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9页
第2页 / 共9页
第3页 / 共9页
第4页 / 共9页
第5页 / 共9页
第6页 / 共9页
第7页 / 共9页
第8页 / 共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世界现代史重点知识归纳 (适用于名词解释、问答题等) 印巴分治 印巴分治是指于1947年8月14日和1947年8月15日发生在印度次大陆的历史事件,从大英帝国统治下的英属印度诞生二个新生国家巴基斯坦自治领(后来的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印度联邦(后来的印度共和国)。分治条款既没涉及孟加拉国的独立问题,也没有谈及英属印度管理下的锡兰和缅甸分治问题。缅甸于1948年1月4日独立,锡兰于1948年2月4日独立;孟加拉国随1971年的孟加拉国独立战争之后自巴基斯坦独立。尼泊尔、不丹曾为英国的殖民地,但一直不属于英属印度,不受分治相关条约影响。南非种族隔离法南非的种族隔离为1948年至1991年间在南非共和国实行的一种种族隔离制度。这个制度对人种进行分隔,然后依照法律上的分类,各族群在地理上强制的被分离,特别是占多数的黑人,依法成为某些家园的市民。(南非的“黑人家园计划“)这些家园在名义上是自主国家但运作比较类似美国印第安保留区和加拿大原住民保留区。事实上,多数的南非黑人从未居住过这些家园。 具体实践上,这个制度防止了非白人族群(即使是居住在南非白人区)得到投票权或影响力,将他们的权益限制在遥远可能从未访问过的家园。教育、医疗和其它公共服务有时被声称是隔离但平等,但事实上非白人族群可得到的只是非常次等的公共服务。 公平施政 1949年1月5,杜鲁门在提交国会年度咨文中,正式提出“公平施政”的政策纲领。主要举措:(1)扩大社会保险范围,提高最低工资限额;(2)提倡国民健康保险;(3)否决“1947年的劳资关系法”;(4)建造廉价公共住宅;(5)继续维持农产品的价格支持计划;(6)要求制定保障民权的立法;(7)扩大联邦政府对教育的援助;(8)保护和开发自然资源。 总体而言,第二阶段的“公平施政”成就不大。所取得的成就主要限于:建造廉价住房,清理贫民窟;确立最低工资标准;扩大社会保险。很多目标未能实现,例如:制订民权保障立法,建立公平就业委员会,废除“1947年的劳资关系法”,实行国民健康保险,征收更高的公司税,制定新的反托拉斯法,支持农业和教育等,均遭到失败。 伟大社会 1964年5月22日,约翰逊在密歇根大学演讲说,他要使美国步入“一个伟大的社会”,这就是他对内政策的标志。肯尼迪死后,他利用他在国会的威望使肯尼迪遗留下来的大部分立法提案得以通过,其中减税计划得到了大公司和高收入者支持。当年大选中为总统。 1965年,他开始把以“向贫困开战”为主要内容的“伟大计划”付诸实践。在教育方面,通过了中小学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向贫困大学生贷款和奖学金制度。在医疗方面,通过了医疗照顾法,为符合条件的人群提供医疗保险和医疗补助。在保障人权方面,通过了三个民权法案,禁止对黑人选举歧视、住房歧视以及其他不公正待遇。除此之外,还通过了发展城市、保护环境的法律。(“伟大社会”是美国统治阶级自罗斯福“新政”以来最全面的社会改革计划,在立法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减税计划,扩大了公司私人的收入,刺激了投资,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福利计划使贫困人口从1964年3610万人减少到2410万人,降低了占美国全部人口比例的7个百分点。职业培训计划也使很大一部分人从食税者变成纳税者,增加了他们的收入,提高了人民生活。民权法的通过标志着黑人的权力运动道路上前进了一步。这些措施缓和了阶级矛盾,转移了以民权运动为主的群众斗争方向,稳定了社会秩序,同时,经济也得以大幅度的增长。但是,“伟大社会”首先是在保障资产阶级上层以及企业利益为前提的,社会底层的贫困现象仍广泛存在。70年代,美国陷入越战泥潭,“伟大机会”也成为一句空话。)戴维营会谈 1959 年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与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赫鲁晓夫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总统别墅戴维营举行的会谈。50 年代中期,东西方的10 年冷战开始出现缓和。1959 年9 月,赫鲁晓夫应艾森豪威尔邀请访问美国。2527 日在戴维营举行会谈,就德国的统一、柏林的地位、裁减军备、美苏关系等问题进行谈判。会谈中,赫鲁晓夫作出让步,取消1958年提出的关于在一定期限内解决柏林问题并与民主德国签订和约的最后通牒;美国同意召开四大国会议,讨论德国与柏林问题;艾森豪威尔接受邀请,定于1960 年春访苏(后因美国U2 飞机入侵苏联事件被取消)。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首脑的第一次会谈,没有取得实质性成果,但使紧张的柏林局势得以缓和,美、苏关系有所改善。会后,赫鲁晓夫宣扬美、苏合作主宰世界的“戴维营精神”。新左派运动 新左派是20世纪60年代前后,首先出现在美国的政治、经济、历史等人文学研究领域的一种理论流派和思潮。20世纪60年代末,在全世界兴起了一场以学生和知识分子为主力的“新左派”运动。新左派一词最初是1960年美国社会学家米尔斯在一封题为给新左派的一封信的公开信中首先提出的。米尔斯认为,新左派意识形态,有别于传统的集中于劳工问题的旧左派,而趋向于更加私人化的问题,如社会反常状态、独裁主义或其他现代富裕社会的疾病(根据运动内容区别的)等。新左派运动包括女权主义运动、绿党运动、同性恋者权利激进主义分子运动和民权运动等。但是不同国家的新左派运动有不同的特征,如英国新左派的学生们为了和平、裁军和全球公正或其他重要问题,发动了裁减核武器运动;美国的新左派与美国20世纪60年代期间的激进政治运动,主要是大学生的激进运动有关。美国新左派运动主要是反对越南战争的运动,争取妇女权利的运动和民权运动等。而拉美的新左派运动在某种程度上又区别于美国和西欧的新左派运动。英国病 所谓的“英国病”,是指在二战结束后,英国经济出现的滞涨状态,而且这种状态持续了近三十年,被一些经济学家戏称为“英国病”。( 本世纪以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经济发展相对缓慢,英国在世界列强中的实力地位下降,人们通常称它作“英国病”或英国的衰退。)第二次柏林危机 第二次柏林危机是围绕西柏林地位问题苏美之间发生的第二次冲突事件。 1949 年 9-10 月,东西德分别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与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西方国家利用西柏林特殊的地理位置,不断地对民主德国和东欧国家进行渗透。西柏林成为东西冷战的 “ 前哨城 ” 。联邦德国想用原子武器武装军队,民主德国宣称要统一柏林,苏美双方态度强硬。1958 年末,赫鲁晓夫提出要把西柏林变成非军事化的 “ 自由城市 ” ,限定西方三国在 6 个月内撤军。艾森豪威尔毫不退让,形势一度紧张,出现新的 “ 柏林危机 ” 。1959 年 3 月,赫鲁晓夫决定收回 6 个月内解决西柏林问题的期限,美国则倡导召开新的四国会议,讨论柏林问题,危机暂告平息。第三次柏林危机1961年6月3日及4日,美国总统肯尼迪与苏共领导赫鲁晓夫于维也纳举行两天会谈,讨论焦点集中于柏林问题,赫鲁晓夫旧事重提,要求英美法撤出西柏林,否则西方国家进入西柏林都需先得东德同意,肯尼迪断然拒绝。 1961年7月初,苏联宣布暂停复员,并将军费增加三分之一,肯尼迪作出强硬反应,因他认为西柏林是抗苏焦点,绝不容重演绥靖政策,肯尼迪要求国会增加32.5亿美元的国防预算,征召部份后备役人员及国民警卫队入伍,扩大民防及修筑防空措施,顿时美苏关系再次紧张,史称第三次柏林危机。1961年8月13日,苏联及东德封锁东西柏林之间的边界,从15日起沿东西柏林分解线在东柏林境内筑起柏林墙,西柏林人进入东柏林都需经过边境站的检查,还需办理入境手续这一举动令西方国家措手不及。古巴导弹危机 又称加勒比海导弹危机,是1962年冷战时期在美国、苏联与古巴之间爆发的一场极其严重的政治、军事危机。事件爆发的直接原因是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这个事件被看作是冷战的顶峰和转折点。在世界史中人类从未如此近地站在一场核战争的边缘。 不结盟运动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些民族独立国家为摆脱大国控制,避免卷入大国争斗,维护国家主权和独立,发展民族经济,采取了和平、中立和不结盟的对外政策。1955年的万隆会议本着求同存异原则,通过了团结反帝的纲领,显示了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巨大力量,给不结盟运动以思想启示和政治推动。1956年南斯拉夫总统J.B.铁托、印度总理J.尼赫鲁、埃及总统纳赛尔在南斯拉夫布里俄尼岛会晤,正式提出了不结盟的主张。随后,印尼总统苏加诺、柬埔寨国家元首诺罗敦西哈努克、加纳总统K.恩克鲁玛等政治活动家也积极倡导不结盟运动。1961年6月由埃及、南斯拉夫、印度、印度尼西亚、阿富汗5国发起,在开罗举行了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的筹备会议,有20个国家参加。会议明确规定了参加不结盟国家会议的5个条件: 奉行以和平共处和不结盟为基础的独立的外交政策;支持民族独立运动;不参加大国军事同盟;不与大国缔结双边军事协定;不向外国提供军事基地。1961年9月16日,25 个国家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举行了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正式宣告了不结盟运动的诞生。不结盟运动现有个成员国、个观察员国,都为发展中国家。中国一贯重视与不结盟运动的关系,在国际事务中与不结盟运动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并于年月正式成为不结盟运动的观察员国。耶路撒冷问题 耶路撒冷市位于巴勒斯坦中部,由东部旧城和西部新城组成,它是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的三教圣地。19世纪初,犹太复国主义兴起,寄居世界各地的犹太人纷纷涌向巴勒斯坦。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巴勒斯坦成为英国的托管地,耶路撒冷是巴勒斯坦托管地的首府。由于英军无法控制巴勒斯坦局势,宣布从巴勒斯坦撤走,并将这一问题提交联合国。1949年11月29日,第二届联大通过了有关巴勒斯坦分治的第181号决议,规定耶路撒冷市为国际城市,由联合国管辖,归属待定。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国建立,从此中东战乱频繁。以色列先后与巴勒斯坦人民和阿拉伯国家发生过次大规模的战争。1948年5月15日爆发的阿以战争中,以色列吞并了约旦河西岸和西耶路撒冷(即新城),东耶路撒冷(旧城)则由约旦占领。1967年6月5日,以色列对埃及、叙利亚、约旦进行闪电式袭击,占领了西奈半岛、加沙地带和戈兰高地,并从约旦手中夺走东耶路撒冷。1967年和1973年联合国安理会分别通过的242号和338号决议,要求以色列撤出包括耶路撒冷在内的所占领土,但以色列置若罔闻。1980年,以色列议会通过法案,宣布整个耶路撒冷为其首都,企图单方面改变耶路撒冷的地位,遭到阿拉伯国家的谴责。联合国多次通过决议宣布以色列兼并耶路撒冷及宣布其为首都无效,要求以色列从所占领土包括耶路撒冷撤走。1984年,伊斯兰会议耶路撒冷委员会特别会议决定5月18日为耶路撒冷日,以抗议以色列的占领。1988年11月,在阿尔及尔举行的巴勒斯坦全国委员会第19次特别会议宣布成立巴勒斯坦国,定都耶路撒冷,并得到世界上多数国家的承认。耶路撒冷的最终地位问题一直是影响阿以和平进程能否继续向前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它的最终解决还需要经历一个艰难的过程。法塔赫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所属的武装组织。巴勒斯坦民族解放阵线的简称。阿拉伯文法、塔、赫分别是巴勒斯坦、解放 、运动三个词的字首字母。成立于1959年,是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中实力最强、影响最大的组织,也是主流代表。主要领导亚西尔阿拉法特,现任领导为阿巴斯。口号是“革命,直到胜利”。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运动,简称“法塔赫” ,是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巴解组织)个成员中实力最强、影响最大、人数最多的主流派别,掌控着巴解组织的军、政、财务与外交大权,得到阿拉伯国家的广泛承认与支持。阿拉法特 阿拉法特是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运动领袖,亲身经历过四次中东战争的洗礼,毕生致力于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