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2页
第2页 / 共22页
第3页 / 共22页
第4页 / 共22页
第5页 / 共22页
第6页 / 共22页
第7页 / 共22页
第8页 / 共22页
第9页 / 共22页
第1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研究领域:劳动、人口经济学技术进步对就业的总量及结构影响:理论与实证研究毕先萍 赵坚毅 李正友(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经济系 北京100089) (哈尔滨商业大学经济研究中心 150028)摘要:本文从理论角度阐明了技术进步对就业总量及结构的作用机制及影响。对我国的系统实证分析揭示:就长期而言,我国技术进步的迅速发展对就业量不存在明确的影响,然而它显著影响着就业结构的变迁;此外,不同类型的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也各异,需要区别分析。关键词:技术进步、就业总量、就业结构JEL:E24,J60,O33The Employment Effect of Technological Progress: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AnalysesThis paper demonstrates theoretically the mechanisms through which technological progress works on employment and its gross and structural impacts. Empirical analyses of China lead to three findings: (1) technological progress doesnt have any permanent effect on Chinese employment level; (2) it leads to a substantial change of employment structure; (3) the employment impact varies a great deal according to different types of technological progress. Key Words: Technological Progress, Gross Employment Level,Employment Structure一、引言一直以来,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备受理论界及社会各界的关注。迄今为止,理论及实证研究主要围绕技术进步对就业的两个方向截然相反的影响来进行展开分析:其一是“创造性破坏”效应论;其二是“补偿理论”。本文在综述技术进步对就业影响的理论基础上,尝试从实证角度分析技术进步对我国就业总量及结构的影响。本文首先综述了技术进步对就业产生影响的作用机制,研究了技术进步对就业总体水平及结构变动的影响;其次,选取相关技术和就业指标,采用回归分析及协整检验方法,对我国技术进步对就业总量及结构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最后,本文分别研究了不同类型的技术进步对就业总量和结构的影响。本文研究表明:(1)无论从总体还是各产业来看,技术进步与就业总量之间不存在协整关系,不能断言技术进步影响我国就业总量的增长。(2)技术进步显著影响我国就业结构的变动,导致劳动力在各产业及部门间的流动强度增大。(3)不同类型的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对制造业的初步分析结果显示,技能偏好型(skill-biased)技术进步(以正规制造业为代表)导致就业水平下降,而技能退化型(deskilling)技术进步(以非正规制造业为代表)与就业增长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二、技术进步对就业总量及结构的影响:理论综述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促进新产品及新部门的产生、创造出新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又导致部分产业及部门日趋衰亡,并排斥出大量劳动者进入失业队伍的行列。经济学家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提出种种理论予以解释,并从多侧面了进行实证检验。20世纪90年代以来,Philippe Aghion和Peter Howitt(1994)参考文献:1 Aghion, P., and P.Howitt, Growth and UnemploymentJ,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1994,61: 477-494,Pissarides(1990)2 Pissarides, C. A. , Equilibrium Unemployment TheoryM, Basil Blackwell,London, 1990和Daron Acemoglu(19993 Acemoglu. D., Changes in Unemployment and Wage Inequality: An Alternative Theory and Some Evidence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99,89: 1259-1278.,20024 Acemoglu. D, Technical Change, Inequality, and the Labour MarketJ,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2002,40: 7-72.等人从两个方面拓展了技术进步的就业效应的理论及实证研究:一是技术进步影响就业的内在机理,包括“创造性破坏”机制(Philippe Aghion和Peter Howitt,1994)和就业创造机制(Vivarelli,19955 Marco Vivarelli, The Economics of Technology and Employment: Theory and Empirical EvidenceM, Elgar ,Aldershot, 1995.;Petit,19956 Petit, P., Employment and Technical changeJ, in P. Stoneman (ed.), The Economics of Innovation and Technical ChangeC, Basil Blackwell, Oxford, 1995.;Pissarides,1990和Fernando del Rio,20017 Fernando del Rio, Embodied Technical Progress and UnemploymentR, Universit catholique de Louvain, Institut de Recherches Economiques et Sociales (IRES) Discussion Paper, 2001,No.031.等);二是技术进步对就业总量及结构的影响,由此形成有关技术进步对就业影响的较为完整的分析框架。(一)技术进步影响就业的综合作用机制技术进步主要通过两种机制对就业产生影响,一是就业创造机制,一是就业破坏机制。这两种机制作用都是通过技术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这一传导渠道实现的。就就业创造机制而言,技术进步提高生产率的收益通过产品价格、工资等的灵活调整转化为产出和就业的增长;而就业破坏机制则侧重于技术进步的 “磨损(obsolescence)效应”,即最新的技术进步水平只体现于最新创造出的机器折本等资本品,使得原先生产的资本品的生产率相对下降,该资本品对应的生产岗位创造的价值相对下降、岗位存续期缩短,企业出于利润最大化目标将提前终止该工作岗位。1、技术进步的就业创造机制最早对此进行理论解释的是马克思,他首先提出“就业补偿”理论,后经古典和新古典经济学家多方发展,其含义是市场机制能确保产生一个自动的补偿,以抵消节约劳动的技术创新带来的就业损失。Bernd Ebersberger和Andreas Pyka(1999)8 Bernd Ebersberger and Andreas Pyka , Innovation and Sectoral Employment: A Trade Off between Compensation MechanismsR, Universitaet Augsburg Discussion Paper Series, 1999,No. 191.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按技术进步的类型将就业补偿机制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通过产品创新直接实现的就业补偿,如通过创造出新产品、新机器、新产业部门直接促进就业增长;另一类是通过工艺创新间接实现的就业补偿,通过提高生产率、降低单位产品生产成本,技术进步的这一收益对就业的影响取决于该收益如何在雇主与雇员之间的分配。在完全竞争市场下,产品成本的下降直接导致产品价格下降、工人收入提高,由此促进需求的增长,进而带动产出和就业增加;在垄断市场下,产品价格及工人收入不会增加,因而产品成本的下降表现为企业垄断利润的增加,通过企业的再投资也会带动产出和就业的增加。但第二类就业补偿机制是否有效,取决于价格、工资等能否实现灵活调整。在新凯恩斯经济学家看来,价格、工资并不是如新古典经济学家假设的灵活调整,而是存在向下刚性,这样技术进步引起产品成本的下降并不能顺利转化为就业的增长,失业率反而可能上升。因此,技术进步对就业的补偿不是自动、无障碍实现的,而是要受各种制度、社会性因素的制约。Pissarides(1990)运用搜寻和失业理论,通过建模具体分析了一种就业创造机制:“资本化效应”。他的理论前提是:(1)假定技术进步对就业的破坏率是外生既定的。(2)技术进步同等提高所有生产要素的生产率(这事实上是技术进步的一种类型:非物化技术进步,disembodied technological progress,即技术进步体现于所有生产要素,而不仅仅体现于机器设备等资本品)。由此,技术进步改进了所有要素的生产效率,提高了现有工作的收益净现值,企业为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将倾向于提供更多就业岗位,从而产生就业创造效应、降低失业率。Fernando del Rio(2001)指出,Pissarides等人在分析中均假定资本和劳动互补,事实上,资本和劳动之间是可以互相替代的。由此他考察了另一种就业创造机制,即“替代效应”:在利率可变条件下,技术进步提高利率,进而引起资本的使用成本相对上升,这将促使企业使用更多劳动力代替资本,促进就业创造增加和失业率的下降。2、技术进步的就业破坏机制Aghion和Howitt(1994)在承认存在资本化效应的同时,着重研究了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另一重要影响机制,即技术进步通过加速现有工作价值的磨损直接提高失业率。他们的理论假设前提是:(1)完全竞争市场下,人力资本要素的价格以同等于或高于经济增长率增速的速度增长。(2)技术进步对就业的破坏率不是外生不变的,而是内生地取决于技术进步的规模。由此,他们详细分析了创造性破坏效应发生作用的直接和间接机制。在第一个前提下,技术进步提高经济增长率,对于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提供就业机会产生两种相反的影响:一方面,降低了净收益的贴现率,产生资本化效应;另一方面,人力资本投入价格的较快增长降低了现有工作创造的利润,减少了技术进步下企业的收益,进而抑制企业进入市场、提供更多就业机会的积极性。第二个前提加剧了技术进步的“磨损效应”。在外生及内生增长背景中,假定岗位空缺率不变,技术进步都将直接降低现有工作岗位创造的价值、缩短其存续期限,企业提前废弃工作岗位的结果是,就业的破坏率上升,整体失业水平上升。基于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创造和破坏效应同时发生,有理由推测它必将对就业总量及结构产生影响。总体上看,经济学家们评价技术进步对就业总量及结构的影响主要分为两个递进的层次。首先关注的是一般层面上技术进步对就业总量及结构的影响;更为深入的研究则强调,技术进步可依据多种标准区分为不同类型,例如,从其是否体现于资本设备角度可分为物化型(embodied)和非物化型(disembodied)技术进步;从技术进步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