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页
第2页 / 共4页
第3页 / 共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骶管阻滞的临床基础及应用【关键词】 ,骶管阻滞 骶管阻滞是经骶裂孔将局麻药注入骶管腔内,阻滞骶脊神经,是硬膜外阻滞的一种(另外如经L5S1间隙穿刺称为高位骶管阻滞)。Cathelein于1901年首先介绍了从骶裂孔穿入硬膜外腔的方法,用来治疗遗尿症,1909年骶管阻滞应用于产科,20世纪40年代曾广泛应用于产科分娩,以后用于外科手术,但大剂量局麻药对胎儿有影响,使之后来减少应用于产科麻醉。1 解剖11 骶骨 骶椎5节,成年后,互相融合成一块三角形的骶骨,底朝上,尖朝下,有上、下、前、后、两侧6面。12 腰骶关节 骶骨的底宽大,向前突出成为骶岬,上面有椭圆形的关节面,与L5椎体的下面构成腰骶关节。13 骶翼 骶骨两侧平滑,称为骶翼。14 耳状面 骶骨的两侧上部由上3个骶椎横突融合成耳廓状的粗糙面,称为耳状面。 它与髂骨相应的关节面构成骶髂关节。15 尾骨 骶骨尖部连接有融合的35块尾骨,共同构成骨盆。16 关节突 很重要。 (1)与S1及L5神经相关,可直接压迫这些神经引起疼痛;(2)L5椎椎孔多有一侧隐窝,前界为L5椎间盘及椎体,后界为骶骨关节突的内侧部(位于额状面上),L5椎间盘退化并变窄,L5椎体向后移位时,侧隐窝矢状径变小。17 骶骨前面(盆面) 由上向下凹进,中间有4条骶椎体融合痕迹,这4条横线的两端有骶前孔,每侧各4个,有骶神经前支通过。18 骶骨后面(背面) 粗糙不平,正中隆起为骶正中嵴,由S1S4的棘突融合而成,两侧各有一条断续的骶中间嵴,由各骶椎的关节突连成,其外侧有4个骶后孔,骶神经后支由此经过。骶后孔外侧有由各骶椎的横突构成的断续的骶外侧嵴。19 麻醉间隙 L5S1间隙:蛛网膜下腔阻滞、骶管阻滞可由此进入。骶尾间隙:骶裂孔、骶管裂隙,呈倒“V”或“U”形。骶管阻滞:皮肤皮下组织骶尾韧带(Cathelein膜,1层纤维膜,厚13mm)。110 骶骨角 骶裂孔两侧有L5下关节突形成两个骨性隆起,称为骶骨角,定位标志。两骶骨角底径:平均17.5mm,610mm占6.4%,1115mm占25.9%,1620mm占42.7%,20mm占25.0%。111 骶裂孔 是由于L5两侧椎弓未愈合,椎板和棘突缺损所致。文献记载:其形状可为三角形(23.0%)、尖米形(19.4%)、方形(11.3%)、长方形(11.3%)、椭圆形(20.0%)、不规则形(15.0%)或被骨片分隔或骶角不明显或几无裂孔。变异较多为骶麻穿刺造成困难。骶裂孔矢状径平均为6.3mm,如2mm,穿刺困难。骶裂孔尖的位置位于S4者居多,一般距尾骨尖端约5cm,为定位标志。112 骶管 由骶椎椎孔连接而成,是椎管的末端部分,扁平,下部开口于骶裂孔,前后借骶前、后孔与外界相通。蛛网膜下腔终止于S2,容积差异很大,平均2530ml。113 骶管腔 较腰部硬膜外腔宽广,腔内有稀疏结缔组织、脂肪,除非剂量增大,不宜向腰部或胸部扩散。S1S2神经根与L1S1附近,由硬脊膜穿出。硬脊膜囊终止于S2平面,穿刺针越过此线,有误穿蛛网膜下腔发生全脊麻的危险。骶管腹侧壁及骶管外周都有极丰富粗大的血管窦存在,穿刺置管应小心,以免引起出血和(或)局麻药不良反应。114 骶丛 为腰骶干(由L4神经下部和L5神经合成)和S1S3神经前支与S4神经前支的一半构成,可有变异。骶丛贴于骨盆后壁,在梨状肌与其筋膜之间,位于骶髂关节盆面之前,分支有坐骨神经、阴部神经、盆内脏神经等。2 体表标志骶骨角;髂后上棘;骶裂孔;尾骨尖。3 定位方法(1)骶骨角之间凹陷点;(2)尾骨尖沿中线向上5cm,凹陷,两侧骶骨角;(3)沿骶骨骶中嵴向下滑摸,凹陷点;(4)两侧髂后上棘连线中点,向下约5cm处凹陷,等边三角形(有的男性为等腰三角形)。变异多,可供参考。4 骶管穿刺术4.1 体位 侧卧位或俯卧位。(1)侧卧位时,腰背尽量向后弓曲,双膝向腹部靠拢。(2)俯卧位时,髋部需垫厚枕以抬高骨盆,暴露骶部。两腿略分开,脚尖内倾,脚后跟外旋,以放松臀部肌肉。4.2 传统阻滞方法 摆好体位后,常规定位、消毒、铺单,穿刺时用腰椎穿刺针或硬膜外穿刺针。于骶裂孔中心做一小皮丘(局麻),皮丘不可过大,0.10.2ml即可,不做皮下浸润,将穿刺针垂直刺入皮肤,当刺到骶尾韧带时有弹韧感觉,稍做进针有阻力消失的落空感觉。此时将针尾压低,与皮肤呈3045角,顺势推进2cm,不可超过S2水平,即可达骶管腔。如角度太大,针尖易触及骶管前壁;角度太小,则针尖可触及骶管后壁。凡遇骨质,均应根据病人具体情况调整角度,使与骶管纵轴一致,针干可顺利进入。接上注射器,回抽无血无脑脊液,注射生理盐水空气无阻力,也无皮肤隆起,证实针尖确在骶管腔内,即可注入试验量,观察无蛛网膜下腔阻滞现象后,可分次注入其药液或将针头斜面旋转朝向背侧置硬膜外管。5 改良与传统阻滞方法区别5.1 穿刺用具 (1)改良骶管阻滞: 79号普通注射器针头或79号腰穿针。(2)传统骶管阻滞,单次:79号腰穿针或1218号硬膜外穿刺针;连续:1218号硬膜外穿刺针,置硬膜外导管。5.2 穿刺方法5.2.1 改良 垂直进针,突破骶尾韧带即可给药。也可以放低针尾,再向前推进0.30.5cm,最多不超过1cm。5.2.2 传统 单次:突破骶尾韧带后,压低针尾与皮肤呈3045,再向前推进2cm以上,不超过S2平面。连续:突破骶尾韧带,到达骶管腔后,再向前推进2cm,调整针头斜面朝向背侧置硬膜外管35cm(高位骶管阻滞同硬膜外阻滞)。6 常用局麻药可用含120万肾上腺素的2%普鲁卡因、1.5%利多卡因或0.5%布比卡因(最好不超过此浓度)。 其麻醉时间分别可持续11.5h、1.52h和46h。成人用药量一般为20ml。采用分次注药法。根据不同手术需要也可混合给药。7 疼痛治疗药液单次:0.25%0.5%利多卡因、0.125%0.25%布比卡因加VitB12 0.5mg、强的松龙50mg等。滴注:利多卡因120mg、VitB6 100mg、丹参注射液4ml、地塞米松10mg用生理盐水稀释至200ml滴注。但150ml易引起头痛,与滴注过快和颅内压升高有关。8 适应证8.1 麻醉 骶管阻滞适用于直肠、肛门、前列腺、会阴、阴道、尿道等手术,也可用于婴幼儿及学龄前儿童的腹部手术。尤宜用于体质衰弱的病人。8.2 疼痛治疗 (1)肛门、直肠、会阴部、外生殖器痉挛性疼痛及尾痛症的止痛与检查。(2)脊神经根受压引起的腰腿痛和坐骨神经痛。(3)治疗腰麻后头痛。 注入0.25%普鲁卡因30ml,亦可推注生理盐水或5%GS 3050ml。(4)治疗下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下肢冻疮。 扩血管、止痛。(5)顽固性肛门或会阴痉挛症、阴囊湿疹。(6)肛门、会阴部术后镇痛。(7)男性性功能障碍。(8)分娩镇痛。(9)无痛人流。(10)癌症止痛。(11)学龄前儿童腹部以下疼痛。(12)儿童遗尿症。9 禁忌证(1)血液病;(2)凝血障碍;(3)穿刺部位及附近有感染、肿物或畸形;(4)骶骨、骶管本身有病变;(5)全身败血症;(6)严重高血压; (7)局麻药过敏。10 并发症(1)局麻药毒性反应;(2)硬膜外腔感染;(3)空气栓塞;(4)全脊麻;(5)操作失误,包括穿刺针折在骶骨及盲目的穿刺引起直肠损伤;(6)血压下降 (浓度高、剂量大);(7)术后尿潴留多见于老年病人,男性多于女性。原因:(1)麻醉后排尿反射受抑制;(2)切口疼痛引起膀胱和后尿道括约肌反射性痉挛;(3)病人不习惯床上排尿(术后卧床)。11 注意事项(1)自硬膜囊至骶裂孔的平均距离为47mm,故穿刺时进针不宜太深,针尖绝不能超过S2水平,以免误入蛛网膜下腔。(2)长期卧床,骶部有褥疮的病人,如行骶管穿刺,穿透骶尾韧带,易引起神经炎或脊膜炎。(3)虽马尾综合征是腰麻极为罕见的后遗症,但行骶管阻滞时亦应注意,严防其他腐蚀性药品注入骶管内,严格掌握局麻药剂量和浓度。(4)骶管穿刺成功的关键在于穿刺针的方向。如针与皮肤的角度过小,即针体过度放平,针尖可在骶管后壁受阻;若角度过大,针尖可触及骶管的前壁。穿刺中如遇骨质,不宜用暴力,应退针少许,调整针体倾斜度后再进针,以免引起剧痛和损伤骶管静脉丛,甚至直肠损伤。选用较细的穿刺针可减少骶管损伤及提高穿刺成功率。(5)穿刺成功后回抽有较多的回血时,应放弃。可改高位骶管阻滞。改良骶管阻滞对血管损伤较小,可重新穿刺。推药前及推药过程中应注意回抽,有血时停止注药;注药时一手须牢固固定针头,不使针头随注药的用力而深入。(6)皮肤到骶尾韧带厚度不一,0.756.7cm不等,3cm者,可换用腰穿针或套管针等长针头。(7)骶管穿刺应严格消毒,防止发生感染。(8)注意给药量及浓度。门诊疼痛治疗更不应任意加大局麻药的浓度及剂量,以免造成不良后果。(9)疼痛治疗时,注药完毕后患者应仰卧观察3060min,无双腿无力现象等方可以离开。(10)注局麻药或其他药液可加120万肾上腺素,注意禁忌:高血压、器质性心脏病、甲状腺功能亢进、快速性心律失常等。(11)骶尾韧带突破感、回抽无血无脑脊液、注气无阻力、注药病人有胀痛感觉为穿刺成功的标志。注意回抽如有血或脑脊液禁止再注气。(12)骶管腔内有脂肪等纤维结缔组织,可有一侧或阻滞不全现象发生。通过体位调整或延长等待时间仍不满意者,可改腰部硬膜外阻滞。12 儿童骶管阻滞婴幼儿硬脊膜囊末端在S3水平。脊髓末端在L3第L4水平。小儿骶腔容积很小,仅15ml,从骶管腔给药,药液可向胸部硬膜外腔扩散,婴幼儿按常用剂量用药,麻醉可达T4T6脊神经平面,故可行上腹部手术。小儿硬膜外阻滞常用药物是0.7%1.5%利多卡因,按45mg/kg计算剂量,0.1%0.2%布比卡因,按1.52mg/kg给药,0.1%0.2%丁卡因,按1.21.5mg/kg给药,计算总量后先注入总量的1/4,作为试验量,5min后无蛛网膜下腔阻滞征象后再分次注入剩余量。小儿单纯骶管阻滞往往不能单独完成手术,但骶管阻滞可以作为基础麻醉或全麻的辅助措施。也可在手术结束时用于术后镇痛。小儿骶管阻滞局麻药误入血管会导致严重后果。有报道此并发症发生率超过0.4%,识别此并发症的方法是使用试验剂量,成人心率增加2030次/min、血压升高15mmHg有意义。但儿童敏感性过低,有的延迟6090s才出现心率和(或)血压的变化。而且心率减慢或出现结性或窦性心动过缓的现象虽不常见,却是药物误入血管的特异性体征。因此小儿骶管阻滞时应做好充分的抢救准备。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