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0页
第2页 / 共10页
第3页 / 共10页
第4页 / 共10页
第5页 / 共10页
第6页 / 共10页
第7页 / 共10页
第8页 / 共10页
第9页 / 共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青海省西宁市沛西中学 2019-2019 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n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用 0.5 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上。并检查条形码粘贴是否正确。2 选择题使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书写在答题卡对应框内,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3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收回。试卷1(共18分)一. (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唐宋“国花”意象与中国文化精神唐宋诗词上承诗骚与魏晋风流,将“咏花”诗词的创作推向极致。唐人尚牡丹,宋人崇 梅花, 两代国花之更替, 代表着截然不同的精神气质之转换, 折射着潜在的文化裂变与重新 整合。牡丹具有雍容华贵的丰腴之美, 因而具有成为盛世精神的最好象征和载体的潜质。 作为 唐代备受推崇的“国花” ,牡丹适逢其会地呈现出雄视百代的气势与襟怀,折射出大唐帝国 的王者之风。唐代文人热烈的吟咏将牡丹的王者之美烘托得淋漓尽致。由唐入宋,文化国情发生巨大转变。理学大兴使得宋代文学精神趋向理性化和细密化, 推崇气节、 品格,梅花的审美特征日益受到关注, 人格寄托意义不断丰富。 在宋代士大夫优 裕、悠闲、 雅致的生活氛围中, 微小的梅花逐渐由自然存在走上了人们审美观赏的至位。可 以说,梅花的种种特质与当时的文化形态和文化精神相契合,迎合了两宋之交的文人追求风骨气节的心理需求。 梅花之成为国花, 是历代文人在千年间层累所致, 尤其在艰难时世中愈 品愈深的结果。作为唐宋国花的牡丹和梅花, 它们晋身之路既有直曲, 气度也分豪与韵, 这些都联系着 它们迥异的命运。 与梅花走向丰富的多元化意象内涵不同, 牡丹在盛唐之后呈现出固定的单 一化意象内涵, 那就是作为大气雍容、 荣华富贵的盛唐气象的象征出现在人们的追忆里。 为 何它没有能够像梅花一样继续向纵深发展呢 ?首先牡丹意象作为盛唐文化的表征, 在民族记忆强大的恒定力的笼罩下, 其内涵被剥夺 了拓展的可能和空间。其次,牡丹在盛唐之后无端地承担了太多的历史负载。“红颜祸水”和“败坏世风” 两罪相加, 使牡丹在人人赏识其国色天香的物态之美的同时,难免顾忌骂名。第三, 李唐王朝与赵宋王朝不同地域文化的遗传基因, 亦在他们对国花审美选择、 意蕴发现 与赋兴比德上,有着支配性的作用。仅从自然地理而言,北地寒旱,宜牡丹而不宜梅,南土 温湿适梅而不适牡丹。 自然的选择也给人们的审美选择, 提供着不同的、 具有普遍代表性的 对象。李氏王朝凭借军事实力, 在马背上夺取了天下, 有着浓重的质朴泥土气。 王公权贵的喜 尚和士人勃发的欢悦、社会大众的需求相契合,构成“牡丹”怒放的时代文化心理的场境。 然而,这个场境因热闹而浮躁,由泛众化而蕴浅,使“牡丹”意象在骨子里沾上唐代社会文 化之“俗”。宋室帝王重文抑武,艺术素养普遍很高。文官政治,也使文士们的“雅”的审 美选择、文化精神,成了社会文化中的官方主流。这种“雅” “俗”之趣的分流,自然使牡 丹降格于民间, 使梅花不断被抬升。 牡丹与梅花的 “国花” 地位的禅代, 在历史政治、 地理、 文化等多重因素变迁流异的复合作用下,也就成了一种自然而必然的事了。由于宋人着力全面的开发,梅花成为“岁寒三友”之一、 “花中四君子”之首。梅花意 象由此获得了贫贱不移、 威武不屈的道德操守之义, 在历史的曲折行进中不断吐故纳新, 容 纳了中国文化多重人格的特征, 绵延中国文化贵坚忍的生命力, 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审美图腾。(节选自新华文摘)1. 下列说法不属于“牡丹在盛唐之后呈现出固定的单一化意象内涵”的原因的一项是A. 作为盛唐文化的表征,牡丹意象的内涵被剥夺了拓展的可能和空间。B. 在盛唐之后牡丹承担了败坏社会风气、导致国家衰败等众多历史负载。C. 李唐王朝地域文化的遗传基因,在其对牡丹审美选择、意蕴发现与赋兴比德上有着支 配性的作用。D. 牡丹没有能够像梅花一样继续向纵深发展,趋向多元化的圆融境界。2. 以下有关牡丹和梅花的比较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牡丹为唐人所崇尚,梅花为宋人所崇尚,两种花代表着截然不同的精神气质。B. 牡丹呈现出大唐雄视百代的气势与襟怀,折射出大唐帝国的王者之风;而梅花的种种特质与宋代的文化形态和文化精神相契合,迎合了两宋之交的文人追求风骨气节的需 求。C. 牡丹的晋身之路曲折,梅花的晋身之路则顺直;牡丹的气度豪放,梅花的气度则富意 韵。D. 牡丹在盛唐之后呈现出固定的单一化意象内涵,而梅花则在宋代之后发展出丰富的多 元化意象内涵。3. 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A. 国花由牡丹到梅花之更替,代表着截然不同的精神气质之转换,是中华国力由强盛转 向衰微的一个标志。B. 李氏王朝尚武,凭军事实力夺取天下。所以唐以牡丹为国花,是由武将的审美情趣决 定的;宋朝国君重文抑武,故宋以梅为国花,是由文士的审美情趣决定的。C. 牡丹与梅花成为“国花”,都是当时历史、政治、地理、文化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 果,与这两种花本身的生物特质无关。D. 微小的梅花取代雍容华贵、灿烂绚丽的牡丹,走上了人们审美观赏的至位.成为“群芳之首”,从这一变化过程中,可以看到中国文化精神朝着健康且内涵丰富的方向发展。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选择题每小题3分)尉迟敬德名恭,朔州善阳人。武德二年,秦王战柏壁,与寻相举地降,引为右一府统军,从击王世充。会寻相叛,诸将疑敬德且.乱,囚之。尚书殷开山曰:“敬德慓敢,今执 .之,猜贰已结, 不即杀,后悔无及也。”王曰:“不然。敬德必叛,宁肯后寻相者邪? ”释之,引见卧内, 曰:“丈夫以气相许,小嫌不足置胸中,我终不以谗害良士。”因赐之金,曰:“必欲去, 以为汝资。”是日猎榆窠,会世充自将兵数万来战,单雄信者,贼骁将也,骑直趋王,敬德 跃马大呼横刺,雄信坠,乃翼.王出。率兵还战,大败之。王顾曰:“比众人意公必叛,我独保无它,何相报速邪?”赐金银一箧。窦建德营板渚,时世充兄子琬使于建德,乘隋帝厩马,铠甲华整,出入军中以夸众。王 望见,问“谁可取者? ”敬德请驰往,禽琬,弓I其马以归,贼不敢动。隐太子尝以书招之,赠金皿一车。辞曰:“敬德起幽贱,会天下丧乱,久陷逆地,秦王实生之,方以身徇恩。今于殿下无功,其敢当赐?若私用之哉? ”太子怒而止。敬德以闻。王曰:“公之心如山岳然,虽积金至斗,岂能移之?然恐非自安计。”巢王果遣壮士刺之。敬德开门安卧,贼至,不敢入。其后隐、巢计日急,敬德入白曰:“大王不先决,社稷危矣! ”王曰:“我惟同气,所 未忍。伺其发,而后以义讨之,如何?”敬德曰:“人情畏死,众以死奉王,此天授也。天与不取,反得其咎。大王即不听,请从此亡,不能交手蒙戮。”王曰:“寡人之谋,未可全 弃,公更图之。”敬德曰:“处事有疑非智,临难不决非勇。王今自计如何?勇士八百人悉入宫控弦被甲矣,尚何辞?”计乃定。隐太子死,王为皇太子,授左卫率。时坐隐、巢者百余家,将尽没入之。敬德曰: “为恶者二人,今已诛,若又穷支党,非取安之道。”由是普原。注寻相:人名。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今执之,猜贰已结执:逮捕。B. 乃翼王出翼:遮蔽,保护。C. 单雄信者,贼骁将也,骑直趋 王趋:追逐。D. 天与不取,反得其咎.咎:错误。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尉迟敬德“勇”的一组是 敬德跃马大呼横刺,雄信坠,乃翼王出 敬德请驰往,禽琬,引其马以归,贼不敢动 秦王实生之,方以身徇恩 敬德开门安卧,贼至,不敢入 人情畏死,众以死奉王,此天授也 处事有疑非智,临难不决非勇A. B. C.D.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 有人怀疑敬德会步寻相的后尘,但秦王信任敬德、善待敬德、义激敬德,体现了秦王 的用人谋略和君王胸怀。B隐太子送给敬德大量的财宝, 但敬德在利诱面前不为所动, 严词拒绝了隐太子的招延, 隐太子为此非常生气。C. 面对越来越紧急的形势,秦王不忍心同室操戈,不想先发制人,想等到隐太子发动叛 乱时,再以义师征讨他。D. 平定隐太子的叛乱以后, 敬德反对进一步追究太子余党,认为这样不会使国家获得安宁。最后,从者都被宽恕。试卷n (共132分)三、(28分)7. 把上一段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比众人意公必叛,我独保无它,何相报速邪?译文:(2)若私许,则怀二心。徇利弃忠,殿下亦焉用之哉?译文: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 8-9题。(11分)贫 女秦韬玉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注】秦韬玉,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京兆人。应进士不中,僖宗中和二年赐进士 及第。曾从僖宗入蜀,依附有权势的宦官田令孜。 俭梳妆:此处“俭”作“险”解;俭梳妆意为奇异时髦的打扮。 压金线:按捺针线,指刺绣。&这首诗写出了“贫女”的哪些特点?(6分)答:9作者借“贫女”的形象,实际上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答:10. 默写。根据原文将下列句子补充完整。(7分)(1) ,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2) 渔舟唱晚,声断衡阳之浦。(3) ,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 。(4)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 。四、阅读下面一篇小说,回答11-15题(25分)好嘴杨八冯骥才津门胜地,能人如林,此间出了两位卖茶汤的高手,把这种稀松平常的街头小吃,干得远近闻名。这二位,一位胖黑敦厚,名叫杨七;一位细白精明,人称杨八。杨七手 艺高,只管闷头制作;杨八口才好,专管外场照应,虽然里里外外只这两人,既是老板 又是伙计,闹得却比大买卖还红火。杨七的手艺好,关键靠两手绝活。一般茶汤是把秫米面沏好后,捏一撮芝麻洒在浮头,这样做香味只在表面,愈喝愈没味儿。杨七自有高招,他先盛半碗秫米面,便洒上一次芝麻,再盛半碗秫米面,沏好后又洒一次芝麻。 这样一直喝到见了碗底都有香味。他另一手绝活是, 芝麻不用整粒的,而是先使铁锅炒过,再拿擀面杖压碎。压碎了,里面的香味才能出来。芝麻必得炒得焦 黄不糊,不黄不香,太糊便苦;压碎的芝麻粒还得粗细正好,太粗费嚼,太细也就没嚼 头了。可是,手艺再高,东西再好,拿到生意场上必得靠人吹。三分活,七分说,死人说 活了,破货变好货,买卖人的功夫大半在嘴上。到了需要的时候,就更指着杨八那张好 嘴了。那次,李中堂来天津,地方的府县道台费尽心思,究竟拿嘛样的吃喝才能把中堂大 人哄得高兴?京城豪门,山珍海味不新鲜,新鲜的反倒是地方风味小吃,可天津卫的小 吃太粗太土:熬小鱼刺多,容易卡嗓子;炸麻花梆硬,弄不好硌牙。琢磨三天,难下决 断,幸亏知府大人原是地面上走街串巷的人物,嘛都吃过,便举荐出“杨家茶汤”;茶汤粘软香甜,好吃无险,众官员一齐称好,这便是杨八发迹的缘由了。这日下晌,李中堂听过本地小曲莲花落子,饶有兴味,满心欢喜,身爽腹空,要吃 点心。知府大人忙叫“杨七杨八”献上茶汤。今儿,两人自打到这世上来,头次里外全 新,青裤青褂,白巾白袜,一双手拿碱面洗得赛脱层皮那样干净。他俩双双将茶汤捧到 李中堂面前的桌上,然后一并退后五步,垂手而立,说是听候吩咐,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