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6页
第2页 / 共6页
第3页 / 共6页
第4页 / 共6页
第5页 / 共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社会学概论课程内容报告-贫困一、贫困的定义贫困首先被看作是经济现象。从经济的角度来看,贫困是由于收入不足而导致的生活匮乏的状态。与之相近的界定有:贫困是缺少达到最低生活水平能力;贫困是指个人或家庭的经济收入不能达到所在社会可接受生活标准的那种状况。由此可以看出,站在经济学的角度看贫困,它是因经济收入不足而不能达到最低生活水平或可接受生活标准的状况。对最低生活水平的界定相对容易一些,国际上一般用贫困线来测量贫困。所谓贫困线是指社会中家庭品平均收入的一半,人均收入低于这个水平的家庭极为贫困家庭。显而易见,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贫困线可能不同,因为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生活水准不同,包括的范围为不同,家庭收入的平均水平也不同。实际上,测定贫困线是为实施社会救助服务的,因此,它一般以行政区为单位。在西方发达国家,人们对贫困的界定包含了更多内容。比如英国学者汤森德(Townsend)认为,那些缺乏获得各种食物、参加社会活动和最起码的生活和社交条件的资源的个人、家庭和群体就是贫困的。欧洲共同体委员会认为,贫困应该被理解为个人、家庭和群体的资源(物质的、文化的和社会的)如此有限,以致他们被排除在他们所在的成员国的可以接受的最低限度的生活方式之外。近些年来,世界银行在反贫困方面也指出,贫困不但是经济上的,也是健康、文化和社交方面的,因此贫困具有综合特征。上述对于贫困特征的指认已经超出了纯经济范围,而认为它具有社会-经济特征。实际上,贫困被认为是与低收入相关的生活方式,甚至有人认为,在一定社会中没有体面的生活就是贫困。二、我国的贫困问题我国的古代社会虽然有丰富的农耕文化,但是由于生产力低下及制度方面的原因,贫困问题一直困扰着人民的生活,大量的农民起义几乎都与农民的贫困有关。近代以来,我国人口急剧增加,但生产力发展缓慢,贫困仍然是最重大的社会问题。当前,我国贫困问题的重点仍然在农村。“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绩,但是农村的贫困现象仍然相当严重。到20世纪末我国仍有3000万农村人口未能脱贫,如果使用世界银行的标准,这一数目就更大。“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取得了巨大成绩,但在机制上也存在一些问题,包括扶贫资金渗漏、贷富不贷穷等。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央政府依然大力致力于农村的反贫困,并引入了参与性反贫困机制。同时,中国政府决定取消农业税,减轻农民负担;通过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来改善贫困家庭的生活,这些措施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不可忽视的是,我国农村反贫困仍然面临着一些严峻挑战,突出的表现是农民收入增加缓慢,中西部农村地区的发展与东部地区距离拉大。如何解决“三农”问题,认真搞好西部开发是农村反贫困和促进农村发展的关键。三、扶贫政策1、突出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着力优化发展环境,推动扶贫开发由治标向治本转变。推进区内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加快改善交通、水利等基础条件,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2、突出开发式扶贫,千方百计促进群众就业,推动扶贫开发由救济输血型向创业造血型转变。落实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把促进城乡群众就近就地稳定就业作为最根本的民生、作为政府工作的优先目标,着力扩大固定资产投资,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以产业促进就业;研究制定鼓励创业的政策措施,积极支持兴办、领办民营科技企业和加工制造业等,以创业带动就业。3、突出增加农民收入,大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推动扶贫开发由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转变。着力发展旅游业,建设一批特色旅游城镇和知名景区景点。大力发展资源精深加工、优质农副产品加工等特色产业和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壮大工业经济规模。加快发展山地特色农业,培育一批产业化扶贫重点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农业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4、突出织好保基本的安全网,加快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扶贫开发由解决温饱向全面小康转变。大力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攻坚工程,加强寄宿制学校、学生食堂等建设;新建一批大型高中阶段学校、中等职业学校。加快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特别是对农村低保季节性缺粮户进行定期粮食救助,尽快实现新农保全覆盖,不断提高新农合补助标准。抓好区内农村危房改造和整体生态移民搬迁。5、突出体制机制创新,形成扶贫攻坚合力,推动扶贫开发由部门扶贫向社会化大扶贫转变。围绕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继续开展集团帮扶、党建扶贫、四帮四促和二万干部下基层、扎扎实实帮群众等活动。四、扶贫政策启示1、实施教育扶贫计划。教育是贫困人口脱贫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提高他们自身发展能力的重要策略。以往的政府扶贫更多的是通过扶贫措施来促进农户对资源的开发,对农户自身的开发关注不足,因此今后的扶贫应该注重对贫困人口自身的开发。一方面国家应当贯彻九年义务教育的方针,另一方面应对现有的贫困农户进行教育扶贫。充分整合师资,对农村劳动力进行技能培训,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抓好贫困地区劳动力的转移培训,拓宽他们的就业渠道,提高贫困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就业能力。同时,应将扶贫项目尤其是产业化扶贫项目实施作为培训农村劳动力的有效手段和途径,切实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与自我发展能力,防范贫困代际转移。2、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社会保障是市场经济的减震器,但是大部分的社会保障制度都是需要先行缴费才能享受相关待遇。而那些生活困难的人群而被这些社会保险排除在外,因此完善作为“最后安全网”的农村社会救助制度势在必行。首先全面落实财政政策,确保稳定的救助资源,将社会救助所需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并按时足额发放,实行专款专用。其次动员社会资源参与社会救助,广泛培育各类的救助主体,充分发动各种NGO、国际机构积极参与社会救助,切实减轻政府负担。三是创新社会救助方式,各地区可结合实际,建立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农村社会救助制度。针对老人、儿童、无劳动力能力者制定特殊的社会保障政策,完善农村“五保户”供养、特困户生活补助、灾民救助等社会救助体系。3、建立产业扶贫模式。深入贯彻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充分利用本地区的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合理协调农村产业结构,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依靠科技进步,立足当地资源优势,引进、推广优质农作物新品种,建立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确定支柱产业,做大做强特色优势扶贫产业,形成特色的产业集群,带动整村推进连片开发和农村劳动力转移转产,为农民增收开拓渠道,从而推动贫困地区的发展。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