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8页
第2页 / 共18页
第3页 / 共18页
第4页 / 共18页
第5页 / 共18页
第6页 / 共18页
第7页 / 共18页
第8页 / 共18页
第9页 / 共18页
第10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形而上学导论之读后感 形而上学导论之读后感 吴雪乔 序言 怀特海说,两千多年的西方哲学史不过是给柏拉图做的注脚。这番说法固然有过度简化西方哲学史之嫌,不过从世界大战之前的全球史来看,由于柏拉图主义及其后继的各种形式的、经改良的“主义、思想的“保驾护航,近现代似乎真的成为了一个“完全没有问题的时代。而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战火在世界范围内的延烧方才真正揭露了在欧洲中心主义的控制之下,影响全球的“欧洲理想的疲软乏力和与之相应的传统的崩溃趋势。“西方文明的命运,其实质上就是西方形而上学的命运。那么,二十世纪的战争和从西方扩散出来的种种世界性的不良事件便可被视为原有的西方文明传统(形而上学传统)内在崩溃趋势的外在表征;当然,亦还可被视为长期以来摆在西方“思与“诗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对存在的遗忘以及存在于遗忘处的重新显现与再次被遗忘。 1 原在 长期以来,我们不热衷于去区分存在与存在者,因为我们对于存在问题的探讨本身有着以下成见:认为“存在是最普遍最空洞的概念,所以它本身就反对任何下定义的企图;而且,我们每个人“都不断地用到它,并且已经懂得一向用它来指什么,使得“那个使古代哲学思想不得安宁的晦蔽者竟变成了昭如白日不言而喻的东西,乃至于谁要是追问存在的意义就会被指责为在方法上有所失误。 在形而上学导论之中,海德格尔认为,我们对于physics一词本意的根深蒂固的误解便足以说明存在问题在哲学的视域之中暗淡已久:今天我们把这个词理解为先验于一系列诸如原子、电子等等自然事物表象的“物理,亦即这一在知性科学意义上进行探究的学科。而这实际上是一种外部理性视角对于原始本真的扭曲与阻塞。西方哲学最先的和决定性的开展是在希腊时代。对于存在者整体本身的发问,即对存在问题的发问也是真正肇端于希腊人。这个肇端是原始的,但是并不朴素如果是按照理性主义兴盛之后对于physics一词的理解方式去看待那些前苏格拉底时期的哲学家们的思想,那么这些哲学思想当然就落向了一种极不兴旺的自然主义哲学,落向一种认为所有事物都是具有某种(些)存在或不存在的质料本性的“朴素唯物主义。于是,希腊哲学的开端便依照我们所习惯的理性那样成为一种相对于无知与迷茫而言较高级的依托于根本物质的神学意识形态而已当然,这是一个基于诸多值得商榷的预设的判断。 致力于重提原始的“存在问题的海德格尔在形而上学导论之中从词源学的角度来重述了physics一词的意义:这个词应对应希腊语。,只不过古罗马人用拉丁语将这个词转译为natura“出生、“诞生并由此引申为今日词义之中的科学意义上的“自然。但据海德格尔的考据,。描述的应是存在的本真状态,亦即一种卓然自立的过程状态:这个词意为“绽开,是揭开自身的遮蔽,并且还是凭借如此开展而进入并停留在现象中。简而言之,就是一种内外兼顾的绽开且持留着的强力,进而存在者才能够在世界中正直地、自洽地常驻而立,在世界中自由地“搏入其边界这个边界来自于常驻者的自设。故而,在者的另一个根本特性就是“完成(vorhanden),即常驻者在自设的边界中完成绽开并实现自留与充实这就是在者被抛入其中的在,并使在者区分于非在者的原因。所以,在的概念是一个由自设边界与充实、完成构建起来的动态过程。在者整体存在于其中的“在就是这样从正在升起并把自身放入其中,充实起来、完成满界的这回事中在起来的。基于此,在这个在的作用过程中,如果以“实体(substance)而非“在场(presentation)这一概念去描述我们得以从中体会到在的那个事物(。)似乎就略显未得要义:亚里士多德在范畴篇之中,将“存在分为“这个的存在以及作为数量、质量、关系、状况、时间、地点等的存在,一共十类。而作为“这个的存在,那么名之为“实体;至于其余范畴皆为依附于此“实体的“属性。由此可知,“实体概念是独立自足的、不需要求助于其它存在者的、不是被引起的。显然,这种自亚里士多德开始,将主体性赋予各种范畴以求理解在者的解释方式对于前述“在的关涉是漠然的。我们无法从其中体会到一种尚未被理性宰制的真实的生命的在场;没能体会到在这个在场中在者作为在者为我们展现出的存在;也没能使存在从遮蔽之中脱颖而出,也就是一种将自身作为一个世界来争取(。),以期“无蔽之境(。,“真理的词源)的存在论取向。 赫拉克利特在其残篇53中说:。,。.(战争是万物之父,也是万物之王。)长期以来这句话一般是用来批判赫拉克利特思想之锋利。然在海德格尔看来,其实这种想法完全是建立在对在者和在的理解的混淆的根底上的。这里的。(战争)不是人的行为方式下的战争,即一种在者的恶斗,而是一种为了促进存在的完成而进行的抗争、斗争。战争只是一种“反的斗争,是消灭的意志和上帝的审判,这令消灭成为“正义的东西。换言之,当一方以战争的力量夺取其他力量的时候,它是以削弱后者的力量并将其限制在最低级状态作为开端的。而斗争那么非如此:斗争,到处都是斗争,斗争终结了上帝的审判,清算了作为审判条件的人“对神性负有债务的意识。可能斗争看起来也是对抗性的,然而从更深的意义上说,斗争者本人才是斗争本身,斗争在他自己的各个局部之间、在征服与被征服的力量之间展开。斗争本身决定的是战斗者身上各种力量的组织形式。所以,虽然斗争与战争都是在“反,但是斗争的根源那么在于“之间的斗争:前者只是试图在摧毁或者击退一种力量;后者那么恰恰相反,它寻求的是夺取一种力量并将其占为己有,并以此来丰富自身,乃至自身融入于其中,形成一个新的整体、一种生成。也就是说,斗争使事物的本质对立起来而且不破坏事物的统一。通过这个先验的抗争,不在者和生成者(非全然不在而又尚未在者)才有可能真正完成“搏入边界的过程,成为在并显现为在者。所以说,这个抗争并不是单纯的现成的东西相抗争,而是代表一种原生性的跳跃逻辑,在前理论的指引下筹划并开展出思所未思者、闻所未闻者。中断的地方,我们所熟知的在者并不会消失,但是本真的、属于在的世界那么会转身而去在者不再保持着“绽放的新鲜感,所有的都是“完事的、“现成在手的;世界不再有。的活性,而沦为被模仿的样本肆意取用这或许也从反面证明了,为什么真正的艺术总能给人带来超越光学外观的启迪,因为一切好的东西都来自于斗争。 但现在仍然无法排除如下质疑:无论我们怎样区分在与在者,在只能是在者的在,似乎只能通过在者加以理解。而且依上述论证,如此对在的理解途径终归是一种基于对现成者的解释。另外,如果从传统形而上学的角度来看,这一问题更是流于外表的、甚至是没有必要的,终归是人在受到动物性的存在方式的蛊惑但又心甘情愿沉迷于现象的托词。缺乏一种先验的、从形式意义到实质意义上的总领,这样的哲学探究难以有真理之果,更不能为我们提供一个终局性的解释。对此有两点回应: 第一,存在论虽然作为对于传统形而上学的超越,它同一种现象学,即对现象的一种新的认识和理解密不可分,但其实该论的落脚点亦并非显现或者是现象而是存在:在胡塞尔的现象学之中,显现或者表象(。)便是所谓现象本身,它意味着向意识显现自身,同时还能以他所显现的面目的另一种形式存在;而在海德格尔的哲学中,自立于此的常驻者那么在其现象所显现的事物之中自行亮相(。)。故而此处所谓现象,。,是一种对某个在者的全方位展现,是一种本质的外观,是一种独特性的集合。“他以自身的面目自行出现。比方,在看时间的时候,手表看起来是圆的,此处的“圆便是一种显现(。);而现象(。)那么是作为一系列数量无限的圆性集合的手表这是它最引人注目的一个特殊性,这些圆性的自行展开使得手表作为一个特殊的现象(。)得以显现(。);在这个意义上,对现象的研究并不指向意识,更不指向表象或者其他现象,而是指向一种存在(。)的无蔽之境(。)。综上,。正是海德格尔哲学之中在之为在的重要方式,也即存在论哲学的重要起点。因为假设以。为出发点来看,使其表现出显著征候的就是出现,出现即显露、即在场者拥有外观。所以,在者作为出现者一方面通过其所在其中的现象(。)以及其向此在有限的曝露赋予了自己一个显象(。);另一方面,现象(。),是一个在者存在时,把自身摆入并处于“无蔽之境(。)的最直观的方式而后者作为存在论的目的并不比理念作为传统形而上学的目的更低一等,最多只是视角上的差异。 第二,上述责难是建立在这种思维方式的根底上的。“在作为一个一般性的概念所具有的普遍性同“类(范畴)的普遍性是相同的,而我们要想真正地“原在,归根结底是需要基于对作为在的诸种方式在者的理解的根底上才能达成的。也就是说,我们应是在以一种“通过杨树来定义什么是一般的树(实体)的先天综合方法,试图通过各种在者去理解什么是“一般的在,故而存在论与范畴论相仿,如其自身的“重心(姑且称存在为存在论的“重心)不能成为至尊,便都需以一种更具优先地位的存在者为尊。 这显然是成问题的。首先,即便“在和“树一样,可以是一个种类,可是在此情况中将任何一个例子作为解释的出发点都将是无从言说的,因为由此得出的在只不过是披着神性光芒的新在者而已,换言之,范畴论是一种“在者论以范畴论的思维为存在论的框架其结果必然不伦不类;更何况这种假设根本不能成立,即“在并不能是一种范畴,否那么便混淆了在场与实体之间的分别,对存在的研究便再次回到了起点;其次,如前所述,存在论关心的并不是现象,而只是现象的本真存在,即所谓“次现象,是“无-用处,“无-意识。也许它正是现象,但是它和现象本身有着绝对的区别:他是现象的自行出现。而形而上学的错误便在于,将次现象当作了另一个现象、另一个存在者、另一种生活来处理。事实上,以一存在者为至尊,不如以其为虚无,或者“非存在者(思),使得各种特殊性得以一一地展现于其之中。 2 原思 “思可以有很多形态:“图谋、“思念、“描述、“想象、“抱有意见、“静默沉思等等。不管如何,从这些解释之中我们可知:第一,思可以将事物受约束地“意象在我们面前,亦即所谓思的意向性功能;第二,思与在之间是有内在相属的关系的当我们在前文论述存在是什么的时候,实际上就是在“描述存在或者对存在“抱有意见,即思考在。所以,在对存在的考察之中,思所扮演的角色并不只是和在对立,而是变成考察的立足点,或者说通过使在从思之中获取解释,使在呈现在思的面前。 另外,在探究“思的时候,针对探讨思之规律、思之形式的“逻辑的考察是十分重要的。在形而上学导论之中,海德格尔认为“逻辑一词即是简化表达的“。之学。而。(“逻各斯)自柏拉图开始,到近代哲学的这段不断变化开展的期间内,先是由理念逐渐被赋予了宗教性之后成为了上帝,而后至今理性话语的代名词。 海德格尔认为,。一词的本意是“采集。这个本意的背后其实还另有两层含义:第一,采集不是随便地把什么东西堆在一起,其中应该有一层“类比与协调的意思,也就是说要出于一定的目的将有共性的、或者说可以彼此协调的东西堆在一起才是“采集。在这层意思中,我们看得出来,。的原意中蕴含着原始的关系、沟通等主体间性之意涵,而非主体性的概念。第二,“采集亦有“聚集的之意。这会令我们想起前文所述的存在的方式,亦即。之为。的精髓,。在斗争之中我们可以使世界对立而和谐地呈现出来,不破坏其整体性并形成了一种新的整体,使斗争者本身融入其中。这其实就体现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