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7页
第2页 / 共7页
第3页 / 共7页
第4页 / 共7页
第5页 / 共7页
第6页 / 共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南方暴雨的反思718651、2010 年全国多个县市暴雨成灾 、 年全国多个县 2010 年 4 月,西藏林芝地区连续五天强降水,暴雨引发了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导致省道 201 线等多处道路和察隅县城通讯中断。 5 月四川、重庆、贵州、江西、浙江、福建、广东等中国南方多个省份相继遭受暴雨袭 击,重庆、贵州同时伴随大风冰雹天气。江西、广东等地出现 100 毫米以上的降雨,达到大 暴雨级别。广州的一些主干道如广州大道、广园路等,有的地方水深竟达 3 米,车辆、行人 被困途中数小时,部分地铁线路停运,200 多辆快速公交车(BRT)被困,白云机场 138 个 航班被延误。 6 月江西东部、浙江中部、广西南部、福建西北部、湖南南部等南方 11 各省降了暴雨, 其中广西浙江江西等地局部地区降了大暴雨。最大点雨量为广西灵山 176 毫米,江西资溪 146 毫米,浙江临海 124 毫米。 7 月浙江省南部温州、台州、宁波等地普降大到暴雨,局部大暴雨。短短 3 天时间,温 岭全市过程平均降雨量 348.9 毫米,其中最大点雨量发生在太平景水库,为 540 毫米,6 小 时降雨量达百年一遇。温岭城区严重积水,城区交通基本瘫痪,数百辆轿车当街被淹,5500 家工矿企业停产 据国家减灾委、民政部统计,截至 8 月 6 日,今年洪涝灾害造成全国 2 亿人(次)受灾, 1454 人死亡,669 人失踪,1347.1 万公顷农作物受灾,其中 209 万公顷绝收,因灾直接经济 损失 2751.6 亿元。暴雨成灾,洪水浸城,水淹事件频频发生,是雨太大?还是我们的城市 防洪排涝工程不堪一击?内涝成因值得探究。 2、暴雨成因分析 、 2.1 暴雨量增多,雨强加大。 暴雨量增多,雨强加大。 从直观感觉来看,近几年暴雨越来越频繁,短时雨强越来越大,是否近几年雨量有变大 的趋势呢?城市给水排水手册中的暴雨强度公式大多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编制,2008 年 浙江省建设厅颁布了根据近三四十年降雨记录编制的新的雨量公式, 我们选择了杭州、 温州、 宁波三个城市,按年最大值法取重现期取 2 年(相当于年多个样法重现期取 1.45 年) ,地面 集水时间为 20 分钟的雨强进行对比。从此表比较可以看出,在同样的条件下,新的雨量计 算值明显大于七十年代的数值。 即近年来暴雨有逐渐增大的趋势。 究其原因可能与植被减少、 树种单一、水土流失、生态恶化引起降雨时空不均分布,大旱连着大涝。 雨强对照表 城 市 七十年代雨量公式 资料起止 年份 20 分 钟 设 计 强 度 杭 州 宁 波 2008 年雨量公式 资料起止 年份 20 分 钟 设 计 强 度 i= ( 10174 1 + 0.844 lg P ) q= (t + 25)1.038 1954-1979 222 57.694 + 53.746 lg P) (t + 31.546)1.008 99.380 + 85.038 lg P) (t + 32.196)1.113 1959-2006 232 i= 18.105 + 13.901 lg TE ) (t + 13.256) 0.778 1957-1974 222 i= 1964-2006 256 温 州 q= 910 1 + 0.61lg P ) ( t 0.49 1966-1973 230 i= 4.545 + 3.231lg P) (t + 3.528) 0.422 1965-2006 243 2.2 城市防洪排涝标准过低,降雨超过城市排水能力 城市防洪排涝标准过低, 从目前暴雨造成的灾害情况初步分析,主要原因是暴雨雨量多、雨强大、范围广,超出 了排涝体系的标准,造成市中心城区大面积严重内涝。究其原因,是与我国现行城市防洪标 准调整机制有关。根据现行城市防洪标准(GB50201-94),城市防洪标准按城市人口规 模进行分级, 随着城市规划人口规模增加, 城市防洪标准逐步提高,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 一个城市在每一轮规划调整时规模都会有所增加,根据防洪标准规划人口 50 万以下的 城市,可采用 20 年一遇的标准;而 50 万以上的城市,必需采用 50 年一遇的标准。因此, 一个城市可能在老城区采用的是 10 年一遇的标准,而在次新区采用的是 20 年一遇的标准, 到了规划新区采用的又是 50 年一遇的标准,再加上老城区人口稠密,排涝设施改造困难, 所以老城区往往成了受涝的重灾区。 2.3 填河造地,导致城市河湖水系调蓄能力急剧下降 填河造地, 城市土地寸土寸金,特别是地价飞涨的今天,城市建设与河流争地的问题日趋严重。一 是城市原本不多的河流湖泊被填埋, 降低了对雨水的调蓄能力, 同时打破了原有的城市自然 排水系统,延长了雨水的排河距离,特别是平原地区雨水出水口自然出流往往难以做到,采 用了大量淹没式出流,致使排水不畅,引起上游积水;二是城区地面大量硬化,使原来可以 渗水的地面都变成了不渗水的水泥地, 雨水只能通过雨水管道排除, 增加了排水系统的压力; 三是地面填高,洪水归槽,原来散流的雨水不得不排入人工整治后的河道,抬高了河道洪水 位,又增加了城区排水的难度。 2.4 地下的基础设施建设缺乏统筹规划 地下的基础设施建设缺乏统筹规划 在快速推进城市化的过程中,许多城市的地盘迅速扩大,造楼的理念也非常先进,但对 “地下城市”关心不够,理念滞后,设施落后。城市形象光鲜,而城市的“地下血脉”却被 忽视了。据了解,相当多城市的地下管道欠账较多,有的排水管堵了,没有及时清淤;有的 建筑垃圾“不小心”填埋了排水管道 重视地上看得见的楼宇建设,轻视地下基础设施投入,是大多数城市的通病,且流域防 洪、城市排涝、城市道路及雨水管道建设分属不同的部门管理,各做各的规划设计,地下的 基础设施建设缺乏统筹规划。造成部分道路及用地竖向不符合排水要求,引起低洼地积水; 部分排涝站与雨水系统不配套,地面积水难以快速汇集到排涝站,雨水泵站一抽就干,间歇 工作,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 2.5 地下水过量开采,地面沉降 地下水过量开采, 一些城市过度开采地下水引起地面沉降, 也是造成当地容易内涝的重要原因。 如杭嘉湖 平原地区,50 年一遇的洪水位与 20 年一遇的洪水位不过相差 0.2-0.3 米,而某些地区由于 开采地下水,地面沉降了 0.5-1 米,防洪能力直降一两个档次,即原来能防 50 年一遇的地 块,只能抵挡 5 年或 10 年一遇的洪水了,因此受洪水侵蚀的风险大大增加。 3、对策措施 、 3.1 统筹城市平面竖向和排水系统规划,提升城市的整体排涝能力 统筹城市平面竖向和排水系统规划,提升城市的整体 城市平面竖向和排水系统规划 城市的排水能力既有城市排水系统本身的功能问题, 也涉及城市整体地形营造。 由于城 市建设涉及多个部门,迫切需要由规划、水利、城建、环保、市政等部门联合编制用地竖向 规划、防洪排涝规划及雨水系统规划,统筹安排道路、防洪排涝设施及雨水系统的建设,改 变以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就地块论地块、就路论路、就排水管网论排水管网的倾向,使 有不同部门分管的规划建设工作实现有机协调, 从而彻底解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网路系统 性差,道路竖向与排水系统不协调,投资浪费等问题。通过系统合理的规划从源头上减少产 生内涝的隐患。 在进行新城镇和开发区的规划时,进行全区域的水文分析和雨洪规划。即,区域雨水收 集利用和雨洪调节控制规划。在考虑雨污分流、雨洪滞蓄和雨水收集利用的基础上,结合排 水、防洪、消防(减灾)等城市相关基础设施进行合理性分析和综合规划;大型、骨干雨洪储 存设施应该列入城市基础设施的主要内容之一。即,雨水储存设施应该与城市排水、防洪、 供水、 污水处理、 消防(减灾)等基础设施一样, 在城市整体规划建设中进行统一规划和建设。 3.2 合理确定城市防洪标准,注重城市排水设施的建设养护 合理确定城市防洪标准,注重城市排水设施的建设养护 城市防洪标准 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经济实力的逐步提高,城市受淹的损失越来越大,因此应对 特大暴雨的内涝,要更加科学地确定城市排水标准,做好雨水规划。对于新建城区在进行短 历时暴雨强度计算时, 应按重现期 P=2-5 年的标准进行建设, 对于老城区要通过排水系统改 造,进一步提高城市排水标准。 排水设施的管理应建立长效防范机制, 首先水利、 市政、 城建等部门要对整个城市排污、 排涝情况进行一次大排查, 先从治理低洼地区等脆弱点入手, 随后整体推开, 尽快理顺标准, 进行扩建补建工作。 其次应加强排水管道的建设养护, 制订排水管道养护疏通和设施维护的 养护计划, 每月对排水管道养护和设施完好情况进行常规检查; 并委托专业单位对排水管道 养护情况进行声纳和电视抽检;通过定期养护、日常巡视及现场处置,及时发现排水设施存 在的问题,对于不合格的排水管道责成有关养护单位进行及时整改,积泥的立即清淤,损坏 的及时进行修复。保证排水设施的安全运行和排水管道的时时畅通,杜绝安全隐患。 3.3 采用低冲击发展模式,注重城市生态空间的控制 采用低冲击发展模式,注重城市生态 生态空间的控制 低冲击开发模式的核心是避免城市开发建设对自然生态的冲击,让城市与大自然和谐共 生。我们在城市开发建设时,应提倡采用低冲击模式,即在城市建设时要科学合理的进行规 划,尽可能保留湖泊湿地、生物滞留地、植被过滤带,留足生态空间,同时通过建设透水地 面、地下蓄水池、地表蓄水池、下凹式绿地、人工湿地等设施,对雨水有渗、有蓄、有滞、 有排进行综合利用,减少城市排涝压力。 例如奥运公园内的草坪全部建成下凹式绿地,直接收集雨水回渗地下。园内广场、道路 全部采用透水地面。园区中部的下沉花园下面,设置了 7000 立方米的雨洪调节池。经过渗、 蓄、调、控的综合作用,基本做到了 20 年一遇暴雨径流的水量在园内全部消纳,不给园外 城市区域增加排水负担。拦蓄和渗透的雨水,保证了全园的生态环境和水景观用水,基本上 消除了暴雨成灾的隐患,雨水综合利用率达到 80。 3.4 加强信息化管理,提高排水系统的管理效能 加强信息化管理 信息化管理, 建立健全覆盖全市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和水情信息采集系统, 对排水管网及防洪排涝设施 进行实时监控、对汛期水位进行有效控制、排涝设施进行进行合理调度,将水情信息及时录 入城区防汛决策网,随时进行处理。 如为排水畅通, 北京启动覆盖全市 4000 公里排水管线的“排水管网巡查检测车辆定位与 调度系统”,66 辆 GPS 巡查车上路实时监测排水管网运行,奥运会期间,北京城区内较大降 雨有 5 次,却没有发生一起严重积滞水现象。 3.5 建立应急抢险机制 城市排水标准高,加大雨水管道管径及密度固然可以减少水浸,但标准越高,建设成本 也就越高;还要考虑用地问题,很多老城区狭窄的内街根本放不进太粗的排水管。因此,在 适当提高排水标准的前提下,还应采取临时抢险、应急预警等“非工程措施”,才能应对特大 暴雨及超标准洪水。 应急预案执行得比较成功的例子如上海、杭州。 为提高世博期间防汛排水能力, 上海专门定制了 16 辆防汛排水移动式泵车, 如遇突发 排水事件,16 台排水设备能在短时间集结,迅速开赴现场,1 小时内可排除相当于约 6 个标 准泳池的积水。世博会召开期间,正是上海汛期和用水高峰季节,也是河道水环境容易波动 的时节,但就目前情况来看,虽然上海已降几场暴雨,却未发生积水情况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