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7页
第2页 / 共7页
第3页 / 共7页
第4页 / 共7页
第5页 / 共7页
第6页 / 共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康定与康定情歌的不解之缘 说起康定谁又不曾情不自禁的想到那梦魂萦绕的康定城和闻名中外的康定情歌,一个美丽动人的地方孕育了一首风靡世界的民歌。有人说是康定的文化积淀造就了康定情歌,有人说是情歌丰富了康定的文化,就让我们再次走近情歌的故乡,去寻找与情歌的不解之缘。一、康定简介 康定城位于甘孜州东部,为甘孜藏族自治州州府 .在各史书中康定是以“打箭炉”为名而出现的,至于康定这个名字是1908年满清政府时期才开始启用的,康定即藏文” 的音译,定则安定之意,合起来为”西康安定”之意.康定原为西康藏族自治省的省府.西康藏族自治省建立与1731年,下辖昌都.甘孜,凉山三大地区.鉴于康定城优越的地理位置则定该自治省的省府.1953年西康藏族自治省合并于四川省,改为甘孜藏族自治省.康定也由原来的省府变成了如今的州府.不管在历史还是在现在,康定是康巴地区各民族进行商品交易的中心点也是康巴藏区的重要的交通纽扣.如今甘孜州州政府,州人事局,州文教局等各州及机关都设在康定,是甘孜州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点。二、康定情歌 这首传唱了几十年为世界人民耳熟能详的名曲是一首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流传于西南地区的传统民歌,原名跑马溜溜的山上,歌曲以朴素自然的文字,朴实、真挚的情感,讴歌当地青年男女的情感追求,抒发康定人向往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即是一首康定人民的情爱颂歌,也是一幅展示康定民俗的风情画卷。这首歌不仅在世界青年联欢节上荣获银质奖章,而且现在都流传于世界各国,深受人们的喜爱。然而关于康定情歌的故事,在康定民间传说甚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说不一,不过这也反映了这首歌的影响和人们的喜爱。 从目前来看,它具体产生于康定城哪个乡,哪条沟及其创作的时间,这些都很难说清楚,但从这一原名我们不难看出康定情歌最早的原型即使借用康定流传已久的“溜溜调”为曲,由作者即兴创作填词的康定本土民歌,后经过修改、加工把溜溜调山歌脱胎为现在的情歌。对于这首歌的流传者有以下几列说法。(一) 吴文季说法 由江定仙教授校订的中国民歌选一书中了解到,康定情歌是又江定仙教授从吴文季的声乐老师伍正谦那得到的曲谱,那么吴文季又是从哪儿得到这个曲谱?他又是何许人也?据了解,吴文季,福建泉州人,当时他考入当年国立音乐院还未迁回南京时在重庆的国立音乐学校学声乐。1946年暑假,经同学介绍,他到重庆附近的泸县去给国民党青年远征军驻在这里的一个师当音乐教官,在这个帅中有一批来自西康的战士,平时他就教这些战士学唱民歌,闲暇之时他又从他们那里收集民歌,康定情歌就是他从这些西康来的战士哪里收集到的,此后学校迁回南京,吴文季也回到南京了继续学习,在南京他将自己收集到的这首歌交给了自己的老师伍正谦。(二) 戴爱莲说法 戴爱莲是三十年代后期赴康定宣传抗日救国的当代著名舞蹈家。他十分喜欢雅拉山歌,并在经常搜集的民歌中,对跑马溜溜的山更是情有独钟,于是回到内地后,戴爱莲对原有的词曲进行了修改、加工,因而也就形成了现在的康定情歌。由此可以知道,这首在民歌基础上形成的情歌早在抗日战争时期就在国内广为传唱。因此这种说法也流传于民间中。但究竟是不是戴爱莲根据原来的溜溜调进行调整、加工的,至今也无法找到比较可靠的证据。(三) 李天禄说法 还有一种说法是四川省宣汉马渡乡百丈村的李天禄进行收集的。四十年代,在四川大学读书时与同班同学李大姐恋爱。李大姐是康定人,能歌善舞,有一年暑假,李大姐邀请李天禄到康定玩了十几天。在康定期间,他们登跑马山,望云赏月,顿时游兴大发,李天禄就即兴创作了康定情歌。半年后,李天禄回老家过春节,与家人闹翻,家庭断绝了与他的经济关系,李天禄在李大姐的支持下才完成了学业。大学毕业后,因迫于生计,李天禄回到了宣汉,李大姐则回到了康定,两人各奔东西,从此也就失去了联系。然而这首情歌却成了李天禄与李大姐爱情的结晶,一直被后人传唱。但因李天禄也早年就去世了,所以是不是他的原创也终究成了解不开的谜。 除了上述说法外还有更多的传说,康定情歌的最初编唱者至今也是也仍然是谜。但人们已经不再去弄清楚谁创作了它,因为它直抒胸臆、朗朗上口的调已经收到了广大人们的喜爱,并且毫无疑问的这片美丽动人的土地孕育了它。三、情歌产生康定的特殊因素 任何一个文化都是在特定的民族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演变而来的,与那个地域的日常生活、具体行为密切相关。康定情歌和康定也有着千丝万缕的情结,与这片高原结下了不解之缘。从某种角度来说,情歌产生于康定是有它自己独特的因素。(一)神奇传说诱导 这首情歌首先就从“跑马溜溜的山上,一朵溜溜的云哟”唱起,跑马山就是这首歌的一大特征。著名的跑马上位于城市边上,它是各族文化交流的圣地。据康定老作家张央老师撰写的康定跑马山一文所记:跑马山,藏名“拉姆则”,意为仙女山。站在城内观山,山似无脊,谐称南山无脊山。这山顶有高山湖泊五色海,所又以名叫五色海子山。跑马山腰台地,藏名“登托”,意为垫子。清代,明正土司每年于农历五月十三日在“登托”山坪祭山神。从此以后人们在山腰拜地祭奠山神,并举行赛马会,民间称此为跑马山并流传至今,跑马山因此而得名。此外,在每年农历四月八日举行的“转山会”。这天,康定藏族以及其他民族群众汇集到跑马山下,进行至今活动,这样的活动经过长期的发展,便约定俗成“四月八转山会”,而且延续至今,长盛不衰,成为康定的流传民俗活动。 除此之外,跑马山脚下还有一个美丽的爱情传说。相传珠穆朗玛峰的仙女扎西泽仁玛和郭达折多东面那座山的山神相爱。但总是不能常在一起,于是相爱的两个人,时常对歌嬉戏,倾诉彼此间的爱慕之情,天长日久二人便化作跑马山和郭达山,朝夕相伴在美丽的康定。而且康定附近的温泉多达二十余处,水暖池洁,闻名遐迩,其中的一个传说是康定二道有一个勤劳善良的少年布孜,每天早晨出去牧羊,每晚打柴。跑马山五色海圣母扎西泽仁玛的女儿拉姆措爱上了他,每天都来到人间帮他干活,布孜自卑地说:“可惜家贫,恐无法同结连理。”拉姆措望月起誓:“若心如明月,愿结百年之缘。”所以康定二月初八之夜,月亮弯弯,象征着爱情的纯洁与永恒。青年恋人在月光下盟誓,就如同传说一样。 康定的每座山,每个湖泊都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就像康定人自己爱说的一句话:“跑马山的传说多,多得像遍山的石头,跑马山上石头好,好得向传说故事。”正因为在这么多美丽的传说和风景下才孕育出了这么美丽动听的一首歌。(一) 特殊的地域性 自古以来,康定就是处于交界处的这么一个特殊的地理位置,在加上长期以来与汉、回、彝等多个民族共同生活,繁衍生息,创造了辉煌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茶马互市”经济贸易使得藏族与汉族等各民族人民的文化关系密切,共同创造了以藏族为主导的康定民俗。而这一民俗是藏族在与各民族交融中始终未失去自己的个性而成为独树一帜的高原民俗风格,形成了区别于其他藏区的特殊一面。尤其是随着“茶马互市”和“茶马古道”经济的发展和对外经济贸易的扩大,康定各族人民相互融合,但与此同时生产生活方式、思想文化观念也因此发生了许多变化,而这些变化都体现于康定民俗的方方面面。无论是赛马节还是婚恋都带着鲜明的时代印迹。如康定情歌中的“世间溜溜的女子,任我溜溜的爱,”“世间溜溜的男子,任我溜溜的求,”表现了康定青年男女追求自由恋爱的生活这一主题,涵盖了康定人婚恋方面追求男女平等、家庭生活和谐发展的本质特征。虽然在过去,藏族的上层人士和土司头人之间选择一种封闭性的择偶方式,讲究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门当户对”,然而一般人在婚恋择偶却呈现出开放灵活的态度,追求自由恋爱。这跟“任你溜溜的爱,任你溜溜的求”显然是同一种观念。 (三) 民族的多元化 康定也因为民族文化的关系和影响呈现出多元的特征。康定是一个多民族的聚居地,各民族文化的发展与互溶,形成以藏族为主体的多民族文化共处的形态,在各民族文化的不断融合中,民族习俗被接纳到文化体系之中,但程度不一地保存着各自的特性,从而丰富了康定的民俗活动。如在婚恋民俗中都不同程度地保持着原始的生活形态,但又体现出藏民族习性,也体现了其他民族文化品格,多民族文化相互渗透形成了康定多元的特性。正如散发着浓郁乡土气息的康定情歌,也很可能融入了其他民族的文化元素,毕竟甘孜州境内有二十多个民族,其中藏族为主。要知道的是这些民族的文化特性都可能在一个地区的民族文化的艺术中一定的影响。如康定情歌就是以歌的形式与手法,记录着这个地区民族丰富的民俗活动,所以情歌中的“李大姐和张大哥”实际上很可能是多民族融合的象征。 可见一个地区的民族文化艺术是这个民族的精神审美世界的集中反映,康定作为我国藏汉及中原与边疆进行商贸发展起来的小城,居住在这里的人们与其他民族进行“茶马”贸易,他们向往的是与生活、生存和发展相关的东西,而康定情歌就是以康定藏民族为主体的民族审美理想的重要体现,关注的是的情趣和生活的发展。这就是情歌之乡出情歌的原因。7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