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5页
第2页 / 共5页
第3页 / 共5页
第4页 / 共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编号: 课题名称: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研究 设计与论证报告(5000字以内,不得出现学校和课题组相关人员名字)(一)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为提高学生资助经费使用绩效,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建立合理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对中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资助,不让一位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因为经济问题而辍学,体现教育公平的具体实践。 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是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重要依据与基础,是公平、公正、合理地分配资助资源。我校地处农村市集,学校的90%以上的学生都是来自农村,学生的家庭经济条件绝大多数相对不高,在这个名额少困难家庭多的学校里面,需要一个既简单又公正公平认定体系,因此我们小组研究这个课题,希望通过研究制定出一个完善的、公平的、透明的和有效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指标体系。我们小组研究的的认定体系分四部分:学生申请部分、第三组织认定评议、学校认定部分和学校公示部分。(二)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与研究的价值目前国内外相关研究主要是在大学为主,国外对学生的资助政策的研究起始较早,在这方面也有很多重要的文献成果。如Woodhall M(1978) Review of student schemes in selected OECD伍德霍尔长期从事学生资助问题研究,这是他在调查英、美、日、加、德、法等十个国家的资助政策之后,所撰写的改革后最早的一份研究报告。还有其著的Financial Support for Students:Grant,Loans or Graduante Tax?中详细的分析了助学金、贷学金和大学生毕业税的功能效用,提出了贷学金应成为主要的资助方式。另外,希腊学者萨哈罗普勒斯通过比较分析78个国家的高等教育回报率,提出了大学生资助改革发展方向的预言和建议,这些代表性著作对我国学生资助制度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基础和借鉴意义。相比国外,我国对大学生资助制度研究的历史比较短,近几年来,随着高校收费制度的改革,学生资助制度日益受到各学者的关注。这方面的著作比较代表性的有:张民选著的理想与抉择大学生资助政策的国际比较(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版),是研究大学生资助政策的较为经典之作。本书从研究各国大学生资助理念的发展,资助政策产生的原因、内容、实施条件、实施后果等方面出发,判断各国各个时代在资助政策上的共性与差异,并具体比较分析了英国、美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澳大利亚、香港地区的学生资助政策,对我国学生资助提出了发展建议,对现在我们研究学生资助制度仍有很多借鉴之处。从国内外相关学者的论文和文献发现,各学者在论文和文献中都会涉及到雪深资助制度的公平性和效率性问题,比如2001年张银成学位论文教育资助的公平与效率探讨中着重分析了各教育资助方式的公平和效率性问题。我国大学自主制度研究已经取得很大成绩,但是我们中学资助制度基本一片空白,中学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地方财政拨款,这个就和学校所在的地方经济密切相关,寻找适合中学自己的现状,帮助中学建立一个完善的资助制度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我们研究小组利用本校作为实践对象,对中学的资助制度进行探索,在理论结合实践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切实可行的适合本校或者本地区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三)研究的目标、内容(或子课题设计)与重点目标:通过本课题研究和实践,不断的完善学校的资助制度,在我校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让学校里面的真正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得到资助,体现教育的公平、公正性。内容:传统的资助体系是学校统一控制名额,平均分配到各班级,然后由各班主任填写名单上交。这样的体系不透明,不民主,不公平。本课题的初步认定系统主要有四个方面组成,学生申请部分、第三组织认定评议、学校认定部分和学校公示部分,在贯穿这四个部分的是“诚信”,学生诚信填写申请,居委会或街道办诚信开具证明,班主任和学生诚信作出民意测试,学校诚信认定结果最后在公示后全校人员诚信做出异议。这样完整的环节缺少哪一步都会失去公正和公平。学生申请部分包括学生填写申请表,并提供证明(农村居委会,街道办事处,或者单位出示证明)条件允许可以主动和学校或者班主任联系确认。第三组织是由学校年级和班主任为组织人,主要人员有学生和班主任组成,针对申请的学生本班的学生进行民意调查和班主任的调查意见。学校认定部分是由学校出面和对农村居委会,街道办事处,或者单位进行联系,对申请学生的证明材料进行进一步复核,有必要时可以上门去核实。学校公示出获得资助的学生名单,在一段时间内,允许提出异议。重点:第三组织的组成和学生的真正参与度,学校的诚信教育的推广。(四)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研究思路我校高中三个年级,在课题研究期间,按照课题的理论研究方法进行实践,研究小组成员分别对各年级进行跟踪指导,并及时把问题汇总。具体思路如下:(1) 促使班主任对本班学生的情况做进一步了解。(2) 提高学校各班级内学生之间互帮互助,了解和关心同学。(3) 加强学校政教和教辅工作部门的沟通,促进学校和社会之间的了解。(4) 让学生不要因为家庭经济原因而失去受到教育的权利,体现教育的公正和公平。过程:课题研究为二年期限,前半年各小组分配工作,接下去的一年时间对课题进行实践,收集材料,形成中期成果。后半年进行实践,同时在教育集团全面推广,并最终形成经验论文和研究成果。具体的过程如下第一阶段:前期分配任务、准备和收集原始材料(2014年9月至2015年3月)组织小组人员去别的学校进行调研,进一步完善本课题的理论基础。各小组在年级的教辅负责人对本年级的各班级的学生做一次全方位的家庭情况调研,初步形成课题的理论方案。第二阶段:实践阶段(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对本课题研究进行实践,采取从班级到年级,按部就班,不断总结和完善,采取实践研究再实践再研究的方法,逐步扩大范围最终在三个年级一齐开展,最终形成一套比较成熟的体系。第三阶段:全面总结和推广阶段(2016年5月至2016年9月)过程反思、总结评价、集团推广、结题研讨、撰写研究报告,进行成果展示。方法:行动研究法 经验总结法(五)主要观点与可能的创新之处本课题研究的观点是:1 体现教育的公平、公正性,为中学建立一套完善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指标体系,将真正需要帮助的学生找出来并给予帮助。2 进一步在中学推广诚信教育,加强班级同学之间的友爱,师生之间的关爱,为学校营造一个淳朴的人性环境。创新之处:1 建立第三组织,让学生参与进来,教师辅助作用,让真正需要帮助的学生浮出水面。2 整个体系里面,学生、老师和学校领导之间平等合作关系是学校人性化的体现。(六)预期研究成果成果名称成果形式完成时间阶段成果(限5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指标体系实施方案方案2015.6第三组织活动方案和活动总结经验总结2015.9各小组实践经验汇总经验总结2016.6最终成果(限3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研究报告研究报告2017.3(七)完成研究任务的可行性分析(包括:包括课题主持人在内的课题组核心成员的学术或学科背景、研究经历、研究能力、研究成果;研究基础,包括围绕本课题所开展的文献搜集、调研和相关论文等;完成研究任务的保障条件,包括研究资料的获得、研究经费的筹措、研究时间的保障等。)课题组核心成员的学术或学科背景等:*,本科毕业,教育学学士学位,中学一级教师,现任学校学生管理处主任,从事学校学生管理多年。10、11、12和13被评为学校“优秀班主任”,在2013年在全县年度考核被评为“优”,2013年和2014年获得市乒乓球“优秀教练员”,曾在学习方法报、新课程、考试周刊等省级期刊发表过论文,所写的高中耐久跑教学案例荣获2014年全国学校体育优秀教育教学案例“二等奖”。*,本科毕业,教育学学士学位,中学一级教师 学校团委书记,有很强的组织和交际能力,参加工作以来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 12、13和14年被评为学校“优秀班主任”,2010和2013年在全县年度考核被评为“优”,2014年获得“*市教坛新秀”,在国内省级期刊上发表过多篇论文。*,中学一级教师 高一年级级长,分管年级的学生政教和奖惩工作,在国内省级期刊上发表过多篇论文。*,中学一级教师 高二年级级长,分管年级的学生政教和奖惩工作,在国内省级期刊上发表过多篇论文。*,中学一级教师 高三年级组副组长,分管年级的学生政教和奖惩工作,在国内省级期刊上发表过多篇论文。文献搜索:(1) 伍德霍尔Review of student schemes in selected OECD和Financial Support for Students:Grant,Loans or Graduante Tax?(2) 张民选著的理想与抉择大学生资助政策的国际比较(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版)(3) 张银成教育资助的公平与效率探讨学位论文 2001年研究基础:我校三个年级,每学年二个学期都有贫困生资助项目,研究小组成员分布在三个年级的主管学生资助项目。我们小组先后组织十多次的外出学习,记载了大量的别校实施方案,利用网络学习国内外学者的论文和文献,为本课题的研究累计了大量的理论基础。保障条件:课题组将广泛开展研讨活动,定期举行各年级经验交流活动,各课题组成员根据阶段研究内容进行总结、反思、交流,形成反思材料。另外, 学校领导小组在学生资助方面非常重视,我们研究小组中有好几位就是学校的政教和学生会的骨干,这样对课题研究的实施和进一步推广有很好的基础。-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申报评审活页1 -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