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8页
第2页 / 共8页
第3页 / 共8页
第4页 / 共8页
第5页 / 共8页
第6页 / 共8页
第7页 / 共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初探中国植物园专类园景观设计与特色摘要:在分析了我国植物专类园发展的历程,传统后,针对目前大部分植物园景观缺乏特色的现状,分析北京植物园部分专类园风景的设计提出运用一定的造园手法或是具有中国古典林造园的手法营建植物园(植物园里的专类园)的景观。创造一定的意境或是意义。关键词:植物园专类园 景观设计 意境 1. 植物园的景观设计植物园景观基本上是以自然景观为基础或背景,兼有人工造园艺术。要求高于一般绿地,在植物景观上有自己的特色和独创精神。这种特色的创造又应与地带性植被特点和植物区系特点以及植物园在引种和研究上的特点相结合。2. 植物园专类园景观设计园,是种植树木(多为果树)的场地。圃,则为人工栽植蔬菜的场地。到西周时,园圃并称,其意互通。春秋战国时,随着植物栽培技术的提高和栽培品种的多样化,植物从单纯的经济活动逐渐渗入到人们的审美领域。此时的园圃已兼具经济生产和观赏游憩的目的。园圃内所栽培的植物,一旦兼作观赏目的,便会向着植物配置的有序化的方向上发展,从而赋予园林雏形的意义。而中国园林的一大特点便是诗画的情趣和诗画的意境(周维权对“园”的理解)意境,即是通过园林的形象反映的情意使游赏者触景生情,产生情景交融的一种艺术境界。园林是空间和时间艺术的综合体。中国古典园林的创作,能充分把握这一特征,运用各个门类之间的触类旁通,融铸诗画艺术于园林艺术。2.1 我国植物专类园发展 我国观赏植物园专类园的布置方式起源于秦汉时期的长安,到南北朝时期在建康已渐成规模,专类栽培最初以实用为主要目的,但逐渐开始带有一些观赏游览的性质。如西汉上林苑,天然植被相当丰富。此外,另有人工栽植大量的树木,果木和经济林木,花草以及水生植物。那时候它无异于一座特大型的植物园。虽不能用诗情画意来形容这座皇家园林,但是大量植物所营造的景观对后世此类以花木为主景的园林产生深远的影响,人们对植物景观的欣赏能力也日益提升。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用观赏植物布置成专类园的造景形式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园林植物的品种繁多,专门用作观赏的花木也不少,且能与山水配合作为分隔园林空间的手段。唐宋时期植物的专类栽培和应用更为普遍,植物专类园造景在唐宋已进入成熟阶段。当年的兴庆宫的龙池实际上就是一个水生植物专类园,池中以荷,菱,蒲等水生植物造景,岸边植槐。一派歌舞升平的意境。以梅,竹,桃等为主要造园材料而布置的专类园得到大量运用。无论是唐诗反映的“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到看花回”的春游赏牡丹的盛况还是王维笔下的“独坐幽簧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的竹里馆的清幽都能给人以美的感受或情感上的共鸣。明清时期继承了唐宋传统,专类园造景形式一直延续下来。但是,到明清后期,园林的植物,更注重其配置的艺术效果,不太注重栽培技术。宋,明,清初以来观赏植物栽培技术的科学化发展,到此时已停滞不前。中国本是世界花木种属最多的国家,被西方学者誉为“园林之母”,乾,嘉之际,英国和荷兰的印度公司已开始派人到中国沿海一带收集花木运往欧洲,加以培育驯化,繁衍至今,成为欧美常见的观赏花木。相比之下,中国缺乏系统的园艺科学,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园林利用丰富的植物资源和广泛地发挥植物的造景作用;宋明以来逐渐形成的文人园林中植物配置重诗情画意的优良传统,也未能在坚实的科学基础上得以进一步地升华,提高。3. 世界植物园的发展历程植物园的形成,从最早阶段起,就是基于人类对植物多样性的认识、研究和利用,而要求最迫切的就是药用植物。在欧洲,一些早期的植物园都是以药草栽培为主。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期,植物系统分类学诞生,植物园在研究和教育作用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要付出勇气和生命来扩大搜集,将外来植物的迷人品种逐渐引入植物园。人们游览植物园的兴趣更为提高。比如有些植物园并不按科属排列,而是将它原产地的景观缩小后排列,用较短的时间在温室里可以欣赏完小面积的热带雨林,沙漠景观,多雾的山林等。20世纪中期以后,人类开始发现,过度地攫取自然资源,超过自然更新速度的使用可再生资源,会造成整个生态失衡。于是,一批环境学者开始大声疾呼保护环境。植物园的任务和功能又随之发生了新的变化物种保护成为焦点。3.1 中外植物园发展之比较从世界植物园发展的过程看,早期的植物园都是药草园、私人花园或宫廷花园。历史上,如承德避暑山庄、颐和园、苏州园林等都是中国园林的精华,但是它们没有一处逐步发展并形成以现代植物学为基础的现代植物园。这一现象并非偶然,它正反映了我国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史的特征。如樊洪业(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所说:中国的现代科学知识体系不是从中国传统文化中衍生出来的,而是西方科学在中国传播的结果。中国的现代科学组织也不是从传统的社会组织演化出来的。这些论述提示了中国现代植物园与以往古代或早期的许多药草园、花园、宫廷园林没有直接连续性或延续性的原因。另一方面,因为中国现代植物园都是仿效西方模式建立的,所以也不可能与典型的中国园林融为一体。因此,我国的现代植物园和那些早期的园林是脱节的,除了在园林艺术方面可以也必然有所联系和融合以外,没有直接的继承关系,更谈不上发扬和改造。3.2 近代植物园专类园的景观设计如何体现意境,美感近代,随着植物园事业的迅速发展,植物园专类园也得到了新的飞跃。当下的植物专类园主要见于植物园和树木园中,在形式上常常为附属于植物园的“园中园”或是作为一个区,但其植物种类更加丰富。如何解决我国近代植物园专类园普遍面临的缺乏特色的问题,避免西风东渐、崇洋媚外,如何弘扬我国悠久的植物景观文化,这是对当今的景观设计者提出挑战。这里我想运用马克弗郎西斯和兰道夫赫斯特在花园的意义一书中分析的景观的重要性来阐释我对专类园里植物景观营造的看法。他认为“花园的力量在于集理念,场所和活动与一体。当个人参观花园时,不会只将它作为一种客观物体来观看忽略其造园材料和几何图形的设计。花园不仅是一种理念,一个场所或是一种活动,更是一个融合了空间实体,认识过程和实践工作的生态综合体。”也即是说,专类园可以理解为一种代表性的形式。它实际上是缩小自然或宇宙在封闭空间的重现。甚至是地区和国家的自然和文化缩影,同时也是拥有者和使用者审美价值的体现,是意象的表现。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专类园都要求诗情画意或是被赋予古典园林的色彩,然而作为素有“园林之母”之称的中国,植物园里的专类园不但应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观赏性,科普和科学价值,更应通过花木文化来淋漓尽致地表现园林的意境。花木之美除表现花木本身的形色之外,还包括花木的“风韵美”,即人们赋予花木的一种特殊的情感色彩。在我国悠久的历史中,许多花木,尤其是传统名花都被人格化。因此与植物有关的中国诗词,绘画,文学,雕塑,音乐,戏剧,民俗等花文化源远流长。植物园专类园的花木配置,植物景观则不仅观其色,察其形,视其态,闻其香,更要能有诱发人的美感,联想,记忆。而这种诗意的美在借鉴古典园林所赋予花木的各种感情伦理的同时,当然不排斥其他艺术形式的表达。4. 实例分析:北京植物园坐落在北京西山风景区,是集植物科学研究,种质资源保存,植物知识普及,新优植物推广,游览观赏游憩为一体的综合植物园,由植物展览区,自然保护区,名胜古迹游览区组成,北京植物园在每个展区内不仅展示了植物物种的丰富性,而且还通过多种植物景观的营造给人留深刻的印象,这里不乏大量运用古典园林造景手法来展示我们国家博大精深的花木文化的景区北京植物内的文物古迹,是植物园宝贵的人文历史财富。这些文物古迹的存在,客观上将植物园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厚土之上,使其在展现深刻的科学内涵与艺术的园林外貌时,增加了文化的厚度。4.1 北京植物园黄叶村曹雪芹纪念馆位于植物园内绚秋苑的西侧,占地面积约2.6公顷,曹雪芹纪念馆原是正白旗村中的几户老宅,这一带不仅流传着许多关于曹雪芹晚年著书西山的传说,曹雪芹友人敦诚、敦敏、张宜泉的诗中对他生活环境的描述与这里也有着惊人的相似,如“秋色台上人古墩,西风瑟瑟敞平原”,“遥山千叠白元径,清馨一声黄叶村”。现状周围已形成枫杨林,核桃林,加之原住户拆迁后留下的枣林,柿树,黑枣等植物,使这里在植被上已有较强的村落感。地形略有起伏,整个环境在山之一隅,依山而建的建筑多位旗营式的排房,干砌石墙的院落,原本就有一定的山村特色。设计者从自然环境和历史条件出发,选择曹雪芹晚年在西山一带的著书生活作为黄叶村的主题,依据诗文描述来设计环境,并使环境与室内展览成为一个整体,环境也作为展览的一个部分。如平面图所示:南入口设立入口标志,点出主题,内广场设置曹雪芹雕像,作为一处主要的纪念环境,用竹林分隔空间北入口及服务区原是正白旗村,当地还保留了一些旗营的痕迹,为了使游人了解当时的环境背景,在黄叶村出口附近设计了射圃,并将原来的碉楼恢复。再现了“秋色台上人古墩,西风瑟瑟敞平原。遥山千叠白元径,清馨一声黄叶村。野水渔航闻弄笛,竹篱毛肆座落开。小园忍泪重回首,斜目荒烟冷墓门”的悲凉意境。而不同的村庄环境,如衡门僻巷,菜园,药圃用石墙或竹篱,木栅围合院落及空间。整个游览路径自“古井微波”碎石小路到菜园,菜圃简洁的块状栽植形态朴素的地被植物,配以廊架,花架显示一派质朴宁静的村庄景色,建筑物采用农舍样式沿着“L”型小径曲折的掩映于绿丛之中。农舍的入口处植满蓬蒿,碉楼及射圃上稀疏地立着数珠漆树,酒馆门前的水道便垂柳轻轻摇摆,仿佛在缓缓而道一个凄凉的故事,这些植物的选种,配置与景点交织着突出黄叶村的主题,给人们的决不会是秋来满树累累金果,一片姹紫嫣红或是冬至满庄银妆素裹,而是“满径蓬蒿老不毕,举家常粥酒常赊,衡门僻巷愁今雨,废馆颓楼旧梦家”的意境。整个黄叶村仅在南入口处稍加渲染,其余部分以乔木作为骨架,以草本地被作为点缀,植物材料也多选黄色叶的银杏,垂柳等,以及花型较为朴素的一枝黄花,洋姜,蜀葵,金鸡菊以及红花菜豆,葫芦,丝瓜等村庄中经常栽植的植物,与硬质景观相配合,塑造山村朴素,拙雅的景色。(黄叶村平面图)4.2 北京植物园牡丹芍药园牡丹是中国的国花。她雍荣华贵,气质典雅。牡丹专类园的景观设计就最能体现中国花的文化。园内收集栽植牡丹262个品种,芍药220种。牡丹园的设计手法就不仅仅是平铺直叙,参观或游赏了这样一个专类园,体味了花之繁多。它让人们在欣赏完一片姹紫嫣红后,确有美的感受。园内充分利用场地中的地形,古树,原有的植物条件,因地制宜,借势造园。以原有油松为基调树种,增加了园林古朴高雅的情调。设计注意牡丹越冬和避免夏日暴晒的生物学特性的需要,将其置于略高出的平面的缓坡地形上,在成片成丛的牡丹背后,设置了一尊“牡丹仙子”的大理石雕像,她似乎醉卧在花林之中,在树景下,俯瞰着全园醉人的景观。这尊雕像一入人眼,便立即能让人联想到牡丹之雍荣华贵,国色天香。它用主题点景的手法以引发人们的联想,“牡丹芳,牡丹芳,黄金蕊绽红玉房。千片赤英霞参灿灿,白枝绛点灯惶惶。照地初开锦绣段,当风不结兰麝囊。仙人琪树白无色,玉母桃花小不香。宿露轻盈泛紫艳,朝阳照耀生红光。红紫二色间深浅,向背万态随低昂。映叶多情隐羞面,卧丛无力含醉妆。低娇笑容疑掩口,凝思怨人如断肠。侬姿贵彩信奇绝,杂卉乱花无比方。石竹金钱何细碎,芙蓉芍药苦寻常”继而深会体现造园的立意,中国牡丹花的文化历史,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游赏的角度来说,的确比单纯集锦式的展示要深刻。 (牡丹园平面图)4.3 北京植物园盆景园民族特色的表达盆景起源于中国, 它是人类和大自然和谐共存的产物。盆景艺术的产生, 是由原始先民对大自然的敬仰、崇拜、热爱、眷恋、回归之情而衍生而来。直至魏晋时文人的隐逸文化的融入。盆景艺术的发展, 也有赖于园艺栽培技术和陶瓷技术的发展, 而奠定了技术基础。盆景是艺术和技术的结晶。它利用盆中栽培植物的姿态, 来表现大自然景色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盆景是中国古老的传统艺术,集中地表现在崇尚自然和诗情画意上。诗情画意是指作品有诗歌般的深遂意境和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