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9页
第2页 / 共9页
第3页 / 共9页
第4页 / 共9页
第5页 / 共9页
第6页 / 共9页
第7页 / 共9页
第8页 / 共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常考18个文言虚词汇总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常见的文言虚词有20个。文言文中,虚词一般不作句子成分,不表示实在的意义。主要的作用是组合语言单位。下面仅列出部编初中语文的18个文言虚词及课文中的例子。供大家集中复习和参考。一、之1、代词。代人、代事、代物。问所从来,具答之。代人,指桃花源中的人,相当于“他们”。桃花源记操蛇之神闻之。代事,指愚公移山,可译作“这件事”。愚公移山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代词,指学过的知识)(论语.)公与之乘,战于长勺。(代人。他,指曹刿。)(曹刿论战)肉食者谋之。(代这件事。)(曹刿论战)默而识之。(代学习所得。)(论语.)渔人甚异之。(指代渔人前面所看到的景象。)(桃花源记)闻之,欣然规往。(指代渔人进桃花源这件事。)(桃花源记)以其境过清,不宜久留,乃记之而去。(指代小石潭的情景。)(小石潭记)执策而临之(代千里马)(马说)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代乐趣)(醉翁亭记)属予作文以记之。(代重修岳阳楼这件事)(岳阳楼记)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代齐军)(曹刿轮战)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代齐威王纳谏这件事)(邹忌讽齐王纳谏)2、助词(1)相当于“的”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朝廷之臣莫不畏王。邹忌讽齐王纳谏(2)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记大道之行也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当余之从师也。送东阳马生序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邹忌讽齐王纳谏夫专诸之刺王僚也(3)宾语提前的标志,没有实在意义。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4)定语后置的标志,可译为“的”。马之千里者。马说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5)补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可不译。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公将鼓之曹刿论战便扶向路,处处志之。桃花源记3、动词“到”、“往”、“去”等已而之细柳军周亚夫军细柳送杜少府之任蜀州4、 指示代词,“这、这样”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桃花源记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愚公移山二、其1、副词。“其”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祈使、疑问、猜度、反诘、愿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可要”、“怎么”、“难道”等,或省去。其真无马邪? 表反问语气,可译作“难道”;其真不知马也。 表推测语气,可译作“恐怕、大概”。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安陵君其许寡人表祈使语气。相当于“一定要”2、代词。(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的”、“他们的”、“它(们)的”。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他们的。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狼他的,代“屠户”既出,得其船。桃花源记他的,代“渔人”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曹刿论战他们的,代齐军。(2)第三人称代词,他们惧其不已也他们愚公移山(3)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其人视端容寂那个核舟记(4)也可译作“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或者数代词。其一犬坐于前。 狼三、而表示前后两个词或词组之间的并列、承接、转折、修饰等关系。1、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并且”。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醉翁亭记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之职分也。出师表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2、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然后”,或不译。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十二章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十二章以其境过清,不宜久留,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醉翁亭记相委而去 。陈太丘与友期 3、转折关系,译作“但是”“可是”“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爱莲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学而不思则罔。却,但是,表转折关系。论语人不知而不愠。论语十二章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愚公移山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鱼我所欲也4、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面山而居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邹忌讽齐王纳谏朝而往,暮而归 5、表因果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四、以1、介词(1)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前一个“以”表原因,后一个“以”表目的。)出师表以其境过清,不可久留,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2)介绍动作行为所使用的工具、发生的根据、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根据”等。策之不以其道马说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移山何以战?(曹刿论战)凭借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根据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3)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作“把”、“拿”、“用”等。屠惧,投以骨狼把必以分人。曹刿论战把醒能述以文者醉翁亭记2、作连词,(1)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用来”以光先帝遗德 出师表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家贫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2)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致”、“因而”。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3)有时相当于连词“而”,或者不译。卷石底以出。小石潭记3、用作动词,可译作“认为”。皆以美于徐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五、于引出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原因。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等。1、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译作“在”、“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在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在舜发于畎亩之中。孟子二章从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在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岳阳楼记在2、表示动作的对象,译作“向”“对”“同”“给”“到”等。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对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孟子二章给欲报之于陛下也出师表向3、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作“比”、“胜过”如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鱼我所欲也皆以美于徐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4、到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5、表承接,和“是”连用于是入朝见威王六、乃1、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译作“才”、“就”“于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曹刿论战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去后乃至。陈太丘与友期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2、副词,表示出人意料,译作“竟”“竟然”。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3、是。(此)乃石性坚重。河中石兽4、代词,你的。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七、为1、动词(1)“做”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做行拂乱其所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作为、当做、成为武陵人捕鱼为业桃花源记是以众议举宠为督出师表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河中石兽(3)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论语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众服为确论。河中石兽(4)其他活用为宫室、器皿。(核舟记)做,这里指雕刻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鱼我所欲也接受2、特殊用法:名词,心理活动或异二者之为,何哉?3、介词(1)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作“向”“对”“替”等。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记为人谋而不忠乎?论语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桃花源记(2)表示被动,译作“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河中石兽(3)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作“因为”、“为了”。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鱼我所欲也乡为身死而不受 鱼我所欲也九、者1、译作“的”“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的原因”等,相当于名词性短语。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愚公移山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出师表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论语后遂无问津者桃花源记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2、语气助词,用在主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愚公移山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隆中对十、且1、连词,可译为“而且”、“况且”“尚且”等。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盖余之勤且艰若此送东阳马生序2、副词,“将近”的意思。年且九十。愚公移山天子且至 周亚夫军细柳十一、则1.却,可是。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鱼我所欲也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送东阳马生序2.那么,就。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陋室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鱼我所欲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鱼我所欲也4.就是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5.表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十二、乎1、表示疑问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唐雎不辱使命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2、同“于”。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记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醉翁亭记3、 句中停顿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十三、与1、作虚词用。(1)解释为:和、跟、同。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愚公移山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论语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遂与外人间隔桃花源记似与游者相乐小石潭记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送东阳马生序(2)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感叹。后写作欤。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2、作实词用,可解释为给予、给。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鱼我所欲也我寄愁心与明月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3、一起。相与步于中庭 记承天寺夜游4、动词参与,欣赏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答谢中书书5、通“举”,被选拔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大道之行也十四、焉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焉:在其中)不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