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6页
第2页 / 共6页
第3页 / 共6页
第4页 / 共6页
第5页 / 共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5.3平行线的性质说课稿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七年级第五章平行线的性质的第一课时内容.下面,我从五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一、 教材分析教材地位和作用:本节课要研究的是平行线的性质及其应用,它是在学生学习平行线判定的基础上学习的,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及逻辑推理能力是一个渗透,是后续学习三角形、四边形的基础,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基础知识,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平行线的性质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也非常广泛,利用平行线的性质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很多实际问题.因此本课的内容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际应用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学重点:本节内容的重点是平行线的三条性质.学生通过动手画、量、剪、拼一系列的探究活动,来探索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形成的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平行线的三条性质.要突出这一重点,教师应积极引导,激励学生主动观察、勇于探索、敢于猜想、善于总结,应用验证的方法进行合情推理,对平行线的性质形成感性认识.根据性质1运用“、”的形式推导性质2、性质3,即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由合情推理上升到逻辑推理,从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认识平行线的三个性质.教学难点:本节内容的难点是平行线的三个性质及性质与判定的区别.要突破这一难点,在教学中我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正确应用平行线的性质.同时通过例题教学和习题训练让学生能正确区分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二、 教学目标分析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及本课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依据新课标,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平行线的性质,能知道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的区别,能初步利用平行线的性质进行有关计算.数学思考: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操作、交流、归纳、推理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概括和逻辑思维能力.解决问题:使学生体会观察、猜想、实验、归纳、验证的研究问题方法. 4.情感与态度: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操作、交流、归纳、推理等活动,感受数学活动充满了探索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乐于探究的热情.三、 教法与学法分析教法分析: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我选用启导探索法来开展教学.通过教师、学生共同活动,采取分工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让学生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这样教学既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又充分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教学理念.学法分析:俗话说:“受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使学生“学会”,关键是使学生“会学”,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教给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通过本节平行线性质的学习,让学生从中领悟到知识的形成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主动对图形进行观察、探索、想象、比较、综合、归纳,经过大脑加工、组合,转换为一种理性认识,得到所需的结论和方法.四、 教学过程分析整个新课讲授分为五个步骤来完成.一、情境引入已知公路c分别与两条互相平行的公路a、b相交.两辆汽车在公路a、b上同向行驶拐弯后上公路c又同向行驶,那么两辆汽车行驶路径所夹的角有什么数量关系?利用情景导入,引出新问题,为学生将新知识纳入自已的认知体系做好铺垫,这样设计,可以增强学生的直观效果,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让每个学生都进行积极的思维参与.二、探索新知:这一环节,探索平行线的性质,为本课的重点难点所在.我通过设计六个问题,采用多媒体演示,揭示知识的形成过程,以此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具体过程如下:问题1:如图,直线ab,直线c与a、b相交,图中1与2之间有什么关系?你有什么猜想?这时教师让学生画出图形,后放开让学生观察、讨论,启发学生用量角器量角的大小;或剪一组同位角中的一个,把它贴到另一个上面,观察两个角是否重合;并鼓励学生尽可能多的利用其它方法进行探索.学生亲手操作寻求数学结论,有利于引起学生兴趣,同时也让学生体验数学活动充满探索性,体验解决问题的多样性.问题2:如图,直线ab,直线c与a、b相交,图中其它同位角之间有什么关系?由一组同位角的关系来探究其它同位角之间的关系,符合由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问题3:在上图中再任意画一条直线d 与a、b相交,选择一对同位角比较它们的数量关系,你的猜想还成立吗?由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让学生亲手操作验证猜想,并把各自的猜想在小组间进行交流,引导学生归纳出平行线性质1.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观察分析、合理猜想、合作交流,解决以上三个问题,体验并感悟平行线的性质1,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 问题4:如图,如果a/b,c与a、b相交,那么2与3,2与4在数量上有什么关系?并说出理由.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探讨推导过程,并推荐一人在班上交流,评出叙述最好的两名同学板书说理过程,教师给予评析,引导学生进行初步的逻辑推理.问题5:根据以上结论,你能说出平行线还有什么性质吗?引导学生类比性质1,归纳出平行线的性质2、性质3.问题6:你能动手验证一下平行线的性质2与性质3吗?学生独立思考,动手操作验证平行线的性质2与性质3,让学生经历验证的过程.可以加深学生对平行线性质的理解与感受.由平行线的性质1探究平行线的性质2与性质3,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由“说点儿理”过渡到说理,体现说理推理,是观察、实验、探究得出结论的自然延续.三、尝试应用这个环节是巩固新知,我设计了两个问题:问题1:如图是一块梯形铁片的残余部分,量得A=1000,B=1500 ,梯形另外两个角分别是多少度?ABDC此题要求学生会用平行线的性质计算出所求的度数.通过此题练习可巩固新知,培养学生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问题2:如图,已知DE/BC,ADC=540,BFE=1260.(1)、图中还有等于540的角吗?(2)、EF与AB有怎样的位置关系? 问题2是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的综合应用,设计问题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区分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并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四、课堂小结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问题“这节课我学到了什么?我有什么收获?”归纳出本节课的知识要点,培养学生归纳总结及表达能力.并进一步养成归纳、反思的良好学习习惯.五、布置作业作业根据学生的层次,采用分层完成.A层同学:完成第25页练习,第1、2题B层同学:完成第25页练习,第3、4题C层同学:一道探索题:如图,已知直线ab,cd,1115,猜想2与3,3与4之间的数量关系,并求2、3、4的度数,验证你的猜想.分层布置作业,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发展空间.五、 教学评价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把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与人交流的合作性等多样评价目标的积极评价,对表现突出的学生予以表扬,对表现不明显的学生予以鼓励,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个性化的、自由的最大限度的发展.游郢中名胜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应用钟祥市第二中学曾丽华一、 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经历图形坐标变化的探索过程,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数形结合意识.通过实例让学生体会直角坐标的思想,并能利用其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二、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让学生发现用坐标确定位置的必要性.结合生活实例和经历,师生互动探索,从而体现和运用直角坐标思想,通过动手画图,观察发现坐标变化,借助于直角坐标系来理解这些规律,发展学生的数形结合意识.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观察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通过用坐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通过对家乡人文景观、自然景观的介绍,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四、 活动过程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多媒体演示郢中各个旅游景点的人文景观,详细介绍了郢中是楚文化的早期发祥地,是楚辞文学家宋玉、艺术家莫愁女、明嘉靖皇帝的故乡,是高雅名曲“阳春白雪”的诞生地,随着镜头的切换,学生在欣赏这些景观的同时,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图中出现了郢中的哪些名胜?它们分别位于郢中的什么地方?课件演示在郢中的地图上明显陵、莫愁湖、兴王宫、兰台书院、文峰塔、元佑宫这些景点的详细位置.活动一:讨论.用什么方法表示各景点的位置?郢中丰富的文化遗产和美丽的自然景观吸引了许多国内外的游客,我们如何向游客详细介绍这些景点的地理位置呢?从数学角度就是如何用数据描述景点位置呢?学生分组讨论,全班交流,老师引导,最后确定用平面直角坐标系来表示.解决问题.如何确定景点的坐标.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如何建立坐标系,并合作完成在景点平面图上建立直角坐标系,确定各点的坐标.交流与展示.各小组推荐一名学生展示并讲解所建立的坐标系及各景点的坐标.让学生自己归纳由于平面直角坐标系建立的位置不同,各个景点的坐标也不同.回顾与反思.现在有一名外国游客站在元佑宫的门前,他想游其它景点,你能详细介绍其它景点的地理位置吗?让学生讨论得出,从元佑宫到其它旅游景点的路径.活动二:让学生自行选定他们自己熟悉的环境中(如学校或生活的小区)有代表性的建筑,绘制出相关的平面分布图,用直角坐标系表示出这些建筑的地理位置.学生思考、讨论,绘制平面图,并演示.归纳总结,知识回顾.本节活动课主要学习了根据具体条件建立坐标系,利用坐标来表示一些地点的确切位置.通过游郢中名胜的活动,体现用数学的思想.设计思想:课程改革的目的之一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加强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究性.本课涉及的实际问题,丰富多彩的问题情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快乐更容易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在本课中,引导学生领略郢中的文化遗产,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同时,对旅游景点的地理位置的探究,使学生在现实,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中经历多角度认识问题,多策略思考问题,尝试解释答案的合理性的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3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