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5页
第2页 / 共5页
第3页 / 共5页
第4页 / 共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古汉语中的人称代词.古汉语中的人称代词是哪些语文学习分享到:1.第一人称:又叫 “自称 ”。常用 “吾、我、余、予 ”等,还有帝王的专称 “朕 ”和 “孤 ”。往常都可译为 “我 ”、 “我们 ”、 “我的 ”、 “我们的 ”。2.第二人称:又叫 “对称 ”,常用 “尔、汝、女、若、乃、而 ”等。往常译为 “你、你的、你们、你们的 ”。 3.第三人称:又叫 “他称 ”,主要有 “彼、其、之 ”等,它们既能够用来指人,又能够用来代事,其用法更加灵巧,往常译为“他、他的、他们、他们的”等。4.对于己称,即 “自称 ”,常用 “自、己 ”二字,均能够译为“自己 ”的意思。5.对于 “旁称 ”,亦称为他人,常用一”人字 “,可能译为 ”他人 ”、“人家 ”。6.对于 “尊称 ”,即对人的礼貌称号法,有 “君、子、公、卿、先生、夫子、足下、陛下、阁下 ” 等,一般译为 “您老人家,他老人家 ”的意思。7.个人在对话顶用“贱称 ”,也叫 “谦称 ”。一般用 “臣、仆、妾、鄙人、寡人”等,均可译为“我 ”一、人称代词第一人称:吾、我、予(余)、卬教材例句补例:1、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啟予足,啟予手。诗云:小心翼翼,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现在尔后,吾知免乎!小子!”(论语泰伯)啟:通“晵“,视也。2、孝经:“身体发肤,受之父亲母亲,不行毁伤,孝之始也。” “吾“一般不用作宾语。但可作前置宾语。比如:1、今者吾丧我。(庄子齐物论)2、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庄子秋水)3、 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阿谀我者,吾贼也。(荀子修身)4、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论语先进)5、我胜若,若不吾胜。(庄子齐物论)增补:1、“卬”也是第一人称代词,比如:招招舟子,人涉卬否。人涉卬否,卬须我友。(诗经郑风匏有苦叶)2、先秦期间一般人也可自称“朕”:朕皇考曰伯庸。(屈原离骚)第二人称教材例句补例:项王患之,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汉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授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桮羹。”项王怒,欲杀之。项伯曰:“天下事未可知,且为天下者不管家,虽杀之无益,祗益祸耳。”项王从之。(史记项羽本纪)唐司马贞 史记索隐 :“俎亦机之类, 故夏侯湛新论为机,机犹俎也。比太公於牲肉,故置之俎上。”.注意:先人相 多不直接称“ 汝”,如相当, 或表 ,或表关系十分 密。比如:1、 人能充无受 汝之 ,无所往而不 也。 (孟子悉心下) 伯峻孟子 注注:“受 汝之 指受人 的言行。” 文:“人能 把不受 的 言行 而充之,那无 到哪里都合于 了。” 2、其俗无尊卑皆汝之。(晋 姚弋仲 )3、游雅常众辱奇,或 汝之。(北史 奇 )4、祢衡少与孔融作 汝之交。(世 新 言 )5、忘形到 汝,痛 真吾 。(杜甫醉酒歌)第三人称重要 :“其”字只好作定 ,“之”字只好作 。也就是 ,上古 期 没有充任主 的第三人称代 !“其”名 之对于人称代 的几点 明:( 一)之、其均可活用而指第一、第二人称。比如:1、 而不入, 莫之 也。会 先,不入, 子 之。第一个“之”指 方,第二个“之”指自己。2、滕世子 冉友曰:“吾改日未 学 ,好 ;今也,父兄百官不我足也,恐其不可以尽於大事,子 我 孟子。” “恐其不可以”等于 “唯恐我之不可以”(二)有 “其”不是人称代 而是指示代 ,比如:、 臣窃以 其人猛士, 有智 。“其人”指“ 个人”或许“那个人”;、夏后殷周之盛, 地未有 千里者, 而 有其地矣。 “有其地”指 (已 )“ 有那 多的土地)了。( 三) 在上古 期,人称代 复数同形. 比如 :、 曰:“ 其疾我矣!” 、 本是两个国家,但 里仍 “我”而不像后辈那 成“我等”,更不会 成“我 ”。、 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不 “用一句 归纳它 ”。(四)“吾 ”、“吾属”、“若属”、“ 等”等均不是真实意 上的人称代 复数,而是含有 的 法。比如:、吾 何知焉?、 范增 庄 :“若入,前 寿,寿 , 以 舞,因 沛公於坐, 之。不者,若属皆且 所 !” 是范增叫 庄 去 了刘邦,而且 ,我 是 你考 , 假如你今日不 他, 未来你 帮人必然被刘邦俘 (若属皆且 所 ),言下之意是我没事,不会当俘 的,你 帮人材会。明 含有 方的意味。(五)先人常用 称取代第一人称,尊称取代第二人称。 称如:寡人、不谷、臣、小人、老 、仆、愚尊称如:君、大王、王、陛下、子、先生、足下(六)称 方的“字”表示敬爱, 自称其名也表 。 要注意先人的“名”和“字”!第一次出 一般出 全名, 第二次出 常常只出 名或字,而省去了姓。二、指示代 .(一) 近指:是、此、斯、兹 ( 对照:是心足以王矣。此心之因此合於王者,何也? )(二)远指:彼 此后发展成为带有人称代词的性质,但因表远指(则小)又经常带着小看意味。 如:“彼哉!彼哉!”(论语宪问) “彼沉迷其民”。 (孟子梁惠王上) 远指、近指对照例: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何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苏轼前赤壁赋)“斯”指眼前的江水,“彼”指天上的月亮。(三)“之”在先秦也能够是指示代词,比如:、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经周南桃夭)这个姑娘出嫁,会使她的夫家温顺。、之二虫又何知?(庄子逍遥遊)这两个动物(蜩,即蝉;学鸠,小鸟)又知道什么?(四)“夫”字带有稍微指示性,有时可译出,有时可不译。比如:、小子何莫学夫诗?(论语阳货)学生们为何不学习诗经?(不用译出)、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论语先进)不为这个人悲伤为谁悲伤?(译出)(五)示代词“然”是“这样”的意思,比如:、河东凶亦然。(孟子梁惠王上)河东遭到灾荒时也这样。、物皆然,心为甚。(同上)事物都是这样,心特别是这样。(六)“尔”与“然”用法同样,只可是没“然”用得广泛:1、相去万余里,故人心尚尔。(古诗十九首)相隔上万里,对老朋友的关怀仍是这样(深切)。2、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陶渊明喝酒诗)问你为何能够这样?(七)“或”在上古是一定性指示代词,比如:、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孟子梁惠王上)、或相倍蓰,或相什百。(孟子滕文公上)、宋人或得玉。(左传襄公年)(八)“莫”在先秦是个否认性无定代词。比如:、自经於沟渎而莫之知也。 (论语宪问)自己在山沟里上吊死了而没有谁知道他。(指人)、天下之水,莫大於海。(庄子秋水)天下的水面没有什么比海更广阔的了。(指物)、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宣公年)犯了错误而能更正,没有什么比它更大的了。(指事)汉此后又产生出副词词性,比如:、秦王车裂商君以殉曰:“没如商鞅反者。”(史记商君传记)不要像商鞅同样造反。、作书与内舍,便嫁莫留住。(汉陈琳饮马长城窟行)写信与老婆:“立刻改嫁不要留在我家。”三、特别指示代词:“者”、“所”(一)“者”用在形容词、动词以后指代拥有某性质(状态)的人或物,或指代做某事的人,也就是组成一个名词性词组。.、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 之。( 冶 )、 者易 食,渴者易 。(孟子公 丑上)、不 者与不可以者之形何以异?不做的与不可以做的在表 上有什么差别?注意:“者”字无 是在判断句的主 后边表示提 , 或是在“有者”名 性 构中, 是在 名 “今”、“昔”、“古”、“曩”等后边,它都是 气 。比如:、廉 者, 之良将也。(史 廉 相如列 )、宋人有曹商者, 宋王使秦。(庄子列御寇)、曩者辱 ,教以慎於接物,推 士 。(司 迁 任安 )前些 候接到你的来信,教 我要 慎地与人交往,要把(向皇帝)推 人作 自己的任 。(二)“所”字往常用在及物 的前面和 成一个名 性 ,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 它指代的一般是行 的 象。比如:、 其所憎与其所 。 ( 果策 策) 了他所 的人的官 来 他所喜 的人。、王之所大欲可得 与? (孟子梁惠王上) 大王的最大梦想可 我听听 ? 行 的 象范 泛, 所此后边 可再详细化, 即接上详细的名 。 比如:、仲子所居之室所食之粟。住的房子吃的粮食、光不敢以 国事,所善 卿可使也。 (史 刺客列 )和我要好的 卿能够出使。 注意划分“所字 构”与“者字 构”1、始臣之解牛之 ,所 不过牛者。(庄子养生主)我 开始解剖牛的 候,所看到的没有不是牛的。“所 ”指“ ”的 象:牛。2、 者惊犹鬼神。(庄子达生) 看 的人惊讶得 以 是鬼神。 “ 者”指 出“ ” 个 作的人。 “所者”“所”,比如:1、所 者, 法活之;所憎者,曲法 之。(史 苛吏列 ) 他所喜 的人,就误解法律救活他; 他所 的人, 就 者弯也要找 法律依据来把他 掉。2、其所善者,吾 行之;其所 者,吾 改之。他 好的,我 就 行它;他 的,我 就更正它。 “因此”表工具、方式、原由等,“所 ”也表原由。比如:1、彼兵者,因此禁暴除害也,非争 也。(荀子 兵)那 争是用来严禁暴乱、除去害人的乱人的,不是用来争 的。2、因此 君市 也。( 国策 策)用来 你 的方式。3、因此 也。 答的方式。4、古之人因此大 人者无他焉。 古代的人大大地超 人的原由没有 的。5、此因此乱也。 就是乱的原由。6、所 将 者,欲以助 也。 将 的原由,是想用( 种 法)帮助 国。“所”字 构 文段:魏王 旄曰: “吾欲与秦攻 , 何如?” 旄 曰: “ 且坐而胥亡乎?且割.而从天下乎?”王曰: “韩且割而从天下。 ”张旄曰: “韩怨魏乎?怨秦乎?”王曰:“怨魏。”张旄曰:“韩强秦乎?强魏乎?”王曰:“强秦。”张旄曰:“韩且割而从其所强,与所不怨乎?且割而从其所不强,与其所怨乎?”王曰:“韩割而从其所强,与其所不怨。”张旄曰:“攻韩之事,王自知矣。”(战国策魏策四)胥:等候。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