有近百年的屈辱血泪,了解历史的辉煌可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熟知过去的屈辱,更能培养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为让学生不忘历史,不忘国耻,振奋爱国热情,我们可以结合历史上不平等条约的签定和重大历史事件等具体实例,开展一系活动。我们可以聘请一些行家进行音乐、美术欣赏,提升学生审美能力。久违的书法比赛、新颖的时装展示、有趣的成语接龙,都能让学习真正成为一件有趣的事,乐此不疲、寓教于乐,德育教育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在校园艺术节上,学生的现场书画表演,激烈了文体比赛,新颖的服装展示等等充分展示了师生的才华和良好的精神风貌,给师生一个展示的舞台,让他们获得成功体验和激励。在学生的实践中,学生真正成为了学校的主人、活动的主人、自己的纪律自觉遵守。团学组织自行讨论“学生一日常规”改变学校规定,教师独揽,学生缺乏自律的现象。组织学生讨论制定的常规,来自于学生自己,更能被学生接受,学生也在活动中实现了自我发展。另外,校广播站、一周升旗仪式,部分校会都可以由校团学联主办,体现学生的自主管理、自我教育,为广大同学创造锻炼能力和发挥潜能的空间,学生在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中,自主发展,自我塑造。五、让社会家庭充分发挥教育职能社会家庭的教育是社会主义整体教育的一部分,缺少任何一方面,都不能完全承担塑造人的复杂任务。虽然社会、家庭教育有诸多的负效应,但也有更多的优势和条件,如社会公德教育,法律、法规实践活动,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形成等社会教育都能充分发挥其独特的功能。“先爱家才能爱国”。关注人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是德育工作的重点。我们相信,只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动态中不断探索,就一定能得丰硕的成果。【参考文献】1、教育部人事司组织编的当代教育理论专题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2、戚万学等主编:现代德育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3、郭景扬:中小学素质教育论学林出版社,1998年版4、郎建中主编人文、创新、实践班级文化建设探索上海三联书店出版,2001年版5、教育部组织编写的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2001年版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