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6页
第2页 / 共6页
第3页 / 共6页
第4页 / 共6页
第5页 / 共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一、创设情境,进入意境。同学们,月亮一直是中国文人描写的对象,一轮圆月照耀在古今大贤的心灵上,于是从诗经到唐诗到宋词到元曲永恒地流淌着月光的妩媚与皎洁。公元1083年元丰六年十月的一个夜晚,月光如水,穿过窗棂静静地照在了宋代大文豪苏轼的床前,一篇美文就这样诞生了。(音乐起,教师读)二、读准字音,读出味道。在音乐声中,同学们欣赏了这篇美文记承天寺夜游(板书),下面请同学们朗读这篇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一种古文的感觉。把语速放慢,摇头晃脑地去读。好,自由读。(生自由读)师:哪位同学愿意为大家朗读一遍课文。(生读)师:文中有一个生字“荇”,还有一个多音字“柏”,他都念准了,非常不错!老师把容易读错的字都列在大屏幕上了一起读一读。请注意“水中藻、荇交横”这个句子,“藻、荇”之间是一个顿号,顿号时间应该短一些。来,我们一起朗读课文。(生齐读)三、品读课文,品月读人。(一)读一片月色师:同学们,你们从这篇课文中读出了一片怎样的月色?你是从哪一句话中读出来的?( 他读出了空明的月色,你读出了皎洁的月色等)(板书:读一片月色:空明 皎洁)(课件展示) 庭中月色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师:请一位同学说说这句话的大意。师:很好,不仅准确,而且流畅。有人对这个句子做了这样的评价:全句无一字写“月”,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大家仔仔细细地读课文中这个写景的句子,看看月亮都藏在哪些字词里。师:“积水空明”,院子里有水吗?(没有)那空明的是什么?(月色)月光像一泓积水清澈透明,可以推见月色之明; 还有哪些字词里藏着月亮?“藻、荇交横”既然没有水哪里来的水草?这其实是写什么?(通过写竹柏的影子写出了月光的明朗)。品的好,全句没有一字写月,可又是字字得月!请同学们再读这个句子,把自己融入这个月的境界。师:这里的“盖”字该怎样解释?(原来)师:去掉“盖”字,再读。师:再加上“盖”字,请一位同学来读,把“盖”字读的夸张一些。(生读)师:请同学们再注意这个“也”字,读到“也”字的时候应该摇头晃脑。师范读。请一位学生给大家范读。齐读,读出了一种怎样的感觉?(恍然大悟)师:为什么会恍然大悟呢?(生答)原来是景色太美了,作者陶醉其中忘记了自我。师:让我们再次朗读这个层次,读出月色的空明澄澈,读出竹柏的清丽淡雅。(生读)师:这么美的月色,苏轼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欣赏到的呢?我们来读读这段文字。(二)读一位闲人(课件展示) 寻友赏月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师:同学们,在那样一个初冬之夜,苏轼本来是脱了衣服打算睡觉的,是什么原因让他有了夜游的兴致呢?师:十月十二日夜,离一个月圆的日子不远了,想来那晚的月色一定(很美丽)师:如此优美的夜色激起苏轼夜游的兴致。你发现哪一个词语能够表现苏轼当时夜游的兴致很高?(欣然)师:“欣然”是什么意思?(高兴的样子)你能读出这种喜悦、兴奋之情吗?(师指导生反复朗读,生再齐读,感受这种愉悦的氛围。)师:除了“欣然”一词外,这段话里,还有一些字词也能体现苏轼的心理活动,大家能找出来吗?(念)师:“念”在这里怎样理解?师:你觉得苏轼当时考虑的是什么?用文章中的原话回答。(无与为乐者)师:这么美的月色如果没有人能够和他一起分享,那岂不(遗憾,可惜)师:哪位同学愿意把这句话读一读,读出那种遗憾。(一生有感情地朗读,且有意识地在“念”字后稍微延长了停顿,读出了心理活动的过程。)师:读得好!读出了知音稀少的憾意,读出了淡微低沉的喟叹!师:但是知音还是有一个,那就是(张怀民)。在这样的一个夜里,本来觉得知音难寻,无人和他一起赏月,突然想到一个,于是他的心情会怎样?(高兴、急切)师:这句话中,你觉得哪个词能表现高兴和急切呢? (遂、寻)师:你来读出这种高兴和急切。(一生读)师:我们在寻找东西的时候,除了急切,还可能有一丝担忧,此时的苏轼可能会担忧什么呢?师:张怀民当时不仅在承天寺,而且还没有睡觉,甚至还有可能(也想找一个人赏月)师:看来他们两人真是心有灵犀啊!来,大家把这句话读一读,读出苏轼的大喜过望!(生齐读,在“亦”上读出感觉)师:孩子们,好茶要慢慢品,好景要慢慢地赏,苏轼和张怀民是怎样赏月的?用文章中的原话回答。(相与步于中庭)师;从这句话中你能发现一点什么?哪一个字能表现出来?(步)师:好一个信步漫游!好一对悠闲地友人。他们相步于中庭,欣赏着月色,沉醉于冰清玉洁的境界中。读(幻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师:作者眼中为什么有如此美丽的景呢?别人怎么就不能发现这么美的景呢?你能从文中找到答案吗?生:因为他是“闲人”,有时间欣赏。文中说,“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课件展示 月下抒怀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师:“闲人”是什么意思?生:清闲的人。师:那不就是无事可做的人了?苏东坡真是无事可做的人吗?好,下面看投影。 (展示苏轼在黄州生活时写的诗句。) 苏轼以犯人身份被贬黄州,无薪俸,故租50亩荒地经营。有诗曰:“不令寸土闲,饥寒未知免。”“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今年刈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又有“自笑平生为口忙”之句。师:同学们看,苏东坡“闲”吗?他要养活一家老小,要种黄麻桑树,要造房子,要糊口奔忙。怎么会说是闲人呢?他身体闲吗? 生:不闲。 师:既然他身体不闲,那么这里的闲人可以怎么理解呢? 生:心闲。 师:原来他忙的是身体,闲的是内心呀。原来他有这份闲心,才有了这份闲情呀。那么这个“闲人”可以怎么理解呢? 生:有闲情雅致的人。 师:非常好。我们再把写景的句子朗读一下,体会一下他的闲情雅致。读的时候要读出自得其乐的心情。 (个别读写景的句子。) 师:我们读了感觉到此时苏东坡的内心的确很悠闲。那么,你觉得苏东坡内心深处愿不愿意做一个无官一身轻的闲人呢?老师先请同学们看一看苏东坡被贬黄州前的一些资料。 (投影展示。教师充满感情地朗读并讲解。) 苏轼: 21岁高中进士:“奋励有当世志”、“致君尧舜,此事何难”。 38岁任密州太守:“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40岁任徐州太守:抗洪救灾,力挽狂澜。 (元丰二年)43岁任湖州太守。同年,以诽谤嘲讽新政的罪名被捕入狱。 (元丰三年)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师:你觉得苏东坡的内心深处想做这样一个无官的闲人吗,白天忙种田,晚上赏风景? 生:不愿意。 师:苏东坡又何尝想做“闲人”?他又何尝不想当官在朝中做事,实现少年时“致君尧舜”的理想呢?你能用这样的句子表达他此时的感情吗? (投影展示句式。)一声“闲人”,多少 ;一声“闲人”,多少 。(教师引读) 生1:一声“闲人”,多少无奈;一声“闲人”,多少辛酸。 生2:一声“闲人”,多少抑郁;一声“闲人”,多少悲凉。 生3:一声“闲人”,多少苦闷;一声“闲人”,多少感伤。 师:是呀,苏东坡的一声“闲人”,何尝不是自嘲?我们把这句抒情的句子好好品读一下。我们看这样读怎么样“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唉!如吾两人者耳。”(读) (生仿读,读出自嘲和无奈。) 师:读到这里,我们读到了苏东坡闲情雅致背后的一丝淡淡的悲凉。 但是苏东坡毕竟是苏东坡,他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的达观。“乌台诗案”中,他不像因迫害而屈死在风波亭的岳飞,他也不像屈原那样投身汩罗江。他不仅可以自食其力,而且可以欣赏美妙的风景。让我们再读一读他笔下的美景,看看他又是以怎样的心境欣赏美景的? (师引读。) 师:古人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就是说眼中景即心中情,眼中所见即是心中所想。他笔下的景物之中,除了月,还有什么? 生:竹柏。 师:那么我们可不可以这样说,苏东坡因为心中有月,心中有竹柏,眼中才会觉得时时有月,处处有竹柏? 生:可以这么说。 师:作者眼中的月是一片空明,如此皎洁,因为他的内心正像这片月光一样的高洁;那竹、柏是否也有什么象征意义呢? 生:竹子风格高洁。 师:那么柏树呢?大雪压青松 生:青松挺且直 师:高洁、坚贞!好一个空明,好一个竹柏,好一个苏东坡。我们把这句话再读一读。体会景中的感情。这样的心境下道出的一声“闲人”之中,又包含着怎样的感情呢?让我们再用刚才的句式说一说。(教师引读)生1:一声“闲人”,多少高洁;一声“闲人”,多少傲骨。 生2:一声“闲人”,多少自得;一声“闲人”,多少自豪。 生3:一声“闲人”,多少享受;一声“闲人”,多少乐观。 生4:一声“闲人”,多少闲情;一声“闲人”,多少雅致。 生5:一声“闲人”,多少宁静;一声“闲人”,多少豁达。 师:我们再来读一读这句话,看可不可以这样读:“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哈哈!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生仿读,读出自得与达观。)四、情感朗读,回归整体。师:同学们,携着承天寺的这轮明月,我们一步一步走近了苏轼,读出了一位闲人的高洁与豁达。(板书:读一位闲人:高洁 豁达) 一缕感动的馨香让我们的心灵更加芬芳,一抹感动的月色让我们的心儿更加柔软。让我们再次走进公元1083年元丰六年十月的那个月夜,和苏轼一起共同感受那轮明月。(配音)(手势,读全文)五、品味经典,感悟人生。师:同学们,2000年法国世界报是这样评论苏轼。(配音,师读。幻灯:)居庙堂之高,心忧黎民,勤于政务;处江湖之远,尽职尽责,为善一方。在朝期间,他直言敢谏,不惧权归;遭贬期间,他抗洪灭蝗,赈灾救孤,颇多政绩。他俯仰无愧于天地,心无名利杂念,遂有闲心领略江山风月,写下无数传世杰作。师:同学们,大家静静地听,静静地想,面对在顺境中不浮不骄,在逆境中泰然自若的苏轼,面对着一生始终拥有一颗闲心领略江山风月的苏轼,你有什么感悟呢?(生自由答)师:同学们,今天这堂课我们读这一片月色,读得是一份皎洁与空明,更读得更是一份高洁与豁达。让我们根据屏幕上的思路一起背诵课文,让经典永驻心间,让那片月光照亮我们,让“苏轼”与我们同行。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