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7页
第2页 / 共7页
第3页 / 共7页
第4页 / 共7页
第5页 / 共7页
第6页 / 共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校本课程评价体系建设初探 摘 要:从校本课程评价的理念、作用及其策略三方面探索校本课程评价体系建设,希望能给基础教育校本课程开发工作带来新的思考和启示,推动校本课程更好地提高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效。 中国论文网 /9/view-13021662.htm关键词:校本课程;评价体系;理念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和“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它明确了课程评价的主体,也隐含了课程评价的标准。 一、校本课程评价的理念 校本课程需要有一个开放的、动态的评价体系,体现参与、互动、对话、合作、民主和多样性的原则,需要学校、家庭以及社会三方共同参与评价,共同推进和完善校本课程的实施。 课程评价要注重学生成长过程,将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结合,将评价贯穿于校本课程实施的全过程,使评价实施动态化、连续化、日常化。 课程评价要突出地域文化特色,充分尊重学生以及社区环境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强调在自我反思、自我体验的过程中,使人的自主性得以健全发展。 课程评价要注重综合素质考查,学习成绩仅是其中的一部分,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以及学生的身体、心理素质、学习情趣、情感体验等方面的发展。 课程评价要关注教学效果反馈,以激励教师为目标,充分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不断提高其教学水平。 二、校本课程评价的作用 (一)反馈学习信息 校本课程的评价体系倡导的评价结果并不停留在评价者一方,更为重要的是将评价结果科学地、恰当地、及时地反馈给学生,促使其最大限度地接受,从而对自身有全面、客观的认识,并以此为依据,发挥自身的优势,完善自身,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二)监控课程质量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每一个环节都需要通过评价来不断完善和修订,因而评价是校本课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前一轮评价结论是下一轮校本课程开发的依据,这是校本课程质量不断提高的重要保障。 (三)激励教师成长 由于校本课程是教师主导的结果,因此其内在质量及实施效果与教师本人的职I素养息息相关。正确评价可以使教师看到课程本身的缺陷,激发教师继续改进和完善的欲望,从而使教师在某一方面的知识得到拓展,能力得到加强,综合素质也随之提高。 (四)帮助学校反思 校本课程是学校自己的课程,评价的结果会影响学校的声誉和资源的分配,所以校本课程评价可以倒逼学校认真解剖分析,真正找到课程的各个环节存在的问题,突出学校自己的特色,增强学校的优势。 三、校本课程评价的内容与体系 校本课程评价一般选择综合评定,综合评定主要是立足评价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系统评价课程开发绩效。 在课程目的上,评价的关注点则要体现人文与科学的校本课程开发基本理念,与国家、地方两级课程联系密切,对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价值,注重培育学生的健康个性。 在课程目标上,评价的关注点则要有明确的价值取向和清晰的行动思路,注重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和谐发展,尊重学生差异,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和确定个人学习目标。 在课程内容上,评价的侧重点在于能够适应学生的发展需求,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和体验的热情,能激发学生思考,并具有开放性,有利于学生自主选择学习角度。 在评价模式上,评价的落脚点在于评价结果要科学、灵活、激励性强;评价方法要具体、实用、可操作性强;评价过程要公平、公开、透明度高。 四、校本课程评价的实施策略 (一)建立分类体系,构建有针对性的校本课程评价主体 从课程背景、课程方案、课程实施过程、课程发展绩效等方面展开,通过设计评价维度来进行等级评定或现象描述。课程纲要评价、课程实施评价采取教师自评和校本课程开发指导委员会集体评议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对学生学业成绩评价主要通过活动过程观察、提交作品、小组评议、考勤等途径进行,采用学分制或等级制,并将评价情况纳入学生校本课程学习成绩档案。 (二)坚持实事求是,采取可操作的校本课程评价方法 课程要新颖、灵活、激励性强,评价方法要具体、实在、可操作性强;评价过程要公平、公开、透明度高。对于任课教师来说,评价采取阶段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对于校本课程学习者来说,校本课程成绩评价可以采取以学分制为主的定量评价方法。 (三)尊重个性发展,认同有差异的校本课程评价结果 学习者的个体差异性是由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起作用而形成的,因而必须要尊重个性发展要求,坚持知识与技能相结合的原则,对学生的学习成效进行有差异的评价,以激励方式引导学生理性认同有差异性的评价结果,从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设条件。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2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