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5页
第2页 / 共5页
第3页 / 共5页
第4页 / 共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关中城镇群建设规划概要一、关中城镇群建设面临的优势与问题 (一)发展优势 1资源优势 关中盆地与陕南和陕北地区相比地势平坦,土质肥沃,水源丰富,是陕西自然条件最好的地区,为高科技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是我国农业产业化的理想基地。关中地区具有较强的科技人力资源。全省的县级以上独立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及大中型企业大多相聚于此,是发展高科技产业的理想基地。关中地区人文及自然旅游资源丰富,是我国极具开发潜力的旅游观光基地。 2区位优势 西安是欧亚大陆桥上最大的中心城市,其工业基础、商贸设施、金融机构等实力是沿桥城市中最强的,且已经形成了“米”字形的四通八达的交通网。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地区是沿桥经济带最发达的地段,是中国大西北的门户,是连接东、中部地区和西北地区的交通枢纽。关中地区处于“中心开花”的地理位置,一旦内线突破将对周边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产生辐射作用。 3资本存量优势 经过三线建设和改革开放两个时期,国家在西安市、宝鸡市、渭南市建立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杨凌建立了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西安市已经发展成西部地区国际性旅游城市,中西部地区最重要的科技和高等教育中心。随着西咸一体化的进程速度的加快,咸阳市也将发挥其区位优势,与西安市共同进步。目前宝鸡市和渭南市已经发展成区内两个初具规模的重要中心城市,杨凌高新农业示范区的建立促进了西部地区高新农业的快速发展。随着关中地区经济发展,不少在建、待建的基础设施成为关中资本存量,为本地区成为西部新的“增长极”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技术基础。 4政策环境优势 国家高度重视西部发展,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将加大对西部的政策扶持,这为关中地区发展提供了有利机遇。陕西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一线两带”战略将关中城镇群串连起来,利用已有的四个国家级开发区、三个省级开发区及诸多产业园,使高新技术产业和星火产业覆盖整个关中地区。西安、咸阳一体化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西安都市圈已经有了实质性进展,这为关中城镇群发挥其区位优势、科技实力创造了很好的政策环境。 (二)面临问题 1城镇发展缺乏统筹协调 城镇发展的产业基础薄弱,缺乏竞争力。城镇间在规划布局、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缺乏统筹和协调,城市规划区外存在无序建设和过度开发现象。如秦岭北麓地区是关中城镇群的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近年来受利益驱动,各种建设开发活动频繁,盲目开发、无序建设对城市赖依生存的生态环境造成了较大的破坏。这些影响关中城镇群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协调难度特别大。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未来关中地区将形成城市连绵区,城镇之间的协调发展问题将更加突出和迫切。 2城镇群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关中城镇群内部各城镇之间缺乏便捷、快速的交通通道,区域性防洪设施建设滞后,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等城市环保基础设施严重不足而且缺乏统筹考虑,城市大气污染比较严重,渭河水域污染仍然比较突出,渭河治理受上下游的制约严重。水、电、气等区域性的基础设施建设及其与城镇布局缺乏系统协调,影响设施自身建设维护和城镇发展(尤其是渭北地区)。 3城镇建设受到水资源的约束 陕西渭河流域水资源总量699亿立方米,关中地区人均水资源拥有量323立方米,相当于全国人均水平的六分之一,而且近年来渭河水资源短缺愈来愈突出。水资源严重不足将对关中地区的发展产生制约作用,资源性缺水将是长期困扰关中地区发展的重要因素。 4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城镇建设协调有待加强 关中地区是全国古文化遗存分布最密集的地区,为周、秦、汉、唐文化之所在,古遗址、古建筑、古墓葬等数量在全国居于首位,历史文化价值极高,也是塑造城市特色的得天独厚的资源。然而,不少城市只看到历史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忽视其历史、文化、科学、艺术价值,片面追求经济利益,重城市开发、轻遗产保护,使得城镇的文化特色不明显。 二、关中城镇群建设的基本框架 关中地区包括一个副省级城市、四个地级城市、四十八个县、一个国家级农业示范区,面积占陕西全省的272,人口占全省的596,GDP占全省的726。 (一)指导思想 城镇群建设规划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城乡统筹,依据产业规划,构建空间布局合理,规模结构有序,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功能互补、生态环境良好、基础设施完善的关中组团状城镇群。 (二)总体目标 经过15年左右的努力,在关中“一线两带”地区形成空间布局合理,功能互补,基础设施完备的组团状城镇群,使其成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和现代制造业基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城乡居民生活舒适的宜居地区,建成我国内陆地区极具发展活力的城市群集中分布地区。 目前,关中总人口为2200万人,城镇总人口为970万人,城镇化水平为44%;到2010年,关中人口发展到2400万人,城镇总人口达到1250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52左右;到2020年,关中总人口发展到2550万人,城镇人口达到1580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62左右。 (三)发展重点 1西安咸阳 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有利时机,淡化行政区划并加快两市一体化进程。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发达、现状基础较好的综合优势,发展成为经济、金融、商贸、信息、文化、科教中心并成为未来的特大城市,建成国际著名旅游城市、世界历史文化名城、中国重要交通枢纽城市、中国西部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新型制造业和装备工业基地,以电子、计算机、通信、精密机械、航空航天、医药、食品为支柱产业。 2宝鸡发展成为我国西部地区现代化的交通枢纽、工业基地、商贸中心、旅游胜地和文明城市。产业发展重点是以陇海线向东为主要经济轴,发展新型制造业并加快发展以先进制造及自动化、新材料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做强电子、机械、食品、有色、建材等主导产业集群,建设全国机床制造业基地、重型汽车制造业基地和有色制造业加工基地,加快发展旅游、商贸业,建设关中西部畜牧、蔬菜、园艺等农工商一体化产业基地。 3铜川加快产业技术改造和资源型产业转型,北区(老区)在改善和重建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以煤炭、建材、冶炼为主,南区以陶瓷、机械、轻工、食品为主,积极发展中医药、旅游和果业,建成关中北部特色产业集群和重工业基地。 4渭南大力发展能源、化工、机械、轻纺、食品、旅游等主导产业,成为工商贸协调发展的新型现代化中等城市。城区要以高科技、高投入、高效益为方向,大力发展密集型、效益型、外向型环保型化工产业,形成集团化、规模化化工生产基地。同时还要大力发展机械工业,继续发挥农副产品资源为主的加工工业。城区应研究跨渭河发展的可能性。 5杨凌杨凌应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加强产业聚集和对外辐射作用,发挥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农业高新技术研发、推广、示范中心作用,建成以高新农业、涉农产业、农业科技教育为主的农科城。 (四)空间格局 “一心三极、两环多点,轴向串珠、组团扩展”。 1“一心”即西安都市圈,是一线两带发展的核心。包括西安市行政辖属的9区4县、咸阳市行政辖属的2区1县级市(兴平)和4县(三原、泾阳、礼泉、乾县),以及杨凌示范区,是人口和产业密集、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和城镇建设一体化发展的地域。 以2003年数据计算,都市圈的总人口是1060万人,GDP是1150亿元,占全省GDP的48;到2020年,都市圈人口达到1200万人左右,约占关中城镇群人口46%,占全省人口的29%,GDP总量占全省的50左右。 西安都市圈按照核心城区、中心城市(中间圈层)、外围圈层三大层级进行布局,在三大圈层分别培育并形成相应的产业集群,进而构建起产业集聚与辐射体系。 (1)核心城区 为西安城市绕城高速公路以内区域。受用地条件、交通等因素制约,核心城区应逐渐疏解传统第二产业,引导和促进以信息、教育、旅游等新兴服务业为主的现代第三产业,逐渐发展成为中国西部地区重要的科教、旅游、金融、交通及现代物流、信息和文化中心;同时强化产业的管理、控制、研发功能,逐渐发展成为更大区域的产业研发中心。 (2)中心城市(中间圈层)为咸阳城区及泾阳东南部、西安的长安区、临撞区和高陵滨河地区。西安、咸阳两城市要跨越行政界限,统筹建设基础设施,统一划分城市功能区,综合规划产业发展,构筑西部科技、人才、产业高地。区内应加快实现由一般加工业向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的新型制造业转变,积极发展一大批对经济增长有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大力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优势产业,建设以机械装备、电子信息产品、生物医药、新型轻纺、国防科技工业为重点的国家级现代制造业基地。同时充分发挥区域旅游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文化遗产旅游。 (3)外围圈层 为关中环线以内其它县市区,区内产业以旅游、商贸、星火密集产业和现代化大农业为特色工业发展以与大西安都市圈中心城市相配套的农机加、机电配件、食品和药物制作等初级加工或者零部件生产为主;旅游业以文物古迹旅游、城市郊野休闲度假、自然生态旅游为主;农业在粮食生产的基础上积极发展以花卉、农副产品生产与加工为主的城郊型农业。杨凌示范区发展成为30万人口左右的中等城市。城市建设除中心区外宜采用低密度、分散组团式的建设模式,给农业科技开发、推广留出发展空间。按科技城的标准建设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 规划期内,统筹安排城市之间的道路、高架快速干道以及轨道交通等快速交通系统。西安近期向西南、东北方向发展,远期跨过渭河发展;咸阳跨过沣河向南发展,把周丰镐遗址、秦阿房宫遗址、汉长安城遗址、汉昆明池遗址及唐大明宫遗址等作为城市组团间的隔离绿地;西康铁路同陇海铁路转换枢纽移至咸阳以西;两市用地布局应统筹安排。 规划期内,西安咸阳两市应该统筹建设终南山生态屏障、沣渭三角洲和泾渭浐灞三角洲城市绿心、泾渭浐灞沣潏涝绿色廊道等生态网络系统。西安应控制潏河以南的建设,咸阳应控制向西的连片延伸。 2“三极” 是都市圈外围的宝鸡、铜川、渭南三个大中城市,是一线两带地区重要增长极。 (1)宝鸡市建成陕甘川宁毗邻地区工业强市和商贸中心,西部交通枢纽,100万人口的特大城市。市域范围内以市区为中心,岐山为副中心,凤翔、陇县、凤县为支撑,以重点镇为依托,形成“Y”字型城镇空间布局结构。其中,岐山为加工制造业城镇,凤翔为轻工食品城市,陇县为地方小工业和商贸型城市,凤县为装备工业城市。另外发展以地方小工业和星火产业为主的15个重点镇。 (2)铜川市建成以资源开发为主的综合产业型大城市,人口规模在55万人左右,将成为关中辐射带动陕北的桥梁。城市空间结构形成“一城两区一廊”(即老城、新区、耀州区和董家河黄堡产业走廊)的“哑铃形”城市空间结构。以加快产业技术改造和资源型产业提升转型为主,积极发展医药、旅游和果业,建成关中北部特色产业和重工业基地。市域重点镇有黄堡和董家河,两镇的产业发展重点为商贸业和地方工业。重点加强环境保护与治理、城镇内外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 (3)渭南市建成西安都市圈以东的综合产业城市,空间布局呈“一主一副”(临渭区和华县)两大片区的结构。人口规模5060万人。建设重点是调整产业结构,解决城市用水,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建设渭河防洪工程设施。渭北地区按照设市标准重点发展蒲城、富平、澄城、大荔四县,蒲城建成以能源、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中等城市;大荔和澄城为农副产品加工、商贸城市;富平为机械、农副产品加工业城市。其中,韩城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按“一城三片”结构发展。古城区保护好历史名城的完整性,形成旅游、商贸区,新城形成居住、行政、商贸区,下峪口为工业区。 3“两环”是指绕城高速公路和关中环线。发挥“米”字型高速公路和关中环线的路域经济效应,促进公路沿线城镇的崛起,带动城乡协调发展。 4“多点”包括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