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2页
第2页 / 共12页
第3页 / 共12页
第4页 / 共12页
第5页 / 共12页
第6页 / 共12页
第7页 / 共12页
第8页 / 共12页
第9页 / 共12页
第10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形势与政策-大学生就业指导第一讲:就业形势第二讲:就业材料准备第三讲:求职面试技术第四讲:就业礼仪与安全第一讲:就业形势一、我国就业总体形势关于我国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的就业形势,中央的判断是: 1我国是人口大国,劳动者充分就业需求与劳动力总量过大、素质不相适应之间的矛盾是长期的当前乃至整个“十二五”时期,在就业总量压力持续加大的同时,就业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就业形势依然严峻。据测算,我国20-59岁就业年龄组人口将在2020年达到8.31亿峰值。未来一个时期,我国仍将面对巨大的就业增长压力。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2013年增加到699万。未来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规模保持在年均700万左右,约占每年新进人力资源市场劳动力的一半,且这一比例将进一步提高;再加上中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城镇未能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和退役士兵,总量近1600万,我国青年就业压力巨大。2当前就业压力主要集中在高校毕业生、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困难人员这三大群体上 我国人口超过13亿,是世界上人口和劳动力最多的国家,我国就业所面临的转轨就业、青年就业和农村转移就业同时出现、相互交织的“三碰头”局面,决定了就业问题之复杂,就业工作任务之艰巨,是世界上任何国家都未曾有过的。二、就业难原因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较多,既与我国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有关,也与用人单位、高等教育以及大学生自身等方面有关。第一,就业环境有待改善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在不同所有制单位执行不一。公务员或央企、国企的正式职工收入是有保障的,工作体面又享有高福利、高保障,成为大学生就业的首选。但其吸纳就业的能力十分有限,仅能够吸纳10%的大学生。 第二,高等院校专业设置与人力资源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脱节高校的培养目标和专业设置与市场对人才需求的脱节是导致毕业生就业结构性失衡的重要原因。高等教育扩招后,学科专业未能很好地考虑到未来经济和社会产业结构发展及人才市场的预期,专业结构无法适应社会需要,加剧了专业建设的失衡并引发了结构性矛盾。 另一方面,高校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还很不够,忽视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第三、用人单位招聘不规范 1、用人单位在招聘中盲目追求高端人才,导致无序竞争。一些用人单位在确定招聘员工的条件时,带有很强的功利色彩,坚持极端的用人观念,制定不切实际的选人标准。同时,由于高校所提供的各类人才越来越充足,致使用人单位选材时的第一标准“文凭标准”也水涨船高,导致严重的学历“挤占”现象。不管企业是否需要,均追求高学历毕业生,加剧了大学生择业就业的无序竞争。例如有的企业对媒体吹嘘,他们那里的门卫都是本科生。 2,用人单位片面强调招聘的专业对口度。用人单位常常希望通过专业对口度的要求招聘到合适的人才。但这种做法,使得许多本来素质很好的大学毕业生应聘时常因专业不对口而遭拒绝。其实,大学提供的教育仅仅是将来工作的一个基础,技能的培养是在实践中完成的,对于用人单位来说,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才是选材的根本。大学毕业生可塑性强,其技能会在实践中产生质的飞跃,并会给单位带来良好效益。但很多用人单位不能明白这一点,人为地设置了招聘的障碍,也给大学生带来种种困惑。 3,一些用人单位急功近利,缺乏社会责任。 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的过程中会以节约招聘和用工成本为重要的招聘依据,这是导致用人单位大多愿意招聘有相关工作经验人才的原因。经济疲软会导致更多的企业急功近利,选择招聘和使用有经验人士,而作为职场“菜鸟”的应届毕业生,更多企业不愿意投入人力、物力去培养。这种情况不仅在中小企业中比较普遍,在大型国有企业中也比较突出。企业在招聘中考虑用工成本本无可厚非,但企业在用人的同时也应该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如果所有企业都不承担培养人才的社会责任,那么企业将会在未来无法招聘到合适的人才。四、依赖性强,创造力弱十八岁标志着人生进入了成人阶段,“独立”这一概念应是很强的,近年来我国也经常组织“成人节”、“成人仪式”,宣传鼓励青年人成为社会上有用之人。而在现实生活中,“独立”在青年人身上只有小事自己做主,大事还得家长拿主意,我国部分大学生表现出“五靠”:考大学靠压(家长监督学习);报自愿靠拍(家长定);上大学靠供(家长投资);找工作靠关系(家长运作);选择职业靠感觉(没有科学的分析,家长凭经验);大学生完全独立完成自己的意愿选专业、定职业,找工作的在被调查的群体中占 40%。五、理念滞后,能力危机理念是核心价值观,正确的理念带来正确的行动,正确的行动才会有正确的结果。在调查中,大学生就业理念受社会各种价值取向的影响,指导就业理念也存在四大误区:一是“宁愿出国带光环,不在国内做职员”,据不完全统计,我国部分重点院校三分之二学生毕业首选出国,不研究家庭、自己所学专业是否适应和承受力大小,结果“海归”变成“海待”;二是“宁到外企做职员,不到中小企业做骨干”,我国就业市场反映,承受力最大、需求量最大的是中小企业,我国中小企业已超过 800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99%,工业新增产值76%是中小企业创造的,工业总产值和创税分别占全国的60%和40%,中小企业发展空间,提供创造能力平台,个人职业发展机会,以及易于产生成就感等都大于外企;三是“创业不如就业”,近年来政府鼓励大学生创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在多方面为大学生创业创造环境,而多数大学生感到创业艰难,多方面准备不够,缺少充足的勇气和决心,只有少数大学生认为就业找饭碗不如创业谋发展,大树底下长不出大树,勇于从误区中走出; 四是“就业难不如再考研”,在校大学生在就业难的压力下,选择了继续读书,虽不情愿,别无选择,在大学里流传“大四不考研,天天都过年”,学习已不成为乐趣,但还选择了再学习之路。社会实践证明,本、硕、博连读不利于人才的成长,发达国家对一些专业限制连读,要求有两年以上工作经验,允许读研。人才市场反映,近年来研究生与本科生同时进入市场竞争,硕士生找工作成功率也开始下降。树立正确就业理念是大学生走好人生的第一步。到哪就业,干什么工作都应辩证地、发展地、全面地看待。小企业有重要岗位,偏远地区有最适合发展机遇,最艰苦的地方,最能磨练人的意志,祖国需要的地方也是青年人成长最快的地方。另外还有,期望和实际现实不符、就业时一味最求稳定和高收入、就业信息获取不及时等等。四、大学生如何应对就业难增加对当前就业政策的了解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发展,大学生就业制度经历了计划经济体制下和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大学生就业制度。当前大学生就业是国家在就业方针政策指导下对毕业生实行宏观调控,在就业方式上实行完全自主择业,培养、发展和健全人才劳动市场,以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大学生应在学习之余,主动学习当前的就业政策及就业过程,调查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有哪些变化,根据变化及时调整自身发展方向,从个人素质条件进行重点培养,以符合用人单位的标准;同时根据个人需要和社会需求,扬其长、避其短,做出合理的选择和决策,顺利就业,或根据自身能力及兴趣、爱好选择适当的时机进行自主创业。 (二)转变就业观念。调整就业心态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针对大学毕业这一特定转折时期的具体困难,大学生应该由学生角色转到职业角色,这是人生中非常关键的一步。 1.转变就业观念 大学生阶段是一个人人生价值观基本定型的时期,也是择业观开始形成的时期。择业观是大学生对未来人生道路选择的风向标,树立得合理与否,将直接决定大学生在择业就业过程中的心理状态。 大学生择业应遵循现实性原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外部职业环境的现实性;二是个人能力素质的现实性。择业首先从社会需求角度考虑,将社会需求作为个人择业的首要依据;部分大学生不愿去需要大量人才的偏远地区或经济发展较慢地区,宁愿留在大中型城市做最为基础的工作,甚至影响了个人的发展前途,这是忽略了社会需求。 大学生初入社会,一方面不应过分强调个人的职业理想和利益,要把自己的职业理想提高到较高的境界;另一方面在择业时应充分考虑个人的工作潜能和个性特点,扬其长、避其短,充分发挥个人的独特作用。 2.调整就业心态,适应社会角色的转变 “社会角色”是指人们对具有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体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的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的基础。大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应尽快适应新角色,正确认清自己的定位,摆正自己的位置,积极主动地保持与外界的协调,度过心理不适期。 面对“就业难”现状,大学生应该更多地从自身出发,积极寻找应对措施。首先是调整心态,在校学习期间增强兴趣的广度,善于控制和调整消极情绪情感,培养意识的自觉性、果断性、自制力和坚韧性,正直坦率,谦虚谨慎,将择业观与人生目标联系。 (三)注重自身素质的培养。提高就业竞争能力 1.培养良好的职业素质 良好的职业素质是大学生成功就业的基础,更是通向理想彼岸的通行证。主要表现在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个性及职业情绪方面。大学生应将人生理想与职业理想结合起来,在大学期间不断加强适应能力,培养良好的习惯和懂法守法、公平正义的品格,具有团结协作、互助友爱的职业道德。职业道德是职业活动的基础,远比精通业务重要,大学生要以职业道德修养为基础,进行初步的自我完善。 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大学生通过自我教育、自我培养、自我锻炼、自我改造,逐步建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 2.提倡“终身学习”,尽力弥补自身不足 大学生应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在大学毕业后若不经过继续学习就很难成为一个高水平的人才。当前面临知识急剧增加和迅速老化的双重压力,只有不断地接受大学后的继续教育和学习,储备更多的能量,补充新理论、新知识、新方法、新信息,才能适应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 大学生踏上工作岗位,不是学习的结束,而是新学习的开始。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劳动力流动速度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劳动者需要接受持续的教育和培训,以提高自身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大学生应做到以下几点: (1)不断学习新的专业知识 大学生不应满足现有的知识,一个人掌握的知识、技术越多,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就越强,克服困难的方法就越多。应及时了解本专业或相关领域发展的最新成果,并能尝试着在实践中借鉴、应用,这才能跟得上时代的步伐,开创职业的新天地,为自己的职业发展铺平道路。 (2)提高职业操作技能 职业操作技能是从事各类职业的基本要求,且有了知识和技能,总可以利用自己的力量去创造成功。任何一项工作都是由一定的职业操作技能联结而成,基本的操作技能熟练,说明有从事某项工作的基本要求,这是大学生参加各类工作的基础。 (3)掌握职业生活技巧 职业生活技巧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包括怎样设计个人的职业生涯、怎样解除职业生活中的种种困扰、怎样更好地与人相处等等。首先是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诚实守信、尊重他人、谦和大度、不卑不亢。其次是养成科学的工作方式,有计划地安排工作,用心完成每一项工作,并要不断提高工作效率,进行合理的时间管理。最后是掌握有效的沟通技巧,善于倾听,掌握沟通方式。 (四)以低姿态进入就业市场 大学生在工作经验和实际操作能力上有不足,因此在择业时应充分考虑到种种不足,正视困难与挫折的磨练,调整就业期望使之符合社会实际需求状况。 大学生的初次就业,首先应从社会需求出发,设计自己的择业目标。大学毕业生要充分认识到社会的需要是个人才能得以充分发挥的条件和基础,科学地分析就业形势与自我特征,冷静妥善地处理择业过程中个人与社会、个人与集体、个人与他人的关系。 摆正自己的位置,是大学生积极主动就业的基本要求。大学生的实践经验较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