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5页
第2页 / 共5页
第3页 / 共5页
第4页 / 共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绿色主义与景观引言:从上个世纪60-70年代开始,Rachel Carson的“寂静的春天”把人们从工业时代的富足梦想中唤醒;Lynn White揭示了环境危机的根源来自西方文化的根基,即“创世纪”本身,而Garrett Hardin 的“公有资源的悲剧”则揭示了资源枯竭来源于人类的本性和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Donella Meadows则计算出地球资源的极限,警示了人类生存的危机。所有这些都把设计师们从对美与形式及优越文化的陶醉中引向对自然的关注,引向对其他文化中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关注。设计师开始懂得用植物而非人工大坝更能有效地防治水土流失,微生物而非化学品能更持久地维持水体干净;太阳能比核裂变更安全;泥质护岸比水泥护岸更经济而持久;自然风比人工空调更健康。这是对自然和文化的一种全新的认识。在此背景下,产生了In McHarg的“设计尊重自然”(Design with Nature,1969),也产生了更为广泛意义上的绿色主义生态设计,包括建筑的生态设计,景观与城市的生态设计,工业及工艺大生态设计等等。本文将尝试结合几个国内案例对绿色主义进行解读。关键词:绿色主义;绿色生态思想;景观1.绿色主义思想的起源绿色主义思想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与人文主义不同,绿色主义思想观察、考虑问题的出发点不再是自然界中狭隘的人类子系统,而是整个生态系统。绿色生态思想深刻地觉悟到:把人作为考虑问题的出发点,一味地满足人的欲望,很可能违背生态规律,破坏生态平衡,最终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从上述关于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伦理出发,生态思想认为要节制对自然资源、能源的掠夺性索取;要“恩泽鸟兽,惠及子孙”;要在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协调的过程中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18世纪英国思想家怀特是近代西方系统表述生态思想的第一人。其代表作、出版于1789年的塞尔波恩的自然史既是英美自然史学说的奠基之作,也为现代生态学的研究提供了最早的代表性观点。怀特把塞尔波恩近郊作为他的观察点,发现他所看到的一切构成了一个复杂的、处于变换中的统一生态整体,而每一种存在都对那块天地的稳定运行具有重要意义。据此,怀特得出堪称给现代生态学奠基的重要结论:“自然是一个伟大的经济师!”怀特的生态学概念包含的另一个重要成分是发现、享受自然间田园式的和谐,指出自然的经济体系神秘而完美,仿佛“嘲弄着人类预知其详的自尊”。生活于19世纪中叶的美国伟大浪漫主义生态思想家梭罗则被认为是把田园道德论发展为近代生态哲学的主要代表人之一。和怀特一样,梭罗坚持人类必须学会使自己去适应自然的秩序,而不是寻求推翻自然或者改变自然。这位备受今人景仰的思想家提出值得每一个后来人深思的问题:“是地球要由人来改善,还是人打算生活的自然一些,从而也安全一些。”美国生态史学者唐纳德。沃思特在自然的经济体系生态思想史一书中说:“这些人热切地感到,失去了自然的富有活力的洪流的接触,就是邀请疾病进入他的体内,导致灵魂的衰亡,因此,不与生态共同体联接在一起,就会有缺陷,就会生病,就会破碎,就会死去。” 唐纳德.沃思特得出如下深刻结论:象梭罗这样的浪漫主义者们“不可避免地要与人文主义的道德传统发生冲突。人文主义者几乎可被称为反自然主义者”。唐纳德。沃思特指出,“在浪漫主义的信仰中最能共同接受的主题,是把自然当作一种精神源泉,赋予它至高无上的地位”。显而易见,自然主义的“绿色生态”与反自然主义的“以人为本”形同冰炭、水火不容!2.绿色景观的含义对应与绿色建筑,“绿色景观”是指任何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达到最小的景观。景观的生态设计反映了人类的一个新的梦想,一种新的美学观和价值观:人与自然的真正的合作与友爱的关系。在理论和实践上包括:地方性,保护与节约自然资本,让自然做功,和显露自然等几条基本原理,具体措施包括雨洪利用、乡土植物和材料的应用、自然风、水和光的利用,避免使用化学和农药,材料的可循环性等等。景观的生态化设计不是一种奢侈,而是必须;生态化设计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产品;生态化设计更是一种伦理;生态设计应该是经济的,也必须是美的。3.绿色主义思潮与中国当代景观实例四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实践案例,包括中山歧江公园的废弃工业遗址的改造和再利用,浙江台州永宁公园雨洪利用和野草之美,沈阳建筑大学的稻田景观,天津桥园公园破碎化湿地设计,它们分别展示了景观设计中如何利用雨洪、利用乡土物种和当地材料、利用城市破碎化的湿地,包括农作物物,来营造朴素、美丽、实用而富于环境伦理的“绿色景观”。3.1中山岐江公园占地11公顷的中山岐江公园,曾是广东中山市的粤中造船厂旧址,建于20世纪50年代初。中山市位于珠江三角洲的核心地带,仅距广州86km,与香港共享南海海岸,许多河流流经珠江汇入大海,中山的优越地理位置,自然成为珠江流域的船只生产基地,而粤中造船厂在鼎盛时期,拥有1300名工人,曾是中山人最为骄傲的国营企业,到90年代中期,随着珠江流域已由个传统的农业产业区,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工业化产业园区之,船只作为运输和交通工具逐渐丧失了原有的重要性,粤中造船厂的辉煌历史也随之告一段落。土人团队的主要设计思路包括以下3个方面:设计一个延续城市本身建设风格的主题公园,以其功能性的文化内涵,满足当地居民的日常休闲需要,吸引外来旅游者的目光;设计一个展现城市工业化生产历程的主题公园,记录城市在中国近代历史与发展中的工业化特色;设计一个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的主题公园,以绿化为主体,以改善生态为目的,融最新环保理念于一体的精神乐园。岐江公园的景观设计通过视觉与空间的体验传达三个方面的含义:第一、 足下的文化,即一个普通造船厂所注释的那片土地上、那个时代、那群人的文化。除了保留诸如烟囱、龙门吊、厂棚等这些文化的载体外,还通过新的设计把设计师对这种文化的感觉通过新的形式传达给造访者,如被称为静思空间的红盒子、以及剪破盒子的直线道路;生锈的铸铁铺装,等等。第二、 野草之美:野草不自美,因人、因设计而美。在不同的生境条件下,用水生、湿生、旱生乡土植物-那些被农人们践踏、鄙视的野草,来传达新时代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并以此唤起人们对自然的尊重,培育环境伦理。第三、 人性之真:小时穿越铁轨时的快感,在这里变为一种没有危险的游戏,使冒险、挑战和寻求平衡感的天性得以袒露;人对水的向往、对空间的探幽天性,等都通过亲水栈桥和平地涌泉、树篱方格网的设计而得以充分体现。土人借鉴现代西方环境主义、生态恢复及城巾更新的路子,列举了Richard Haag的美国西雅图炼油厂公园和Peter latz的德国钢铁城景观公园两个优秀案例,有理有据地指出废弃工业设施的生态恢复与再利用是完全可行的,是引领现代景观设计思潮的先进手法。而土人提出的岐江公园设计方案在此基础上,还强凋了文化内涵的挖掘和通过设计来体现自然与朴素的美。岐江公园,珍惜足下的文化,平常的文化,因为平常而将逝去的文化;追求时间的美,工业之美,野草之美,以及人性之真。这些含义都试图通过一种新的形式来表达。这些形式与传统中国园林或西方古典景观设计很不同,而更多地吸取了现代西方景观设计特别是城市更新和生态恢复的手法,但它很好地融合了历史记忆、现代环境意识、文化与生态理念,不仅是中国近代史的生动记忆,也是中山市市民往常生活的工业时代再现。3.2浙江台州永宁公园这是一个关于河流生态恢复与重建的案例。把一个以防洪为单一目的的硬化河道,用最经济的途径,恢复重建为充满生机的现代生态与文化游憩地。永宁江公园方案提出6大景观战略,核心思想是用现代生态设计理念来形成一个自然的、“野”的底,然后在此基底上,设计体现人文的“图”;基底是大量的、粗野的,它因为自然过程而存在,并提供自然的服务,而“图”是最少量的、精致的,它因为人的体验、和对自然服务的接受而存在。这些战略包括:保护和恢复河流的自然形态,停止河道渠化工程;一个内河湿地,形成生态化的旱涝调节系统和乡土生境;一个由大量乡土物种构成的景观基底;水杉方阵,平凡的纪念;景观盒,最少量的设计;延续城市的道路肌理,最便捷地输出公园的服务功能。永宁公园于2003年五月正式建成开园,由于大量应用乡土植物,在短短的一年多时间内,公园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设计之初的设想和目标已基本实现,2004年夏天还经历了25年来最严重的台风破坏,但也很快得到了恢复。作为生态基础设施的一个重要节点和示范地,永宁公园的生态服务功能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了充分的体现:(a) 自然过程的保护和恢复:长达2公里的永宁江水岸恢复了自然形态,沿岸湿地系统得到了恢复并完善;形成了一条内河湿地系统,对流域的防洪滞洪起到积极作用;(b) 生物过程的保护和促进:保留滨水带的芦苇、菖莆等种群,大量应用乡土物种进行河堤的防护,在滨江地带形成了多样化的生境系统。整个公园的绿地面积达到75%,初步形成了物种丰富多样的生物群落。(c) 人文过程:为广大市民提供了一个富有特色的休闲环境。无论是江滨的芒草丛中,还是在横垮在内河湿地的栈桥之上,也或是野草掩映的景观盒中,我们都可以看到青年男女,老人和小孩在快乐地享受着公园的美景和自然的服务:远山被招引入公园中的美术馆,黄岩的历史和故事不经意间在公园的使用者中传咏着、解释着,对家乡的归属感和认同感由此而生;不曾被注意的乡土野草突然间显示出无比的魅力,一种关于自然和环境的新的伦理犹如潤物无声的春风细雨,在参观者的心中孕育:爱护脚下的每一种野草,它们是美的;籍借着共同的自然和乡土的事与物,人和人之间的交流也因此在这里发生:青年男女之间,家庭成员之间,同事和同游之间。永宁公园通过对生态基础设施关键地段的设计,改善和促进了自然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3.3沈阳建筑大学稻田设计在沈阳建筑大学新校园里,用东北稻作为景观素材,设计了一片校园稻田。在四时变化的稻田景观中,分布着一个个读书台,让稻香融入书声。用最普通、最经济而高产的材料,在一个当代校园里,演绎了关于土地、人民、农耕文化的耕读故事,诠释了“白话”景观的理念,也表明了设计师在面对诸如土地危机和粮食安全危机时所持的态度。千百年来,近百分之九十的农民,养育作百分之十的士大夫和他们的侍从。当农田和庄稼因为耕种者生存的需要而存在时,它所唤起的是艰辛和卑微的关联情感,于是,离开它、背弃它便是世代中国人的普遍价值取向,唯有那少数通过科举而衣锦还乡的幸运者,或者那些春风得意的文人雅士,才用审美的态度来关照庄稼和田园,并象征性地把它们引入城市园林。二十一世纪是一个需要重新审视我们田园的时代,在这个举国“农转非”的年代里,十三亿的人口中每年有1%的人离开土地进入城市。我们看到多少崭新的校舍在原有的高产农田中拔地而起,鲜花和修剪整齐的草坪替代了稻作和麦苗,宽广的马路和光洁的广场铺装替代了田埂水渠。在这个有史以来最大规模和最快速的土地和人口的“非农”化过程中,我们不但抛弃了农人对土地的珍惜情节,甚至连士大夫对田田园的审美意识也没有,有的只是暴发户式的挥霍和铺张。在这样的时代和认识背景下,土人设计了沈阳建筑大学的稻田校园景观。新校园总占地面积80公顷。主要设计特点包括:在大面积均相的稻田中,便捷的步道连着一个个漂浮在稻田中央的四方形读书台,每个读书台中都有一棵庭荫树和一圈座凳,它们是自习读书和感情交流的场所;遵从两点一线的最近距离法则,用直线道路连接宿舍、食堂、教室和实验室,形成穿越于稻田的便捷的路网。挺拔的杨树夹道排列,强化了稻田的简洁、明快气氛;三米宽的水泥路面中央,留出宽20公分的种植带,专门让乡土野草在这里生长;座椅散布在路旁的林荫下;从春天的播种,到秋天的收割,到冬天收割完留在田里的稻禾斑块及稻茬,以及晾晒在田间地头的稻穗垛子,都被作为设计的内容。通过将稻田引入校园,用现代景观设计的手法,使大田稻作既有生产功能,又能满足校园学习、美育和文化及农业劳动教育的等功能。中国的“耕读”传统在这里被赋予全新的内容,中国的农业文化得到了活生生的展现;不同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