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5页
第2页 / 共25页
第3页 / 共25页
第4页 / 共25页
第5页 / 共25页
第6页 / 共25页
第7页 / 共25页
第8页 / 共25页
第9页 / 共25页
第1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哈姆雷特沪教版高三下册语文教案设计哈姆莱特教案教学目的1、理解莎士比亚及其作品;理解本剧的主题。2、理解哈姆莱特的矛盾性格。3、理解本剧充溢的人文理想及强烈的反封建意义。教学重点、难点把握哈姆莱特复杂的人物性格;品味诗一般优美的语言。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作者简介: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1564年生于英国斯特拉福镇的一个商人家庭。他从小就对戏剧产生了强烈的爱好。20岁后他来到伦敦,先在剧院当勤杂工、马夫,后在剧团做演员、导演、编剧,晚年回到故土,16_年_。莎士比亚勤奋好学,他接触了古代文化和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艺术,并承受了人文(【释义】: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社会思潮。资产阶级人道的最初形式。它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要求享受人世的欢乐,要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推崇人的感性经历和理性思维。)思想,这些都为他的戏剧创作打下了深沉的根底。他一生共写了37个剧本,两_诗和154首十四行诗。他的主要成就是戏剧创作,代表作有历史剧亨利四世、理查三世等,喜剧有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等,悲剧有“四大悲剧”: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佩斯(也译为麦克白),罗密欧与朱丽叶等。莎士比亚生活在欧洲历史上封建制度日趋衰败、资本兴起的交替时代。为了资本的开展,在思想领域新兴的资产阶级文艺对封建文化展开了剧烈的斗争,这就是欧洲历史上著名的“文艺复兴”时期,莎士比亚就是这一时代最出色的戏剧家和诗人。二、莎士比亚创作哈姆莱特的社会背景是什么?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他生活在欧洲历史上封建制度日趋衰败、资本兴起的交替时代。哈姆莱特是丹麦古代的王子。莎士比亚成心以超越时代的误差将哈姆莱特搬到伊丽莎白统治未年的英国现实中来。此时的英国,社会矛盾激化,宫廷生活挥霍浪费,社会动乱不堪,王室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越来越锋利。莎士比亚借哈姆莱特之口,无情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不平,充分表现了他的人文思想。三、悲剧的情节:哈姆莱特也译作王子复仇记,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写的是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为父报仇的故事。这出悲剧的情节是这样的:丹麦王子哈姆莱特在威登堡大学读书期间突然遭遇了一系列不幸和家庭变故:父亲暴亡,叔叔克劳狄斯篡位,母亲改嫁给了叔叔。这一切使他陷入了宏大的痛苦之中。后来父亲的鬼魂告诉他自己是被他的叔父毒死的。哈姆莱特认为他如今的为父复仇不只是为了他自己,而是整个社会、国家的问题。他自己要肩负起这个重整乾坤的重任。他考虑问题的各个方面,又怕泄露心事,又怕鬼魂是假的,怕落入坏人的圈套,他心烦意乱,忧郁寡欢,只好装疯卖傻以迷惑仇敌,等待时机复仇。克劳狄斯觉察到了危险,想方设法除掉他。而哈姆莱特为了进一步证实事实真相,也授意戏班进宫演了一出恶人杀兄、篡位、娶嫂的戏剧。克劳狄斯果然惊慌万分,仓皇退席。哈姆莱特的母亲企图劝说他忍让,却受到了他的指责,激愤中哈姆莱特误杀了情人奥菲利娅的父亲。狡猾的克劳狄斯这时派哈姆莱特出使英国,并用借刀杀人法,让监视他去的两个密使带去一封信。要英王在王子上岸时就杀掉他,但被哈姆莱特觉察,半路上调换了密信,反而叫英王杀掉了两个密使,他自己却跳上海盗船,脱险回来。哈姆莱特回来后知道情人奥菲利亚因父死、爱人远离而发疯落水溺死。奸王利用波洛涅斯的儿子雷欧提斯为父报仇的时机,密谋在比剑中用毒剑、毒酒来置哈姆雷特于死地。结果,哈、雷二人都中了毒剑,王后饮了毒酒,奸王也被刺死。王子临死遗嘱好友霍拉旭传播他的心愿。四、听录音或分角色朗读课文,掌握字词根底,整体感知。1、注音积累:吮舐(shnsh) 砧(zhn)石 傀儡(kuli)同衾(qn) 觊觎(jy) 蜥蜴(xy)2、词语积累:身无长物:没有多余的东西,形容穷困或简朴。受之泰然:心安理得地承受。伶人:旧时指戏曲演员。傀儡:比喻受人操纵的人觊觎:希望得到不应得到的东西。3、理构造。(一)戏前安排。由开始至“开始词”之前(二)这是写哈姆莱特精心设计“戏中戏”的准备工作。(三)戏中。由“开始词”至“伶后 上天保佑我俩永无灾悔!”这是“戏中戏”的上演。(四)戏后。由“哈姆莱特 母亲,您觉得这出戏怎样”至文末。这是看戏后各方面的心理反响与心理冲突。五、作业。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细读课文,说说你心目中的哈姆莱特。第二课时一、哈姆莱特的形象、性格。检查上节作业,学生只就课文而言可能只谈到哈姆莱特只是一个复仇者。假设结合故事的背景可能谈到哈姆莱特的复仇也是一种责任,他不能允许现实中的这么多丑恶的东西存在,他有自己的人文的理想,可这些理想和现实产生了剧烈的冲突,所以“生存还是消灭”成了哈姆莱特的名言。假设能结合全剧就能谈得更全面深化一点。教师归纳总结:悲剧主人公哈姆莱特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者的典型形象。作品通过他与以克劳狄斯为代表的封建恶权利的斗争,全面地展示了人文的先进性、战斗性及局限性。哈姆莱特是一个个性鲜明、内涵丰富的艺术典型。就出身讲,哈姆莱特是丹麦王子,属于封建统治阶级。但是他分开朝廷,在号称新思潮堡垒的德国威登堡大学读书,并在那里全面承受了人文的思想,形成了一整套对待人类、人生、爱情、友谊等的人文观点。他天资聪颖,为人正直,英俊安康,多才多艺,对世间一切都抱乐观态度,是一个“快乐的王子”。在情人奥菲利娅的眼里,他是“朝臣的眼睛、学者的辩舌、军人的利剑、国家所瞩望的一朵娇花;时流的明镜、人伦的雅范、举世注目的中心”。实际上,他是一个理想的人文者。回到丹麦以后,一系列意外事故接踵而来:父王的暴死,母后的匆忙改嫁,叔父的篡位娶母。这使他感到悲哀、耻辱、气愤。父王鬼魂对叔父阴谋诡计的揭露,又给他以沉重的打击。他越接触现实,就越感受到整个丹麦充满了罪恶:宫廷里小人失势;他的好友摇身一变成了新王的帮凶;而恋人又做了敌人的工具。这一切使他的人文理想化为泡影,产生了精神危机,变成了一个“忧郁的王子”。但是,他内心没有消沉,没有绝望,而是面对现实,深化考虑,探究答案,寻找出路。宫廷内外的乌烟瘴气和全国的混乱场面,使哈姆莱特意识到,自己的责任不仅仅是报杀父之仇,而且要重整乾坤。他变得更加清醒,更加深沉了。为此,他曾以装疯来试探敌人,以“戏中戏”来揭露敌人,证实了叔叔克劳狄斯杀父娶母、篡权夺位的罪行。但是他未能采取果断行动处决敌人,甚至放过了最为有利的时机。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不知道如何去实现重整乾坤这一伟大目的,一直处于决心行动百又不知如何行动的矛盾之中,于是哈姆莱特成了一个“延宕的王子”。一直到敌人采取新的阴谋步步紧逼的时候,他才断然还击。他首先处理了送他去英国的两个帮凶,又果敢地迎接决斗的挑战,最后与敌人同归于尽,报了杀父之仇,而重整乾坤的任务却没有完成。造成这个悲剧的原因,从客观上讲,首先是反动权利过于强大。其次,是哈姆莱特性格中的矛盾。哈姆莱特有美妙 的理想但却不实在际;他受人民爱戴却又不相信群众,而是孤军奋战;他英勇地担负起改变乾坤的重任,却只相信自上而下的改良,而反对人民的_,摆脱不了论的束缚。这暴露了人文者的局限性。哈姆莱特的形象明显带有个人的、时代的色彩。18世纪评论家眼中的哈姆莱特是一个明智、富有理性的人,而19世纪那么又成了一个忧郁的、梦幻的、冥想的、缺少行动的青年,是一个感伤者。到了20世纪,他又成为现代派的悲观绝望的虚无者,或者成为富有斗争的_者。二、鉴赏课文要点。(一)戏前。演戏前哈姆莱特的语言,特别是答复国王“你过得好吗,哈姆莱特贤侄?”的话以及对奥菲利娅的话有何特点?多是疯话,这是哈姆莱特成心装出一副因痴情而精神失常的样子,胡言乱语。目的是让人们尤其是国王认识到哈姆莱特是因恋爱失意而疯了,从而放松对王子复仇的警觉。(二)戏中。上演“戏中戏”的目的是什么?目的是试探叔父克劳狄斯杀父娶母、篡权夺位之罪行。(三)戏后。1、国王看戏时有何表现?说明了什么?国王先问“情节”:有没有要不得的地方?因为他担忧杀人阴谋被人揭穿。2、国王看戏后有何表现?说明了什么?国王脸色阴沉、坐立不安,不等戏演完就站起来,并大声吩咐人点起火把来。回去以后“非常不舒适”“发脾气”。这一切反常的表现都说明了罪恶被人揭穿时烦躁、害躁的复杂的心理状态。总之,课文节选部分的戏剧情节是丰富的。这场戏包含着几组矛盾线索。在哈姆莱特为父复仇的情节主线外,还写了他与奥菲利娅间的不幸爱情,他和霍拉旭间的真诚友谊,罗森格兰兹、吉尔登斯吞对哈姆莱特的友谊的背叛。提醒了社会矛盾的纷繁复杂,也增强了剧作的可读性。三、大量运用比喻修辞格,使剧本具有了像诗一样的语言。明喻如“我的梦想也就像铁匠的钻石那样黑漆一团了”(残酷的现实使哈姆莱特的理想变得黯然失色暗喻如“我过的是变色蜥蜴的生活”(应付以国王为代表的人所过的装疯生活借喻如“一响空枪”(一场假戏)。课文中类似的比喻句还有:明喻如“(开始词很短)正像女人的爱情一样”;挖苦情人奥菲利娅对哈姆莱特感情的背叛。借喻如“让那有缺点的马儿去惊跳退缩吧,我们的肩背者是好好的”,借“有缺点的马儿”喻“国王”。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表达了哈姆莱特的机智、幽默,这种语言风格与哈姆莱特装疯时的精神状态相一致。哈姆莱特课堂实录师: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从1877年开始到如今,平均每12天就有一篇或一部研究哈姆莱特的论文或专著问世,真是说不尽的莎士比亚、说不尽的啥姆莱特。课本中的哈姆莱特是全剧第五幕第二场,是结尾部分。我们已经布置了预习题目,请各小组围绕哈姆莱特的主要情节、比武时人物的心理、哈姆莱特和奥斯里克对话的语言特色以及哈姆莱特形象等四个话题查找资料,如今我们共享学习成果。师:下面请第一组同学来谈。生1:哈姆莱特的主要情节,一句话,写的是丹麦王子哈姆莱特复仇的故事。师:仇人是谁,为什么复仇?生1:仇人是他的叔父,克劳狄斯。因为他杀了自己的哥哥也就是哈姆莱特的父王,娶了自己的嫂子也就是王后,篡夺了本应是哈姆莱特的王位。师:表达很准确。这个复仇的故事写得很饱满,情节饱满、人物饱满,阅读时感觉到了吗?生2:首先是人物关系错综复杂。王子的仇人在血缘关系上是父亲的弟弟,也就是他的亲叔叔;在感情上,仇人又是最热爱的母亲的现任丈夫。这种复杂的关系使得简单的爱、恨不再简单,使单纯的复仇变得有几分投鼠忌器,欲罢不能了。生3:我们知道许多复仇故事,像干将莫邪赵氏孤儿基度山恩仇记吼叫山庄,而在心灵的震撼上,这些和莎翁的哈姆莱特相比都显得很逊色。生4:哈姆莱特的故事情节是复线构造,哈姆莱特和奥菲莉娅的爱情故事是这部戏剧最美丽、最纯粹、最忧伤、最温顺的部分。师:同学们谈到这部戏剧错综交织的“爱”与“恨”,谈到哈姆莱特复杂的内心世界,非常好。戏剧的情节,是由戏剧冲突推动的,而戏剧中突更多的来于人物的内心世界,下面我们继续讨论哈姆莱特的情节。谁还有补充?生5:不仅哈姆莱特的内心充满了爱与恨的纠缠,奥菲莉娅也被爱与恨缠绕得痛不欲生。她深爱着哈姆莱特,而哈姆莱特却是她的杀父仇人,她只有疯狂,只有死去。生6:我补充一下,象征奥菲莉娅的花环、歌声、流水、死亡都太美了,这个纯情少女的死亡象征了美的消灭,令人心痛。生5:我觉得哈姆莱特复仇的故事,因为有了奥菲莉娅,因为这份爱与伤,显得更加饱满,更丰富,更立体,更令人低回不已。师:同学们谈得很好,经典永远是直指心灵的。中国古典文学很注重表层构造,以情节的跌宕取胜而莎士比亚的戏剧更长于表现人物内心的挣扎和痛苦,使灵魂显现更多层面的变化。同学们可以继续围绕戏剧情节的复线以及人物复杂的“爱”与“恨”来考虑。生5:我认为哈姆莱特的几个主要人物都备受“爱”与“恨”的煎熬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