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页
第2页 / 共4页
第3页 / 共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让“比喻”为作文增添灵气和色彩单 位:新密市米村镇茶庵小学姓 名:袁学义 内容摘要比喻可以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可感,模糊的东西清晰可见,深奥的道理浅显易懂,“比喻”的语言实践训练和在作文时的尝试对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无疑是大有裨益的。教师对“比喻”的功能认识不能流于肤浅,甚至与作文训练脱节。我们在作文教学和实践训练中,应强化“比喻”教学,强化“比喻”的实际语言训练,既要凭借教材,落实“比喻”教学的环节,又要注重积累,丰富“比喻”的生活之源,这样才能让“比喻”为我们学生的作文增添灵气和色彩。关键词比喻 途径 运用 积累学生在作文时,往往语言苍白、想象匮乏。究其根源,问题在于缺乏“比喻”一类形象生动的语言。如果学生在作文时,能恰当地使用一些精彩的“比喻”,无疑会为他们的作文增色不少。而我们教师对“比喻”的功能认识又流于肤浅,甚至与作文训练脱节,因而才导致了这种现象的产生。如果我们的学生在作文里,出现了“弯弯的月儿是我梦中的小船”、“像晶莹的珍珠”、“山路窄得像一根羊肠,盘盘曲曲,铺满了树叶。”之类的妙句,在我们深感由衷的喜悦和欣慰时,不也同样让我们有品味大家时的那种“沉浸醲郁,含英咀华”而唇齿留香的感觉吗?可以肯定地说,“比喻”的语言实践训练和在作文时的尝试对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无疑是大有裨益的。学生的作文园地里,应是一个争奇斗艳、情感丰富的世界。而“比喻”作为一种最重要的修辞手段,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和独具一格的优势。如果没有比喻,我们的话语将会失去灵气和色彩。我们在作文教学和实践训练中,应强化“比喻”教学,强化“比喻”的实际语言训练。那么,我们如何做才能培养学生运用比喻的能力,让“比喻”为我们学生的作文增添灵气和色彩呢?一、凭借教材,落实“比喻”教学的环节。打开小学语文书,仿佛来到了一个形象的世界。不管是自然界的湖光山色,花鸟虫鱼,还是人物的音容笑貌,言谈举止,无不形象逼真,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小学语文课文中有很多地方用了比喻,对小学生认识抽象的事物,体会深刻的道理,理解深厚的感情,起了重要的化解作用。1、引导学生体会“比喻”在文章中的作用。例如我在教林海一文时,抓住这几句比喻句来引导学生体会的。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这是暗喻(“是”为比喻词),喻大兴安岭林木之多。把起伏的“群岭”比作林海的“波浪”,使“静”物富于“动”感,构成了极为生动的画面。此外,“林海”,即“森林的海洋”,本体是“林”,喻体是“海”,省略比喻词,这种修饰性比喻也属于暗喻。是的,这里是落叶松的海洋。“落叶松的海洋”也是暗喻(同时兼有“夸张”意味),极言落叶松之多、松林面积之广,与课题“林海”二字紧紧扣合。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这里作者把拟人和比喻融合在一起。首先作者赋予大兴安岭以美女的思想行为:“多么会打扮自己呀”,这是拟人。冒号后面既用拟人,又用比喻:“青松作衫,白桦为裙”是暗喻,比喻词是“作”“为”;“绣花鞋”比喻“山野花”,本体“山野花”未出现,没有用比喻词,这是借喻;“穿”是人的行为,属于拟人。这些拟人和比喻的连用和兼用,十分熨贴传神,把大兴安岭的风光描绘得淋漓尽致,给人以活灵活现的形象美感。又如我在教麻雀一课时,重点引导学生体会这句比喻句:突然,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比喻非常新奇,说明老麻雀几乎是垂直地俯冲下来,重重地跌落在猎狗面前。这样的比喻有助于学生理解老麻雀的勇敢无畏。好的内容,如果没有优美的技巧和形式,会影响作文的效果和社会效益;好的技巧和形式对内容的点缀会使学生作文更添摇曳的姿彩。但是,过份地在文中堆砌“比喻”一类的技巧和形式就是单纯地追求词藻的华丽,给人哗众取宠的印象,也就是说,技巧和形式服务于文章的内容,正如老舍先生指出:作家在选用语言时应特别注意“如此人物,如此情节,如此地点,如此时机,应该说什么,应该怎样说”,对于文章中“比喻”的应用也同样应注意语境,注意文章的内容,注意技巧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2、由浅入深,尝试运用“比喻”作文。例如:我在上作文课时,让学生尝试描写快乐的情绪。快乐的感觉每个人都经历过,在作文中通过比喻表达这个普通的情绪,可以使读者更重视你的感受,也更能体会你当时的心境。有的学生说一个人快乐得像一个小孩(因为孩子无忧无虑);有的学生说一个人快乐得像水中的鱼;有的学生说一个人快乐得像吃饱的猴子只要是合理的、可以联想的、自然而且踏实的,我都赞同。我鼓励学生尝试以身边熟悉的具体事物做简单的比喻,要是掌握了简单的比喻技巧,有意自我挑战向创意挺进的同学,也不妨尝试复杂的比喻。如:、以“时间”为本体,造几个意义相关的比喻句,表明你对“时间”的态度;、对你熟悉的人进行一段100字左右的肖像描写,要求使用23个比喻句;、用“比喻”的方法,证明“”的道理在课堂上通过以上题型或方式对“比喻”进行的语言实际训练,不仅能培养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为组成篇章打下基础,使他们能够写出词汇丰富、语言优美的文章,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其综合语文素质。这样由浅入深,天长日久,一定能激发学生学习“比喻”的兴趣,提高学生使用“比喻”的水平。二、注重积累,丰富“比喻”的生活之源。在学习的过程中,积累是十分重要的,积少可以成多,集腋可以成裘。荀子劝学篇中就有“故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的句子,这就更说明了积累的重要性。没有量的积累也就不会有质的变化。俗话说的好,厚积才能薄发,用好比喻也是如此。1、积累课文中的比喻。有很多知名的作家在他们的文学作品中,都使用比喻句。如:野花遍地都是: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朱自清春;几对燕子飞倦了,落在电线上。蓝蓝的天空,电杆之间连着几根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啊!郑振铎燕子;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叶圣陶荷花如果能把这些句子积累下来,一定会对学生写好比喻句有很大的帮助。2、积累课外的比喻。积累经典诗词中的比喻。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中国的诗歌更是有着“比”的传统,从流传下来的古代作品,尤其是古代诗歌看,“比喻”的使用可谓新颖巧妙,丰富多样。“霜叶红于二月花”给人鲜明的视觉感受;“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蕴藉着送别的深厚情谊;“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让人在融融的暖意中感到雪的皎洁、鲜润、明丽和飞动以上例子仅仅是我国古代诗歌“比”的苍海一粟,这些“比喻”句之所以千古传颂不衰,一方面在于其新颖独特的艺术性,另一方面因为它们是作者“感于哀乐,缘事而发”而凝聚着作者的爱憎、情感、感悟和思索的原故。也正是他们熟悉生活,对生活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真切的感受,因而能将自己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信手拈来以为“比”而产生了恒久的打动人心的艺术力量。积累经典对联中的比喻。“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子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这对比喻法对联是大家比较普遍知道的,毛泽东在其著作曾经引用,它是一副对仗工整、形象鲜明的好联。用来比喻一些没有真才实学、夸夸其谈的人,生动而贴切。这样的比喻手法,就是用一个为人们所熟悉的事物或现象,从而显示这种事物的性质,启发人们去思考。或者是把一些较为抽象的名词概念,变成为具体的形象去感染人。积累经典文章中的比喻。我们的学生毕竟是学生,他们社会经验欠缺,社会阅历难免单薄,不能也没有时间和精力去体验足够的社会生活,这就要求我们的学生在课外大量阅读,通过阅读丰富自己的间接社会经验,通过阅读学习典范的“比喻”,从而丰富他们“比喻”的生活之源,否则,学生作文的“语言苍白”、“想像匮乏”之病不可能得到根治,即使在他们作文里偶用“比喻”,也将是缺乏想象、没有创见甚至是生硬艰涩的“怪喻”。反之,如果学生的思维里有了“比喻”的“源头活水”,他们那池作文的“半亩方塘”一定会映射出极富想象和创造力的“比喻”的“天光云影”。在厨房里,有创意的厨师敢于利用平淡无奇的用料,煮出新鲜的菜肴,也尝试改变传统的处理方式,呈现新菜色。通过比喻的运用,写文章的人在表达喜怒哀乐的时侯,改变了传统的观念,使情绪、感受更具体生动。恰当的比喻就如同宴席中的小点,它虽然无法成为主食,也填不饱肚子,却让食客齿颊留香,回味无穷。叶圣陶曾说:“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桥堍站着读者,那边桥堍站着作者,通过这道桥梁,读者才会和作者会面,并且与作者的心情相契合。”趟进比喻的情感河流,自然也就丰盈了我们的情感世界。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