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6页
第2页 / 共36页
第3页 / 共36页
第4页 / 共36页
第5页 / 共36页
第6页 / 共36页
第7页 / 共36页
第8页 / 共36页
第9页 / 共36页
第10页 / 共36页
亲,该文档总共3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核心素养导向课堂教学设计(共6篇) 第1篇: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如何用新教材教 孝义市教研室马瑞珍从目前课堂教学的情况来看,我发现老师们还是停留在教教材上,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教教材”和“用教材”的区别:首先,教教材和用教材教,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思想。前者是“书本”思想的体现,后者是“人本”思想的反映。教教材,信奉的是“教材中心论”和“知识本位论”,典型表征是:教材有什么,我们教什么;教材怎么说,我们怎么教;教材有多难,我们教多难用教材教,却是对“人的本位”的回归,教的内容不囿于教材,而是基于人的发展的需要。其次,教教材和用教材教,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教材观。前者把教材当成“孤本”,是唯一的,后者把教材看作“范本”,是可选择的;不仅如此,前者还把教材当成“死本”,是封闭的、权威的、固化了的东西,后者则把教材看作“活本”,是开放的、和鲜活生活的相联系的、可以再开发的一种课程资源。再次,教教材和用教材教,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教学行为。前者典型的行为特征是:把教材当成“东西”,把学生当成“容器”,教师则是“搬运工”,教学过程就是教师把教材这个“东西”搬进学生的“容器”里的过程,因而,“灌输”是教学的主打方式。后者则不然,是把教材当成教学的资源,把学生看成学_的主人,教学过程是在教师参与下,学生自主学_、合作学_和探究学_的过程,因而,“自主建构”是课堂教学的主旋律。再者,教教材和用教材教,反映了两种不同的理论依据。行为主义理论是前者的主要依据,建构主义理论是后者的重要“靠山”。因此,在新课改实践中,教师要真正把“用教材教”落到实处,一项必须要做好的基础性工作,就是要深入学_建构主义等理论,牢固树立起与新课程改革相适应的观、课程观、教材观、知识观、教学观和学_观,只有思想观念转变了,教学行为才能回归正确的轨道,如何帮助老师们从“教教材”走向“用教材 ”一、看教材教材既是“范本”也是“学本”教材是教师和学生展开课堂对话的桥梁,是教师走进学生生活及其内心世界的桥梁,因而教材是一个“范本”。作为范本,教材内含教学方法的指引,为展开教学提供话题,为教学活动的设计提供方案。10课2个活动主题父母默默的爱和多一些理解 11课3个活动主题我们都爱父母我们了解父母吗?爱父母,在行动如:10课第一课时父母默默的爱首先提供的是一个话题,教材呈现的是一颗爱心树,就是告诉老师们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探究父母及长辈为自己所做的日常事件背后包含的爱,去发现爱、感受爱、诉说爱。在学生通过联系自身生活实际,回忆生活中点点滴滴的事例的过程中,体会父母及长辈对子女及晚辈的爱之深、爱之切、爱之苦。其次还有教学方法的指引,联系自身生活实际去发现日常生活中每一件普普通通的事情。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充实这棵爱心树上。同时,教材也在引领儿童与教材中人物展开对话,因而教材也是儿童开展自主学_的“学本”。教材呈现的内容是与儿童生活密切相关的,通过儿童可感可思的生活事件,使儿童能够将自己的生活与教材内容建立连接,并通过与教材之间的对话,使儿童更好地反思,建构自己的生活。如10课父母多爱我一课,既有通过故事妈妈喜欢吃鱼头引导学生探究故事背后藏着的爱,从而激活学生已有经验,唤起学生回忆生活,去搜寻生活中父母及长辈关爱自己的感人故事,发现爱、体会爱;又有一首小诗妈妈的爱在歌颂母爱的同时引导学生去关注身边各种各样的爱,理解爱、明白爱;还有一封爸爸给东东的信道出了身为父母的良苦用心,引导学生走进父母的内心世界,去反思爱、认识爱、交流爱。这样,儿童在搜寻爱的的过程中,实现了儿童与教材真正的互动。二、用教材教材既要“读懂”也要“转化”道德与法治课跟生活贴得很近,绝对不能照本宣科。教材呈现的范例不再是学生需要记忆的内容,而是便于学生打开思路。尤其是主持人的话,它出现在教材中不同的地方,主要功能是活动导入、拓展和总结,它指明了学_方向和教学目标。杜威曾指出 ,“教师须懂得教材,还要懂得学生的需要与能力”,“学校里教学方法的基本的错误,就在于认为学生的经验是可以由教师来假定的”。1、理解教材的设计:教师首先要认真解读教材,理解教材每一课的编写意图、体现的课程标准内容点以及所蕴含的思想。理解每个活动后所蕴含的知识点和价值观。如11课爸爸妈妈在我心中,是依据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版)中“我的家庭生活”里的第1条“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感受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以恰当的方式表达对他们的感激、尊敬和关心”和第2条“学_料理自己的生活,养成良好的生活_惯。关心家庭生活,主动分担家务,有一定的家庭责任感”而编写的。孩子都是爱父母的,都有爱父母的自然情感,但这个年龄的孩子对父母的了解并不深,不清楚怎样去爱父母,也不知道怎样表达对父母的爱。教材内容有三个学_活动主题:1、我们都爱父母三幅图分别呈现了不同家庭的子女是怎样担心、心疼、思念父母的情境 ,旨在从生活的具体场景切入,从情感的角度激发学生已有的经历和感受,为教师从本班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提供了某些暗示。2、我们了解父母吗?三幅图提示学生了解父母的途径有询问、观察、实践等,是为了调出学生的已有经验,去了解父母。“孔子名言: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说的是:父母的年龄,做子女的不能不知道。一是因为双亲的年高体健而高兴,再一个是因为双亲岁数大而担心。我们要有两种心理:一种是因为天增岁月父母增寿,身体康健,精神健旺,做子女的怎能不高兴呢;另一种是为父母凭添一丝忧虑,因为父母年岁越高,距离人生的终点就越近,儿女与父母相处行孝的时间也就越短了,趁在父母还在世的时候,拿出来我们最大的感情对待父母,不要等到父母离开了才知道去珍惜。是使孩子们从小获得传统文化的启蒙和熏陶,懂得了解父母、关爱父母。“我为父母写档案”这一探究活动,是为了加深对父母的了解,提升对父母的认识。3、爱父母,在行动三篇文字资料,三幅图从四个不同侧面反映出关爱父母要有“心”,关注细节;也要有“行动”,付诸实施;还要有“能力”,力所能及、学_实践;更要有“方法”,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通过以上分析,我将活动主题3作为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并逐层深入到2个课时当中。2、精准化学_目标:教材里面出现的主人公是样板,与本班学生是不一样的。那么,针对本班学生,要设置什么样的学_目标?学_目标应该是精确的。教师只有结合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情况才能确定精确、恰当的教学目标,确定本课教学思路,围绕教学目标开发有效的课程资源,设计出学生喜爱的教学活动。11课第一课时的学_目标:1、能说出我们关爱父母及长辈的事例。2、能初步说出我们在今后生活中怎样关爱父母及长辈。 11课第二课时的学_目标:1、能通过调查说出父母及长辈的一些情况。2、能进一步说出我们在今后生活中怎样关爱父母及长辈。 10课第一课时学_目标: 1.能说出父母或长辈关爱我们的事例。2.通过合作交流,能说出父母或长辈是怎样关爱我们的。 3.感受父母或长辈的关爱。10课第二课时学_目标:1、能举例说出父母让你不能理解的行为和做法。2、通过合作交流,能举例说出当父母的行为和做法你不能理解时,怎么办。3、初步学会与父母沟通,学会理解。3、转化好教学内容:拿到教材以后,老师们要在了解本地区、本学校、本班级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实际需求,对教材内容教学整合、取舍、扩充和改造,从而提升教学的针对性。例如第四单元家是最温暖的地方是以家庭为主体的学_,这个年段的孩子知道父母爱他们,但往往忽视父母日常生活细节中的爱,对父母之爱的表达方式,有误解和不能体察的问题,这些都需要老师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去引导,因此10课父母多爱我,我们不要被课本当中提供的范例所限制,而是应该和咱们孝义府西街小学的孩子的家庭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孩子们回忆、关注自己的父母日常生活中关爱自己的点点滴滴,说自己的经历,讲自己的故事,颂自己的关爱,在分析自己生活中遇到的不理解中懂得理解和接纳父母表达爱的方式。孩子都是爱父母的,可他们对父母的了解并不深,不清楚怎样去爱父母,因此11课爸爸妈妈在我心中,我将爱父母分散走在2个课时当中完成,这样,逐层深入,将爱父母的意识、认识、行动有了进一步的提高。4、设计好活动过程:好的教学活动设计可以充分体现“以生为本”,可以保证学生主动且有效的参与。所谓“有效”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所设计的教学活动能实现本节课的学_目标,符合儿童品德发展的规律;另一方面是指所设计的教学活动能够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能够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在活动中儿童不仅能获得乐趣,也能获得发展。因此,我们每节课都要积极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_方式,精心设计小组合作学_提示,在学生充分探究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地得出某种价值观。10课两个课时通过合作探究,孩子们懂得了感恩、理解父母各种不同形式的爱。 11课两个课时的合作探究,孩子们懂得了今后应该多了解、体贴父母。因此,开课伊始,我在总结孩子们上节课列举的父母多么爱他们的例子之后,顺势引导孩子们例举生活中他们平时怎样对待父母及长辈的事例来唤起孩子们爱父母的情感。然后将通过例举生活中的例子,分享已有经验,再指导后续行动,让孩子们例举今后在生活中应该怎样关爱父母。最后布置孩子们课后去了解父母,为下节课进一步落实爱父母做好铺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学_目标:1、能通过调查说出父母及长辈的一些情况。2、能进一步说出我们在今后生活中怎样关爱父母及长辈。 学_重难点:目标2 学_流程:一、展示调查,导入新课二、根据了解,关爱父母三、运用名言,深化了解四、小组合作,交流关爱五、总结提升,付诸行动第2篇: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后感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后感年3月,“核心素养”首次出现在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并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首要位置,成为研制学业质量标准、修订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重要依据。核心素养开始进入我们的视野。今年寒假拿到余文森教授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的这本书时,我就迫不及待地研读起来。什么是核心素养?什么是学科核心素养?为什么要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核心素养形成的机制和路径是什么?核心素养究竟如何落地? 课堂教学怎样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本书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做出了系统回应。余教授指出:核心素养是贯穿国家课程标准修订的一根红线,是课程实施和教学改革的总纲和方向。我们首先就要弄清楚核心素养的内涵。如果概念不清、理论不明,且战且行,改革必然会迷失方向,走入误区。所以在研读中,我首先弄清了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区别及联系,明晰了核心素养中的核心品质及关键能力的内涵。余教授告诉我们,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或学_领域)的具体化,是学生学_一门学科(或特定学_领域)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成就(包括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那么学科核心素养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科核心素养不可能凭空形成,学科知识是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载体,而学科活动则是核心素养形成的主要路径。能力只有在需要能力的活动中才能得到培养,素养只有在需要素养的活动中才能形成。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师拥有什么,才能够给予学生什么。教师只拥有知识,就只能给学生知识。唯有智慧启迪智慧,唯有素养才能培育素养。学科老师是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主要条件,要从知识教学走向素养教学,教师必须从知识型教师转变成素养型教师。这样,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观就要重建,余教授认为:观念是行动的指南,任何改革都是从观念开始的,教学改革也不例外。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改革首先必须确立以素养为导向的教学观念。基于立德树人的教学是就教学方向而言,真正的教学是教人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