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5页
第2页 / 共5页
第3页 / 共5页
第4页 / 共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二节 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平塘县者密中学 梅运群各位老师您们好!今天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教材分析、说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一、 教材分析1、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章第二节。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各种环境中的动物,对各类群动物的一些行为有了许多具体的了解,这为过渡到本节内容的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同时学好本节内容为下一节及下一章打下基础。因此,本节内容在这一单元中有不容忽视的地位。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区别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说明这些行为对动物生存的意义。(2)说出某种动物行为的成因。【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分析、讨论、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合作能力、表达与交流能力。【情感目标】(1)通过学习“学习行为的意义”,让学生意识到主动学习对掌握知识的重要性和必然性,从而在学习过程中能自觉发挥主观能动性。 (2)通过观察图片使学生更亲近大自然,亲近动物,增强热爱动物的情感。二、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 区分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以及对一些动物行为的判别。【难点】 使学生能区分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3、教法和学法八年级学生思维方式仍偏重感性,但学生生已经学过或掌握了一些动物行为的特征,这对新知识学习奠定了基础,他们热爱大自然,对新奇的事物充满好奇,我会充分利用学生这一心理,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让学生自主的解决问题,掌握知识。本节课我打算用一下教学方法: (1)直观教学方法 利用多谋体课件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对知识的掌握。(2)小组讨论法 利用已有的资料,针对学生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3)活动参与法 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境的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充分发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思维能力、动手能力。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认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这节课在学生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观察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合作学习法。三、说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利用小狗的故事导入,提出问题:1.小狗生下来就会吃饭、睡觉么?2.小狗生下来就会到指定地点去大小便么? 3.小狗生下来就会简单的加减法么?以上这三种行为一样么?有哪些种行为是相似的?导语设计的依据:一是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新课教学】1、 知识聚焦:先天性行为:展示一些动物先天性行为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归纳出先天性行为的概念,同时加以剖析指导学生得出该行为的获得途径阅读教材47页的内容总结出先天性行为的特点;然后,展示资料,引导学生分析资料归纳出先天性行为对于动物生存的意义。学习行为:做游戏和展示金鱼习惯化的演示实验。结合视频和金鱼习惯化的例子,让学生体验学习行为的形成过程和对动物生存的意义。同时补充强调:我们在学校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是在增强我们的能力,以更好地适应社会要求,同学们应端正学习态度、刻苦学习。这样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对学习态度的认识。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深入生活,认识生活,在生活的体验中汲取成长的营养。2、快乐参与,巩固知识:师分别展示一些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例子,让学生进行判别,师总结:动物的行为多种多样,并展示一些动物的取食行为、防御行为、繁殖行为、迁徙行为图片。师强调:动物竖耳谛听、注目凝视、改变体色、静止不动都属于动物的行为。通过举例巩固,加深认识。3、拓展延伸,情感升华介绍关于“狼孩”的故事,让学生理解,对于一个人来说,技能的训练和认识的学习,应与大脑发育的阶段相适应,这样一个人才能得到更健全的发展,同学们应当珍惜学生时代的大好时光,努力学习增长才干。4、课堂小结,练习巩固展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比较表格,再出示相关的练习学生当堂完成师及时给予评价,这样可以了解学生对本节知识的掌握情况,学生可以学以致用,利于对知识点的强化通便于学生记忆。在教学过程中,随时注意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评价,让学生始终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中。四、板书设计 第二章 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第二节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一)先天性行为:遗传物质控制,生来就具有,属本能反应。 (二)学习行为:后先天性行为的基础上,后天获得。 说课教师:梅运群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