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5页
第2页 / 共15页
第3页 / 共15页
第4页 / 共15页
第5页 / 共15页
第6页 / 共15页
第7页 / 共15页
第8页 / 共15页
第9页 / 共15页
第10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01教育基础一、我国小学教育的历史与现状小学教育的发展历程古代小学教育我国小学产生于殷周时代。 古代的小学教育的特点: 1、具有鲜明的等级性 2、教育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服务 3、教育过程是通过对儿童的管制、灌输来进行,具有一定的刻板性和专制性。近现代的小学教育1、1878年,张焕纶所创办的上海正蒙书院内附设的小班,是我国近代小学的开端。(南洋公学外院是中国近代意义上最早正式成立的公立小学堂)2、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设立初等小学堂,学制五年,人学对象为7岁儿童,同时规定初等小学教育为义务教育,这是我国历史上首次实行义务教育的开始。3、1912年,“中华民国”教育部改小学堂为小学校。当代小学教育1、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开始推行九年制义务教育,标志着我国的义务教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2、1992年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小学开始了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改革3、2001年开始了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小学教育的现状1.小学教育普及率稳步上升2.全面推进素质教育3.教师队伍建设日趋完善4.办学体制走向多元化5.课程改革不断深化二、小学教育的特点教育对象的特殊性3.后习俗水平: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取向阶段;第六阶段:普遍伦理取向阶段。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一)外部条件:家庭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同伴群体(二)内部条件:认知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知良好品德的形成与培养:有效的说服;树立良好的榜样;利用群体规定;价值辨析;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三、德育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1)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2)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德育原则1.方向性原则;2.疏导原则;3.知行统一原则;4.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5.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6.因材施教原则;7.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8.发挥积极因素和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的原则。德育方法1.说服教育法;2.榜样法(榜样示范法);3.锻炼法(指导实践法);4.陶冶法;5.品德评价法。德育途径:1.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2.课外和校外课程;3.社会实践活动;4.团队活动与集会活动;5.班主任工作四、小学生安全常见急症:中暑、溺水、电击、烫伤和烧伤、骨折、中毒心理障碍:多动症、焦虑症、学习困难综合症、强迫症、厌学症心理辅导的原则:(1)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2)预防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3)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4)学生主体性原则(5)个别化对待原则(6)整体性发展原则心理辅导方法:1.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强化法、代币奖励法、行为塑造法、示范法、消退法、处罚法、自我控制法2.行为演练的基本方法全身松弛训练、系统脱敏法、肯定性训练3.改善学生认知的方法理性-情绪疗法、认知疗法、来访者中心疗法、团体辅导法五、家庭、社会和社会的协调家校联系的常用方式:家访、班级家长会、家长学校、家长沙龙和家长委员会03班级管理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2)确定班集体的核心队伍(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5)培养正确的额舆论和良好的班风班级突发事件的类型:成员间的分歧、打架斗殴、顶撞、恶作剧班级突发事件的处理原则:教育性原则、客观性原则、有效性原则、可接受原则、冷处理原则班级突发事件的处理方法:沉着冷静面对、机智果断应对、公平民主处理、善于总结引导班主任的工作内容:(1)了解和研究学生(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3)建立学生档案(4)开展班会活动(5)协调各种教育影响(6)操行评定(7)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班队活动的基本原则:教育性、自主性、组织性、趣味性、实践性、创造性班队活动的类型:主题教育活动、班队例会、班队文艺活动、班队体育活动、班队科技活动、班队劳动、班队游戏活动、少先队活动课外活动的内容:学科活动、科技活动、文体活动、社会活动、游戏活动、课外阅读活动、主题活动课外活动的特点:(1)性质的自愿性和选择性(2)内容的伸缩性和灵活性(3)形式的多样性(4)活动组织的自主性(5)活动方法的实践性(6)活动评价的综合性教学设计(40分)教学目标的内容1.知识与技能目标;2.过程与方法目标;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确定教学重难点1.吃透新课标;2.全面了解学生;3.深入钻研教材。教学设计过程1.课堂导入(1)直接导入;(2)直观导入;(3)情境导入;(4)提问导入;(5)复习导入;(6)悬念导入;(7)故事导入;(8)游戏导入。2.新课讲授通过分析、解释、说明、论证、叙述、描绘等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3.巩固练习选择或编制一些与教学内容吻合的、有代表性的题目供学生练习4.课堂总结封闭型总结(认知型总结):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把学生注意力集中到课程的要点上;开放型总结:把所学知识向其他地方延伸,拓宽学生知识面,使知识系统化。综合课程1.学科本位综合课程;2.社会本位综合课程;3.儿童本位综合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1.实践性;2.开放性;3.自主性;4.生成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要内容1.研究性学习;2.社区服务于社会实践;3.劳动与技术教育;4.信息技术教育。2教学实施(材分+单选)教学的特点1.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2.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组成,教学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3.学生的认识活动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4.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教学的意义1.教学是传播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是社会经验的再生产,适应并促进社会发展的有力手段;2.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3.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学校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学校教育工作必须坚持“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则。教学的基本任务1.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首要任务)2.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3.发展学生体能,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4.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5.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个性心理特征,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教学过程的要素三要素:教师、学生、教材。1.教师: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策划者,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2.学生: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3.教材:教师和学生共同的认识对象;4.教学策略:把教师、学生与教材联系起来的中介和桥梁;5.学习环境:教与学活动得以开展的必须条件。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的具体表现1.认识对象的间接性与概况性;2.认识方式的简洁性与高效性;3.教师的引导性、指导性与传授性(有领导的认识);4.认识的交往性与实践性;5.认识的教育性与发展性。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1)学生的学习以间接经验为主;(2)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3)教育要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经验,增加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所必须的感性认识,以保证教学的顺利开展。2.教学过程中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1)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2)能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3)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3.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统一;(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2)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学习主体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3)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4.教学过程中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1)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2)思想品德的提高又为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奠定了基础;(3)传授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有机结合,防止脱离知识的思想品德教育和只强调传授知识忽视思想品德教育两种倾向,实现教学的教育性。我国小学教育应坚持的原则1.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统一的原则;2.直观性原则;3.启发性原则;4.巩固性原则;5.循序渐进原则(系统性原则);6.因材施教原则;7.理论联系实际原则;8.量力性原则。小学常用教学方法1.讲授法;2.谈话法(问答法);3.讨论法;4.读书指导法;5.演示法;6.参观法;7.练习法;8.实验法。教学组织形式的类型1.基本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在中国,1862年北京京师同文馆首先采用这一形式。班级授课制基本特点:1.在教学人员的安排上,以“班”为基本的活动单位;2.在教学活动程序安排下,以“课”为组织单位;3.在教学时间安排上,以“课时”为基本单位。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优点:(1)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3)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学活动。不足:(1)不利于因材施教;(2)不利于学生独立性与自主性的培养;(3)教学形式缺乏灵活性。2.课堂教学的辅助组织形式(1)现场教学;(2)个别指导。3.课堂教学的特殊组织形式复式教学4.其他课堂教学组织形式(1)分组教学制;(2)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3)贝尔-兰喀斯特制;(4)特朗普制。教学实施的环节1.备课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2.上课(教学工作中心环节)上好课的基本要求:(1)教学目标明确;(2)教学内容准确;(3)教学结构合理;(4)教学方法适当;(5)讲究教学艺术;(6)板书有序;(7)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3.布置、检查课外作业4.课外指导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课堂总结的意义1.对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归纳、总结,理清知识脉络;2.促进知识的拓展延伸和迁移,做好衔接过渡;3.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鼓励探索创新。课堂总结的方法1.归纳总结式2.启迪思维式(1)设疑;(2)伏笔;(3)延伸。3.分析比较式4.比照式总结5.交流评价式6.活动激趣式7.渗透式小结8.悬念式总结9.前呼后应式总结10.延伸式小结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