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5页
第2页 / 共5页
第3页 / 共5页
第4页 / 共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哲学概论名词解释判断名词解释。 1.智慧:是一种基于知识,显于才能,达于彻悟的高、深、远、广的认识能力和精神境界。它是是知识、才能的升华(基于知识、显于才能)是知识和才能的统筹。 2.时代精神:是一定历史时期和历史条件下,人们普遍具有的情感、意志、要求、愿望和理想。是一定时期生活实践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时代发展的趋势在人们的社会意识、精神生活和思想领域中的反映。 时代精神是一种共同的集体意识。黑格尔 3.反思:以思想本身为内容,力求思想自觉其为思想。黑格尔 是思维对存在的一种特殊关系,思维对存在的“反思”关系,从根本上说,就是思维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作为“问题”(对象)来思考。思维对存在的这种“反思”关系,构成了人类思想的哲学维度。 4.概念框架:是指人们用以构筑思想中的经验世界并用以整理思想中概念的方式。 5.世界图景:是指人在自己的表象和思想中所构成的关于经验世界的整体图景。 6.思维方式:通常是指人们用以把握、描述、理解和解释世界的概念框架的组合方式和运作方式。或者说,思维方式是概念内涵的组合与运作方式,是思想的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思维逻辑,而不是“撇开思想内容”的纯粹思维形式的组合与运作方式。 7.价值规范:就是对人们的价值取向、价值认同、价值选择、价值评价和价值践履等等的规范。 8.常识的哲学化:用经验常识去看待哲学,用经验常识去理解哲学,用经验常识去解释哲学,用经验常识去运作哲学,把哲学变成冠以某些“哲学”名词的常识。 9.哲学的常识化:正如科学的常识化,是以哲学或科学去变革和更新常识。具体地说,主要是以哲学的或科学的世界图景、思维方式和价值规范去变革和更新常识的世界图景、思维方式和价值规范,也就是使哲学和科学成为人们普遍认同和普遍遵循的常识。 10.哲学的知识论立场:就是把哲学视为具有最高的概括性(最大的普遍性)和最高的解释性(最大的普适性)的知识,并以知识分类表的层次性来区分哲学与科学。从而把科学视为关于各种“特殊领域”的“特殊规律”的知识,而把哲学视为关于“整个世界”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11.范式:虽然库恩未对它做出严格而统一的理论界定,但其主要内涵是指具有共同价值取向、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和典型范例的科学规范与科学样式。 12.本体论:通常认为哲学本体论是关于一般存在活存在本身的哲学学说,关于脱离具体存在的超验存在的学说,本体论作为一种追本溯源式的意向性追求,一种理论思维的无穷无尽的指向性,一种指向无限性的终极关怀,它所寻求的“在”或“本体”,既无规定性的纯粹存在,有事解释一切有规定性的“在者”的“在”,还是规范人的全部思想与行为的“在”。因此,哲学本体论的三重基本内涵,即:寻求作为“世界统一性”的终极存在(存在论或狭义的本体论),反思作为“知识统一性”的终极解释(知识论或认识论),体现作为“意义统一性”的终极价值(价值论或意义论)。 13.本体论的承诺:现代西方分析哲学和科学哲学都把本体论所承诺的实质内容归结为关于世界的绝对确定性的终极解释,把本体论追求的根源归结为错误地夸大了人类理性的力量。西方哲学对本体论的现代理解为:把传统本体论目标理解为绝对确定性的终极解释的寻求,根基归结为对理性至上性的承诺。而人本主义思潮把本体论归结为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怀。 14.时间先在性:是对经验事实(包括科学事实)的陈述,即表述经验对象之间在时间序列中的先后顺序。具体的说,一事物先于他事物而存在,这一事物就具有时间上的“先在性”。 15.逻辑先在性:相对于“时间先在性”而言的。它所陈述的并不是事物之间在时间序列中的先后顺序,而是事物之间在“逻辑”上的“优先地位”。 16.自在辩证法:是指包括人的思维活动在内的全部存在的辩证运动过程。 17.自为辩证法:是指人们用认识世界的辩证的思维方式和辩证法理论。 18.人本主义: 与现代西方哲学中的“科学主义”相对应的“人本主义”是指以人的本质、价值、地位等为研究中心的哲学思潮,包括生命哲学、哲学人类学和存在主义等。 19.科学主义:主要指近代以来,特别是指19世纪中叶以来逐步盛行的一种哲学思潮或哲学运动,而哲学中的科学主义思潮的实质,是改变传统的关于哲学与科学的相互关系的理解,“拒斥”传统意义上的哲学,把哲学变成科学的“副产品”。 20.精神境界:就实质而言,精神境界内涵两大问题:“人生在世”和“人活一世”。“人生在世”或“立身处世”即是评价人的位置;“人活一世”即“安身立命”是一个价值论命题。精神境界的提升有赖于对这两大问题的“觉解”。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1.哲学是智慧,但智慧并不就是哲学。答:这句话是对的。 智慧是一种基于知识,显于才能,达于彻悟的高、深、远、广的认识能力和精神境界。对于理解哲学来说,哲学并不仅仅是一种智慧,而是对待全部智慧的一种态度,即“爱智之忱”。爱智是对智慧的追求和追问,是把智慧作为反思的对象。哲学是对一般智慧的超越,是一种“大智慧”它是反思的智慧,批判的智慧,变革的智慧。哲学是对智慧的热爱和追求,它源于一种对大自然的惊异源于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源于对自我的追问。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这就意味着哲学是以“思维”和“存在”为研究对象,形成“关于整个世界的学说”。 答:这句话是错的。 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而不是“思维和存在”的问题。这就是说,哲学不是以“思维”和“存在”为研究对象,去形成关于“思维”和“存在”的某种知识。、,而是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作为问题来研究,考察和追究“思维和存在的关系”。这种“认识论转向”的近代哲学,既不是提供某种关于“存在”的知识,也不是提供某种关于“思维”的知识,而是为人类确立了关于思维与存在之间的矛盾关系的自我意识,也就是为人类提供了一种不断深化的辩证的思维方式。 3.哲学反思是对思想内容的自我反思。 答:这句话是错的。 思想的自我反思有两个基本层次:意识思想对自己思想内容的反思,二是对构成自己的根据和原则的反思,即思想对自己的思想前提的反思。前者是普遍地存在于各种思想活动中,的思想自我反思,后者则是属于哲学层面的哲学反思,一切思想都隐含着构成其具体内容,从而也是超越其具体内容的根据和原则,因此要变革思想,就必须变革思想的逻辑支点,这就要求人们必须从思想自我反思的第一个层次跃迁到思想自我反思的第二个层次,即对思想前提的反思,即哲学的反思。所谓“哲学的常识化”是指用经验常识去看待、理解、解释哲学。 答:这句话是错的。“哲学的常识化”,是以哲学去变革和更新常识,即以哲学的世界图景、思维方式和价值规范去变革和更新城市的世界图景、思维方式和价值规范,也就是使哲学成为人们普遍认同和普遍遵循的常识。而“常识的哲学化”是用经验常识去看待哲学,用经验常识去理解哲学,用经验常识去解释哲学,用经验常识去运作哲学,把哲学变成冠以某些“哲学”名词的常识。哲学与科学的关系,从根本上说不是普遍性对特殊性的关系,而是哲学对科学的反思关系。 答:这句话是正确的。 反思是以思想本身为内容,力求思想自觉其为思想,它以思考对象反过来思之,是批判的思维前提。人类的哲学活动是反思“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也就是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作为“问题”进行“反思”。在哲学的“反思”中,人类的科学活动及其理论成果成为被反思的对象。因此哲学与科学的关系就不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哲学是对科学的反思,是对科学的超越。 6.与形而上学相对峙的不是辩证法,不是“自在的辩证法”而是“自为的辩证法”。 答:自在辩证法是指包括人的思维活动在内的全部存在的辩证运动过程。 自为辩证法:是指人们用认识世界的辩证的思维方式和辩证法理论。与形而上学相对的辩证法只能是自为的辩证法,即作为哲学世界观和思维方式的辩证法,而不是世界本身的自在的辩证法,因为没有自在意义上的形而上学,因此,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只能是两种世界观理论,两种理论思维方式的对立。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