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2页
第2页 / 共12页
第3页 / 共12页
第4页 / 共12页
第5页 / 共12页
第6页 / 共12页
第7页 / 共12页
第8页 / 共12页
第9页 / 共12页
第10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7.1 力第1课时力与力的示意图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2.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3.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用示意图表示力。力的作用效果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第2、3页,回答下列问题:1.力有如下两大作用效果:(1) ;(2) 。2.力能不能看见?不能,我们是通过力产生的作用效果来感受力的存在,这种物理研究方法我们叫做“ ”。小组讨论 请小组同学合作,完成如下探究:(1)用力捏橡皮泥,松手后,观察橡皮泥的形状;用力拉弹簧,观察弹簧的形状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2)如图,让小铁球两次从斜面上滚下,分别在小铁球的前方、侧方放一个磁体,观察小铁球的运动情况有什么样的改变。教师点拨1.形变包括形状和体积的改变,形变可以是很明显的,也可以是非常微小的。2.运动状态改变包括物体的运动速度改变(加速、减速)或运动方向改变。3.关于力的作用效果,要理解成用力可以(或能)产生什么样的作用效果,而不能理解成力一定能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可引导学生举例加深理解(比如一小孩用力推一辆重型卡车,卡车的表面可能发生微小的形变,但运动状态是不可能改变的)。跟踪训练1.(2012桂林)用手拍桌面,手会感到疼,这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用力捏一下空易拉罐,易拉罐变扁了,这说明力可以使物体发生 .2.(2012河南)小亮参加立定跳远考试,起跳时他用力向后蹬地,就能向前运动,一是利用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二是利用了力可以改变物体的 . 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第3页,同时观看课件上的图片,展示日常生活中、体育活动中以及工农业生产中与力有关的现象,完成填空:1.日常生活中:手拍打桌子、人推车、用手捏橡皮泥(学生实验:手拍打桌子,感受力)2.体育运动中:足球运动员踢足球、举重运动员举起杠铃、排球运动员托球(学生举例)上面这些有力出现的实例中都与人有关,都伴随有肌肉紧张,所以力的概念最初是由肌肉紧张而来的.3.工农业生产中:汽车拉拖车、起重机吊起货物(学生举例).(1)人用力推小车, 对车施加了力,施力物体是 ,受力物体是 ;(2)人用力拉弹簧, 对 施加了力,施力物体是 ,受力物体是 ;(3)起重机提重物, 对重物施加了力,施力物体是 ,受力物体是 .以上现象说明力的特点是:要有推、拉、提、压、击、打、拍、吸等作用,所以力是 对 的作用(即推或拉的作用).小组讨论1.有力的作用至少存在两个物体,施加力的作用的物体叫 ,承受力的作用的物体叫 ,一个物体能不能产生力的作用?2.相互接触的物体可以有力的作用,不接触的物体也可以有力的作用吗?演示实验:用磁铁靠近大头针(不要接触);现象: ;说明: .3.由前面一些现象,我们可以把力分为接触力和非接触力.如:磁力、地球吸引月球、太阳对地球的吸引力属于 ,常见的推、拉、挤、压、托属于 .教师点拨上述现象中存在的共同地方:物体-作用-物体.有力存在时,总有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发生了作用,推、拉、挤、打、压、吸引、举、排斥等等都是对这些作用的具体描绘,由此得出力的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跟踪训练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不接触的物体之间不可能有力的作用B.力可以脱离物体存在,比如引力C.两个物体相互接触就一定有力的作用D.任何一个力必定存在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2. (2012安徽)以下描述的各力中,两物体必须接触才能发生相互作用的是( )A地球对人的引力 B磁极间的作用力 C支架对磁铁的支持力 D两带电气球间的斥力力的三要素及力的示意图自主预习阅读课本第4面,完成下列问题:(1)物理学中,把力的 、 、 叫做力的三要素。(2)力通常用 表示。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 ;箭头的方向指向力的 ;线段的长短表示力的 。箭头旁用字母表示受什么力。小组讨论 请各组同学合作,完成下列探究:(1)用大小不同的力拉同一根橡皮筋,橡皮筋的形变程度是否相同?(2)手握着门把手,用同样大小的力分别从教室的内外推门,门的运动状态改变是否相同?(3)找班上一位“大力士”(男生),用同样的力从门外推门的门轴部分和外边框,门的运动状态改变是否相同? 通过以上实验:我们可以得出,力的作用效果跟 、 和 有关.我们把这三者称之为“ ”,因为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有多个,所以我们在探究多因素影响同一物理量时,应采取 进行探究.力看不到,摸不着,为研究力方便,我们要学会如何用几何模型来表示力,具体方法:沿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 ,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 ,线段的长短表示 (若已给出力的大小最好在箭头附近标示出力的大小),这种画力的方法叫力的示意图.一木块放在水平地面上,画出木块受到水平向右拉力的示意图.教师点拨1.由于影响力的作用效果有多个因素,在探究力的三要素如何影响力的作用效果时,应采取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注意控制变量法的语言叙述.2.画力的示意图时,受力物体可用长方形或圆形这些较简单的几何图形代替.跟踪训练1.(2012绍兴)如图所示实验,表示力的作用效果与( )A.力的大小有关 B.力的方向有关C.力的作用点有关 D.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都有关2.(2012重庆)如图所示为小明拉车的情景,请画出绳子对车的拉力示意图。(力的作用点A已画出) 教学至此,敬请使用作业中相应的当堂训练部分.7.1 力第2课时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自主预习阅读课本第4、5页,回答下列问题:1. 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力时,另一个物体也同时对它 ,即 。2.赵本山卖拐的一段跺脚,麻不麻?为什么脚麻了呢?(若条件允许,让学生自己试试)小组讨论请各小组同学合作,完成下列探究:(1)如图,请一个同学穿上溜冰鞋,向前推墙,观察发生的现象。(2)如图,在两个靠得很近的小车上分别放上一个磁体(同名磁极相对),松手后观察发生的现象。(3)请你解释:为什么用手拍桌子时,手会感到痛?(4)想一想:两个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可能有什么关系?分析:火箭向 推燃气燃气向 推火箭;手向 提水桶水桶向 拉手;游泳时,人向 推水水向 推人。由此得出相互作用的两个力:方向 ;作用点 ;同时产生同时消失(可让学生用手指按压笔尖感受)。那么,相互作用的两个力的大小有什么关系呢?(用两个弹簧测力计相互拉) 左边的弹簧测力计一个有读数,是哪个物体对哪个物体的作用力?右边一个是否也有读数?又是哪个物体对哪个物体的作用力? 两个示数大小是否一样?两个弹簧秤的轴线是否在同一直线上? 结论:相互作用的两个力,大小 ,方向 ,作用在 物体上, 上.教师点拨 1.本节课时内容安排较少,其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个普遍规律,在此基础上弄清相互作用的两个力的特点(这点很重要),其中在探究相互作用的两个力大小关系时要用到力的测量工具,可跟学生简单介绍弹簧测力计,而弹簧测力计的测量原理及方法不必深挖; 2.相互作用的两个力的特点,可以从两个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上进行分析总结(等大、反向、同线、异体); 3.相互作用的两个力大小虽然相等,但是作用在不同物体上,即受力物体不同,所以作用效果可能会不一样(可观看附图:当跑车撞上电线杆).跟踪训练1.(2012济宁)跳高运动员起跳时总是用力向下蹬地,利用的物理知识是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2.两只鸡蛋相碰往往只碰破其中一只,有关碰撞时相互间力的作用说法正确的是()A.两只鸡蛋受力大小一样 B.破的那只鸡蛋受力大些C.没破的那只鸡蛋受力大 D.两只鸡蛋受力大小无法比较3.如图,当电风扇工作时,空气会由静止到流动起来,这能说明力能 ;同时小车将向右运动,原因是 ;类似的装置可以应用在某些交通工具上,试举一例: .这类交通工具在月球上是无法工作的,这是因为 .4.能证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现象是()A.用石头碰鸡蛋,鸡蛋破了 B.用手拍桌子,桌子上的小纸团跳起来C.用刀切菜,刀口变钝 D.用脚踢球,球向前飞出去5.(2012仙桃) 如图所示,小红站在竖直墙壁旁当她水平向右推墙时,墙对她产生一个作用力F使她向左运动在图中作出墙对小红作用力F的示意图 6.(2012吉林)如图所示,小强和小丽坐在滑板车上,各自握住绳子的一端,同时向相反地方向用力拉动绳子。请你写出在此情境中涉及的两个物理知识。教学至此,敬请使用作业中相应的当堂训练部分.7.2 弹 力1.知道弹力及弹力产生的条件;2.知道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并能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弹力自主预习阅读课本第6页弹力内容,并完成下列问题:1.物体受力后会发生 ,不受力时又能恢复到原状的特性叫 。2.物体变形后,即使撤去外力,物体也不能恢复 的特性叫 。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将手边的塑料尺、橡皮筋、橡皮泥、弹簧、气球、铝丝等分别用力使它们发生形变,去掉力后,观察哪些物体能恢复到原来的形状。1.结论: 等这些物体不受力时能自动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特性叫做 ; 等这些物体变形后不能自动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特性叫做 .2.我们在压塑料尺、拉橡皮筋、拉弹簧时,手会感觉到有一种来自塑料尺(或“橡皮筋”或“弹簧”)的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3.弹力的产生离不开形变,而形变又离不开外力.请你利用弹簧设计实验证明:物体形变的程度与所受到的外力有什么关系。能不能拼命用力去拉弹簧?为什么? .结论:在 内,作用在弹簧上的外力越大,弹簧的形变 .教师点拨1.弹力产生的条件:弹力属于接触力,两个物体必须接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