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1页
第2页 / 共11页
第3页 / 共11页
第4页 / 共11页
第5页 / 共11页
第6页 / 共11页
第7页 / 共11页
第8页 / 共11页
第9页 / 共11页
第10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第二轮复习卷(八)班级姓名学号11 列宁在评价某一政策时说:“当时所处的战争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除了余粮收集制之外,当时我们是没有别的办法来实现粮食政策的,因为战争的形势已经斩钉截铁地规定了这种公式和条件,我们没有丝毫的选择余地”列宁评价的这一政策 A是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唯一正确途径B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和得到苏俄人民热烈拥护的C在特定环境下为苏维埃政权巩固发挥了重要作用D使苏俄的国民经济和工业生产迅速恢复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和影响,根据材料中“余粮收集制”可以判断出列宁在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特定的战争环境下的临时性政策,起到了集中人力、物力保证苏维埃政权对敌斗争的胜利,但它的余粮收集制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强制性的措施也不符合经济规律和不利于经济的恢复发展,更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所以答案为C。答案:C 3 (2009年盐城模拟)右图是伯恩斯的罗斯福:狮子与狐狸,在这本书中他这样描述:“渐渐地,国家的信用机构变得奄奄一息了。危机四处弥漫,但那是一种怪异的、令人麻木的危机它比一支入侵的军队还要可怕;它无处不在,却又无影无踪,因为它位于人们的心中。它,就是恐惧。”这段材料主要描述了哪个历史事件 A19291933年美国的经济危机B20世纪70年代美国出现的“滞胀”C第二次世界大战D“911”事件解析:此题比较简单,结合所学知识很容易排除B、D两项,再结合材料中的“国家的信用机构变得奄奄一息了。危机四处弥漫,但那是一种怪异的、令人麻木的危机”可排除C项。答案:A 4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迅速恶化,演变为一场罕见的、冲击力强大的、席卷全球的百年不遇的国际金融危机。这不禁让人想起1929年的大危机。当时美国为应对这场经济危机,曾专门成立了“联邦储蓄保险公司”,对公民存款实行政府保险。当时美国采取这项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A增加就业 B恢复银行信用C防止盲目竞争 D刺激出口解析:本题以热点问题导入,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经济大危机期间,银行纷纷倒闭,为恢复银行信用,美国以政府的名义为银行担保。A、C、D三项与题意不符。答案:B 6 (2010年扬州模拟)20世纪30年代是美国水利史上著名的“大坝时代”,1935年,科罗拉多河上高约223米的胡佛水坝宣告竣工,美国大规模兴修水利的直接目的在于 A促进就业以缓和社会矛盾B促进农业发展以摆脱经济危机C兴修水利以防止水土流失D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解析:罗斯福新政的一个重要措施是“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提高了就业机会,缓和社会矛盾。A是其直接目的。答案:A 8 20世纪50年代,美国政府用于采购商品和支付劳务费用的总金额超过了国民生产总值的1/5,并鼓励资本家按照政府的计划进行投资,这表明 A政府加强了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B开始走上了计划经济的道路C美国的黄金储备减少,美元贬值加剧D经济进入“滞胀”阶段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由题中的时间信息及美国政府“采购商品和支付劳务费用”“鼓励资本家按照政府的计划进行投资”,可知本题考查的重点是二战后美国对经济的大力干预。此时的美国经济仍然是市场经济。C、D两项都是70年代的相关情况,与题意无关。B、C、D三项均不正确。答案:A 9 (2009年潍坊模拟)1987年接任美联储主席的格林斯潘,在沿用前任主席沃尔克坚决反对通货膨胀做法的同时,更加强调采取“预防性”的措施,在通货膨胀还没有明显苗头的情况下就实行紧缩政策,将通货膨胀消灭在萌芽状态,从而保持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格林斯潘采取的经济政策是 A自由放任经济政策的加强B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C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D介于自由放任和国家干预之间解析:通货膨胀引起物价上涨,从而引发供需之间的矛盾,引发经济危机,克服危机的办法就是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故C正确。答案:C 10 2008年9月15日,美国巨型证券公司“雷曼兄弟”倒闭,引发全球金融系统动荡。美国政府不得不动用“国家权力”,处理危机,消化金融“孽债”。这表明美国 金融市场不稳定,存在问题 借鉴我国做法,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运用政权力量干预社会经济 经济发展迅速,综合实力世界领先A BC D解析:从题意可看出不符合题意,正确反映了题目的要求,故C正确。答案:C 11 (2009年深圳二模)美联社曾经报道,19301932年,每天有大量的美国人聚集在苏联驻美大使馆门前,要求移民苏联。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不包括A美国工人大量失业B人们对资本主义制度产生怀疑C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D苏联的经济政策吸引美国人前去投资 解析: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严重的经济危机,大量失业的美国人受到苏联的吸引而出现题中现象,并非是要到苏联投资。答案:D 12 1957年纽约证券交易所董事长凯斯芬斯登在纽约先驱论坛报上说:“自然,以前有过一个时期只有很少一部分人拥有一个不太富足和比较简单的国家的生产资源。然而,自那时以后我们就逐步倾向于实行一种真正的人民资本主义。”“人民资本主义”的含义是 A人民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提高B资本家丧失了企业的全部所有权C国有经济的比重日益上升D股票分散化,企业职工也拥有股票解析:人民资本主义反映了股票分散化的趋势,故D正确。答案:D 11 (2009年宿迁模拟)1962年到1965年国民经济逐渐恢复,在这一过程中城镇出现了集市贸易,农民重新有了自留地,不少农村甚至开始了包产到户。这一现象说明了 A中央已经纠正了“左”倾的指导思想B中央开始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C“调整”在农村取得了一定的成效D当时农村的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解析:从时间上就能判断出是1960年冬中共中央提出“八字”方针,实行后,农业得到恢复发展,所以“调整”在农村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答案:C 3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相对于1958年的人民公社化运动,最重要的进步作用在于 A打破了“一大二公”的局面B消灭了“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现象C打破了“吃大锅饭”的局面D解放了农村生产力解析:正是人民公社化运动挫伤了人民群众生产的积极性,实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答案:D 8 央视3套热播的歌声飘过30年百首金曲系列演唱会,下列歌曲不可能入选其中的是 A在希望的田野上 B春天的故事C走进新时代 D我是公社小社员解析:D项我是公社小社员反映的是人民公社时期的歌曲,而不是改革开放30年的歌曲,故选D。答案:D 9右图是安徽省凤阳县小岗生产队社员在20世纪70年代末签订的一份契约:“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不成,我们全部坐牢杀头也甘心。”这份契约签订的背景是 A人民公社体制挫伤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部分地区已经实行C我国土地所有制正经历着变革D农村解决了温饱,正向小康迈进 解析:正是人民公社化运动挫伤了人民群众生产的积极性,为了提高生活水平,小岗农民冒着杀头的危险也要分田。答案:A 12 到1986年,我国长期使用的数十种票证大多被取消。这反映我国当时 A已经建成市场经济体制B已总体达到小康水平C经济体制改革初见成效D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解析:票证被取消,说明物质短缺的状况改变了,这主要得益于经济体制改革,C项最符合题意。A项时间与题意不符;B项与事实不符;D项主要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具有片面性。答案:C 2 “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歌曲春天的故事中所指的“诗篇”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的哪一篇历史文献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B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C一个国家、两种制度D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解析:分析该问题的关键是看清题干中的时间是1992年,选项B正是1992邓小平南方讲话的内容。答案:B 4 2008年7月8日,2008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揭晓,江苏江阴市居首位,并且在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前10名中,江苏省占7席。下列对外开放的举措,直接有利于加快江苏经济发展的是 开放2个沿海港口城市 在长江三角洲开辟经济开放区 开发开放浦东 划定海南岛为经济特区A BC D解析:本题可采用排除法解决。划定海南岛为经济特区与江苏没有直接的关系,故不正确。本题最大的迷惑项是开发开放浦东,虽然开放的是浦东,但与江苏南部相邻,故可直接带动江苏的发展。答案:A 6下图为1985年9月刊登在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人物邓小平。标题写着:中国正在远离马克思。画面对毛和邓两个不同时代的生活进行了对比。一边是革命的队伍高举着马克思的画像,农民在田里插秧;另一边是忙忙碌碌的上班族,高楼大厦,汉堡包、照相机等消费品。时代周刊标题的观点 A赞扬了邓小平领导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B西方社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解有偏差C肯定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成就D肯定了中国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标题是“中国正在远离马克思”,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仍然沿着马克思主义的方向前进,而不是远离,故该标题对中国的建设道路理解有偏差。A项不正确,因为周刊只是描述了中国两代领导人时代生活出现的不同景象,不存在赞扬或否定。答案:B 7 建国以来,我国人民对于时间的掌握发生着变化。有这样的说法:50年代看天上(太阳),70年代看墙上(挂钟),80年代看手上(手表),90年代看腰上(BP机、手机)。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 A我国人民的生活习惯不断变化B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C我国的轻工业发展很快D我国人民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变化解析:从掌握时间的途径可看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故B项正确。答案:B 8 (2009年枣庄二模)“送嫁妆”是我国很多地区的特色民俗,下表的统计能够说明 时期所送的嫁妆80年代被褥、“红包袱”、三门柜、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小型黑白电视90年代被褥、“红包袱”、高档组合家具、VCD机、彩电、冰箱、摩托车保留了传统特色 西式婚礼逐渐被人们所接受 改革开放,人们收入增加 品种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现代化A BC D解析:表格中的“红包袱”体现了,20世纪8090年代说明了,从其它嫁妆反映了。答案:C 9 (2009年南京模拟)1978年开始的农村改革走过了30年的光辉历程,30年前农民年纯收入1336元;如今增加到4140元,30年前,我国的贫困人口大约有25亿,如今在耕地减少、人口增加的情况下,贫困人口减至2500万导致中国农村发生如此巨大变化的原因是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变革农村土地所有制度 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 改革农产品的统购派购制度A BC D解析:十一届三中全会,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但土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