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5页
第2页 / 共5页
第3页 / 共5页
第4页 / 共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肠痈诊疗方案徐闻县中医院肠痈,病名。痈疽之发肠部者。出素问厥论。肠痈可包括今之急慢性阑尾炎、阑尾周围脓肿等。是外科急腹症常见的一种疾病。本病的发生是与阑尾解剖特点、阑尾腔梗阻和细菌感染有关。临床以右下腹固定压痛,肌紧张,反跳痛为特征。一 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本病多由进食厚味、恣食生冷和暴饮暴食等因,以致脾胃受损,胃肠传化功能不利,气机壅塞而成;或因饱食后急暴奔走,或跌仆损伤,导致肠腑血络损伤,瘀血凝滞,肠腑化热,瘀热互结,导致血败肉腐而成痈脓。 外科正宗卷三:“肠痈者,皆湿热瘀血流于小肠而成也。由来有三:男子暴急奔走,以致肠胃传送不能舒利,败血浊气壅遏而成者一也;妇人产后,体虚多卧,未经起坐,又或坐草(胎产)艰难,用力太过,育后失逐败瘀,以致败血停积肠胃,结滞而成者二也;饥饱劳伤,担负重物,致伤肠胃,又或醉饱房劳,过伤精力,或生冷并进,气血凝滞而成者三也。”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第7版外科学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1).转移性右下腹痛初起上腹或脐周痛,数小时后疼痛转移并局限于右下腹。70-80%的病人具有典型的转移性腹痛的特点。 (2).胃肠道症状恶心、呕吐,有的病人伴腹泻、里急后重、腹胀等。 (3).全身症状乏力、发热(达38度左右)、心率增快。发生门静脉炎时可出现寒战、高热、和黄疸。 (4).腹膜刺激征腹痛转移至右下腹部后,右下腹有局限性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右下腹压痛是急性阑尾炎最常见的重要体征,压痛点多在麦氏点(右髂前上棘与脐连线的中外1/3交点)。右下腹包块,提示阑尾脓肿形成。 (5).病理体征结肠充气试验阳性、腰大肌试验阳性、闭孔内肌试验阳性、直肠指检示子宫直肠凹或膀胱直肠凹有触痛。 (6).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尿检查一般正常,尿中少量红细胞提示阑尾与输尿管或膀胱靠近。 (7). B超、CT影象学检查可以发现肿大的阑尾或脓肿。(二)证候诊断 气血淤滞证 证候:转移性右下腹痛,呈持续性、进行性加剧,右下腹局限性压痛或拒按;伴恶心纳差,可有轻度发热;苔白腻,脉弦滑或弦紧。 湿热蕴结证 证候:腹痛剧烈,右下腹压痛,反跳痛明显,肌紧张明显,但局限于右下腹,无扩散趋势。若湿重于热则微热,口渴不欲饮,大便溏而不爽,小便黄,舌质淡红,苔黄腻,脉弦滑;若热重于湿则发热明显,腹部剧痛,拒按明显,口干欲饮,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热毒壅盛证 证候:腹痛剧烈,全腹压痛、反跳痛,腹皮挛急;高热不退或恶寒发热,时时汗出,烦渴,恶心呕吐,腹胀,便秘或似痢不爽;舌红绛而干,苔黄厚干燥或黄糙,脉洪数或细数。 二 中医治疗方案(一)中药汤剂治疗:1. 气血瘀滞证治法:行气祛瘀,清热解毒。方药:大黄牡丹汤大黄15g 桃仁15g 芒硝10 g冬瓜仁15 g红藤30g 丹参20g陈皮15g 枳实15g 丹皮15 g甘草5g 。2. 湿热蕴结证 治法:通腑泄热,利湿解毒。 方药:大柴胡汤。柴胡25g,白芍25g,黄芩15g,枳壳15g,木香25g,元胡15g,大黄40g,金钱草50g。3.热毒壅盛证治法:通腑排脓,养阴清热。方药:阑尾清解汤。大黄5g,芒硝 10g,丹皮15g,桃仁20,冬瓜子15g,川芎5g,当归10g,皂角刺10g,,生黄芪20,,穿山甲5g。(二)特色中药外敷治疗 无论脓已成或未成,均可用肠痈外敷散,用水或蜂蜜调成糊状,外敷右下腹。肠痈外敷散组成:大黄、黄柏、姜黄、白芷各2500克,南星、陈皮、苍术、厚朴、甘草各1000克,天花粉5000克,共研细末。用法:日一次外敷于右下腹阑尾区。 (三)特色中医针灸治疗 肠痈患者多见腹胀,腑气不通,大便难解,可选用针灸治疗,促进胃肠功能恢复。针法取足三里、合谷、阑尾穴、内关等,每日1-2次,每次20-30分钟,电针可提高疗效。灸法取足三里、气海、关元等,每次20-30分钟。三 中医治疗效果评估 (一)评价标准1.痊愈:腹胀腹痛消失,进食无特殊不适。2.显效:腹胀腹痛消失,食欲欠佳或腹胀腹痛明显缓解,进食无特殊不适。3.有效:腹胀腹痛减轻,食欲改善。4.无效:腹胀腹痛无明显减轻,食欲无明显改善。(二)评价方法肠痈主要以转移性右下腹痛为主,右下腹麦氏点压痛及反跳痛,部分病人伴有恶心、呕吐、腹泻、里急后重、腹胀、乏力、发热等症。临床疗效的评价方法主要以腹痛的程度、麦氏点压痛及反跳痛的程度为主要依据,食欲及腹胀程度为次要依据。相关的实验室检查和辅助检查作为参考。四 中医治疗难点(一)中医治疗难点:我科收治的肠痈患者病情多样,轻重不一,常合并有其它器官或系统疾病,部分病人证型相差明显。及少数腹腔炎症重,脓液多的患者术后3月至1年内出现肠粘连症状。(二)应对措施:加强中药辩证施治,提高中医辨证准确率。术中预防应用防粘连液。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