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5页
第2页 / 共5页
第3页 / 共5页
第4页 / 共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析寒夜中主人公形象 汪文宣的形象分析摘要:寒夜是巴金的最后一部现实主义力作,是巴金后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一部发人深思的文学著作。小说以抗战胜利前后的国民党“陪都”重庆为背景,主人公是一个懦弱善良,胆小怕事,逆来顺受的典型悲剧角色。作者通过汪文宣的悲剧及其家庭悲剧来深刻揭露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黑暗,以及当时知识分子在社会现实面前的苦闷,无奈,彷徨。提出了旧中国正直知识分子的命运问题。 关键词:性格,婚姻,家庭 一、 汪文宣的形象分析(一)、汪文宣是一个热爱生活而又富有理想的新青年汪文宣和妻子曾树生原是上海某大学教育系的毕业生。刚开始他们胸怀远大抱负,有崇高的理想和宏伟的志向,怀着献身祖国教育事业的美好愿望而投身社会。然而,战争的爆发、国民党的黑暗统治,是他们的理想最终破灭。为了生活,汪文宣不得不到一家出版社做字样校对员的工作,工作任劳任怨,勤勤恳恳。但是,他心中仍然想着他的教育事业,充满着教育理想。 (二)、汪文宣是一个善良又热爱自己家庭的人,但他却过得极为痛苦 他爱自己的妻子,儿子,也更爱自己的母亲。他不要他们跟着他过着清贫的日子。但是,辛苦的工作却只有挣来连养家糊口都不够的薪水,而且他为了保全这份工作还不得不埋头苦干,甚至生病了也不敢放假回家休息,只得继续工作。他和妻子本来是真心相爱,两个人因为爱,也因为共同的理想结合在一起,残酷的社会现实打破了他们原来简单幸福的生活,激化了夫妻之间的矛盾。他们在战火中逃到了重庆生活,母亲也赶来照顾、帮忙儿子。而树生却与母亲的婆媳矛盾不断地激化,家里时刻充满着火药味,矛盾不断,两个人时常恶语相向。夹在中间左右为难的汪文宣既要理解树生,又要孝顺体贴母亲。 他的确很爱妻子,他和妻子发生摩擦时,一般都是让步。他不用恶声回答,只用哀求的眼光看,不吵不闹不打。为了给妻子买上生日蛋糕他忍着伤病的折磨继续上班。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他考虑的还是树生,他也没有将病重的消息告诉树生,而是忍着极大的痛苦亲笔歪歪斜斜写下“我愿她幸福”的遗言。他甚至不肯让母亲代劳给树生回信,因为他知道如果他不亲自回信,那么她一定知道他病重了。他至死都不愿拖累树生,都希望他过得幸福。 他也更爱自己的母亲,他对母亲百般的孝敬。他是一个温顺的儿子,母亲的劳累他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他抱怨自己没出息,没有给自己的母亲带来幸福的生活。他为了支持母亲,有一次,他和树生吵架时,他本来很想让步,可是想到母亲就在隔壁他就继续吵下去。当树生生气出走时,他知道母亲不愿他去找她,他便忍了好久才出去找。后来,树生来信他为了在母亲面前表现自己的立场,写了一封更冷的回信。为了母亲,他一直做违心的事。 他同时深爱着这两个女人,而她们也一样深爱着他。但是她们无法和睦相处在一起,两个人的矛盾给给这个家庭增添了不和谐的音符,并且成为家庭的主旋律。汪文宣没办法调和她们的矛盾,也没办法把她们拉在 一起。他左右为难,三个人在相互折磨中陷入了无尽的痛苦。 (三)、汪文宣心地善良,同情弱小。他的同学唐伯青妻子死了,穷困潦倒,精神颓废,对生活失去了信心。他安慰他,鼓励他,还要请他到他家里,试图温暖着这个已经对生活绝望的人。对待邻居他一样的热心,他是一个大好人。一次,有一家邻居张太太听到警报,全家人害怕,且他们又是外地人,逃亡受到阻碍,来到汪家求救,虽然汪一家自身难保,但也还爽快地答应帮忙。他深切同情比自己更为不幸的唐伯青和钟老四,以及无家可归露宿街头的流浪儿童。 (四)、汪文宣又是一个懦弱,胆小,委曲求全的人。汪文宣虽然大学毕业,有着美好的理想。但是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之下,他的思想,性格,心理状态不能不发生严重扭曲,他变得胆小怕事,懦弱,缺乏反抗意识。公司的同事给周主任做寿,好多人都签了名字,拿了一千元祝贺。他很不愿意却因为旁边同事轻蔑的咳嗽而赶紧签了名。他的薪金少得可怜,他还是写下自己的名字。他不仅仅是怕同事们嘲笑自己太抠,更重要的是他不想失去他这唯一的生活来源,所以他必须和周主任处好关系。上级的一举一动他都颤颤惊惊,一声轻轻的咳嗽他也要疑心是否有怪罪自己的意思,他整天工作在担心受怕的环境里。小说中就有这样的一段描述:“也不知道怎么起来的,他忽然咳了一声嗽,接着又咳了两声。他想吐痰,便走到屋角放痰盂的地方。在十几分钟里面他去了两次,吴科长不高兴地咳了一声嗽,不,吴科长只是哼了一声,他便不敢去第三次了。偏偏他又咳出痰来,他只好咽在肚子里。过了三四分钟他觉得喉咙又在发痒,他想忍住不咳出声来,可是他心里发慌,最后,一声咳嗽爆发出来了。一口痰不由他控制地吐在校样上,是红色的,是鲜红的血,他仿佛闻到了腥气,他呆呆地望着它,他所有的自律,挣扎,忍耐的力量一下子全无了。那真到了无可挽救的时候了,他痛苦地想到。忽然他听到周主任一声轻咳,他仿佛看到了那对眼睛,他吃了一惊连忙俯下身在纸篓里拾起一片废纸把血擦去。”同事们知道了他生病,没有一个人同情他,除了老钟之外。最后,汪文宣病重了,同事们怕别传染而联名要他离开公司,所有的人都不愿意与他同桌共餐。后来,吴科长派人送来了一个月的薪水,他已经意识到他们要一脚踢开他,把他裁掉。可是他不敢反抗,只是在心里面气愤,甚至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他和妻子的关系很大原因也是由于他的胆小,懦弱,而最终走向破裂。当他发现自己的妻子和别的男人在一起的时候,他因为怕自己没面子,不敢上前叫住妻子,反而走回自己的办公室。面对生活的种种困难,家人的困苦,他只会责备自己,唉声叹气。他的懦弱,胆小,只会哀求,叹气,哭这些都是树生所厌恶的。尽管他到最后还是一直爱着妻子,他们的爱情之花还是慢慢走向枯萎。最后,曾树生随人他去。(五)、敷衍之心和拖沓在妻子和母亲无休止的争吵中,他始终没办法调和,他也没办法找到根本的解决方法。他解决的方法是自残,他想要这两个深爱着他的女人同情他,在这种同情下暂时的搁置矛盾。虽然工作中尽管他毫不怠慢地与那些文理不通的文字打交道,但那也是为生活所逼,他只为了混口饭吃。他对这样的工作毫无热情,无生气与动力。自己生病也不就医,一直拖着,熬着。母亲不信西医,他便随母亲找来一个做医生的亲戚,就算张医生误诊了,他也不马上另外求医。就这样任由病情发展,最终到了无药可治的地步。二、 汪文宣悲剧的分析 (一)、汪文宣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1980年巴金在关于寒夜一文中再一次写道:“我写汪文宣,绝不是揭发他的妻子,也不是揭发他的母亲,我对这三个主角全同情。要是换一个社会,换一个制度,他们会过得很好。使他们如此受苦的是那个不合理的旧社会制度。生活这样苦,环境这样坏,纠纷就多起来了。我写寒夜就是控诉旧社会,控诉旧制度。 汪文宣的悲剧是处于黑暗现实中而又追求个性解放的现代知识分子精神上被摧残,肉体上被吞噬的悲剧。文宣一家人的被扭曲的性格是抗战时期那个民族灾难深重的时代和国民党大后方那个乌烟瘴气的腐朽环境造成的。正如汪文宣自己所说“我以前并不是这样的。以前,我和树生,和我母亲,和小宣我们不是这样过生活的。”那么是什么改变了他们的精神状态呢?文宣自己这样回答“我的一生都给战争,给生活给那些冠冕堂皇的门面话,还有街上到处贴的告示拿走了。”汪文宣安分守己,拼命工作,但他的薪水微薄,难以养家糊口,并且在单位长期忍受领导的轻视和同事的冷眼。长期的劳累和压抑的环境使他年纪轻轻便重病缠身,贫病交加的他无钱上医院看病,还要咬紧牙关带病上班。他只是想好好地与家人在一起,甚至为了生活,他什么都可以忍受,竟活到了“有话不敢讲,有思想不敢想”的地步。时代与黑暗的社会环境;国民党的罪恶和腐朽的反动统治,腐朽的社会制度造成的是他一切不幸、贫穷、失业、疾病的根源。面对现实他也曾经反抗过,可是他的反抗在那个时代就显得苍白无力。 (二)家庭的悲剧也是汪文宣的悲剧汪文宣的母亲是个“自私,顽固,保守”的女人。如果抛开社会原因不谈,就她对文宣夫妇而言,造成这个家庭悲剧的,她应该负起更多的责任。她爱自己的儿子,却妒忌儿媳和儿子的亲近,她的恋子情结语她头脑中的封建礼教思想相结合,使她把曾树生视作家中的敌人,她的无休止的攻讦和咒骂,起到了把曾树生从汪文宣身边推向陈主任的“为渊驱鱼,为丛驱雀”的作用。本质上都是好人的一家三口人,却不能相濡以沫,风雨同舟,反而互相折磨和损害,尤其是婆媳之间。这两个女人一样地热爱着这个男人,并且千方百计地在挽救这个男人的生命。但另一方面,她们又不自觉地在共同摧残和损害这个男人。在她们唇枪舌剑互相厮杀时,她没有看到这样一个事实:最大的伤害者是夹在中间的汪文宣,而不是她们任何一方。这两个女人汪文宣都难以取舍,两个女人他都爱。母亲和妻子各有是非。因为她们的文化观念不同而常引起的婆媳矛盾,让汪文宣左右为难,他两边说好话,两边哀求,结果是不仅未能解决婆媳矛盾,反而派生了夫妻矛盾和母子矛盾。意志消沉的汪文宣变得性格懦弱,而此性格不但不能自立于社会,也不能自立于家庭;他不但要承受来自社会的压迫,还要承受来自家庭的怨恨。他所受的痛苦是可想而知的,如果他是树生他可以选择“出走”救出自己,但他显然不能够,他只能充当“受气包”直至吐尽血痰之后,凄惨地死去。三、 汪文宣形象意义三、汪文宣悲剧形象的社会意义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作为寒夜这幕悲剧的主人翁也是这样,作者以令人信服的手笔,塑造了汪文宣这一个热爱生活、富有崇高理想的新知识青年如何被“无边无际的“寒夜”所吞噬的悲剧形象。汪文宣曾是一个有理想、有报复的知识分子,他和曾书生都是大学毕业生,他们真诚相爱并结合,有着携手创办一所“乡村化、家庭化的学堂,献身于教育的崇高而单纯的理想,可是这样的奢望成了泡影,战火和社会的黑暗将他扑灭,他生活困苦,但也时时怀念那过去的美好时光,可是整个社会就像无边的“寒夜”笼罩在他们周围,乌云吞没了整个夜空,“寒夜”一样不停地吹着,他找不到一丝温暖,看不到一点光明。纵然汪文宣忠厚老实、安分守己,这是他固有的性格,可是残酷的现实生活把他的性格严重扭曲,变得软弱无能,缺乏斗争的精神。他没有实现自己的美好愿望,办不成教育,壮志难酬,不得不靠熟人在一家半官半商的图书公司当一名小职员,为了一点微薄的薪金,整天机械地校对那些令人厌恶的似通非通,粉饰太平的文章,他讨厌这份工作,可仍然尽职尽责的去做,从不敢有丝毫的马虎,就这样一个“老好人”在公司中饱受欺凌,周主任总是对他冷漠,看他一点都不顺眼,吴科长的眼光使他毛骨悚然,同事们总是对他冷嘲热讽,他软弱到了极点,不敢对自己进行保护,更不敢反抗,他整日地战战兢兢,担心受怕地过日子,作者正是从黑暗的社会现实这一典型的环境中,塑造了汪文宣形象的悲剧性格,通过有志青年汪文宣的悲剧性的结局让我们更清醒的认识当时社会的黑暗,更深刻地体会到黑暗社会对人的压制和摧残。也达到了他自己的创作意图“控诉旧社会,控诉旧制度”,“宣判旧社会、宣判旧制度的死刑。”八年的抗战胜利并没有给作家带来欢快兴奋之情以及对希望的憧憬,汪文宣就在抗战胜利的锣鼓声中默默地死去。四、汪文宣形象与作者的关系作者在塑造汪文宣这一悲剧形象时,注入了他本身对生活的深切体会和领悟,可以说,写汪文宣就是写作者自己,巴金先生在关于中说,“小职员汪文宣身上,也有我自己的东西,汪文宣身上也有我自己的身影我要不是在法国写小说,我可能走上汪文宣的道路,我也会成为汪文宣,并不仅仅写他自己”,此文中,巴金先生还提到像汪文宣一样死于肺病的亲人和朋友:老友范兄、颜兄,一位在邮政局工作的表弟;一位散文朋友缪崇,巴金先生的启蒙老师“香表哥”等,这些人都惨死于肺病。巴金先生说,“我钻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