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0页
第2页 / 共10页
第3页 / 共10页
第4页 / 共10页
第5页 / 共10页
第6页 / 共10页
第7页 / 共10页
第8页 / 共10页
第9页 / 共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市场经济下的新道德观改革20年,我国的经济实力空前提高,绝大多数人的物质生活都得到了显着的改善,市场上的商品堆积如山,商品的质量和品种比20年以前提高了几个档次。只要有钱什么都能买到。而且百姓确实比过去富裕多了,银行里的存款比20年前增加了20多倍(扣除物价指数之后)。这样的经济发展成就恐怕是我国几千年历史中从来没有过的。我们这一代人,能够享受到彩电、计算机、飞机、录音机、录像机、的确良衬衫、彩色照片、日光灯等等新奇发明,这在50年之前几乎是不可想象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们是幸运的一代。回顾20年前国民经济衰败到了崩溃的边缘。是什么促使了这个伟大的变革?简单地说,就是市场经济制度。 绝大多数人都承认市场制度在物质生产方面的巨大优势,但也为市场制度中利欲薰心、人情淡薄感到担忧。因为人们所追求的不仅是物质的丰裕,还有生活的安定、人身和财产的保障以及健康、友谊、和谐、创造和求知。这些虽然也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但从本质上看,都是非物质的,或曰精神的,它们并不能用钱去买。于是人们产生了对市场经济的怀疑。或者更确切地说,人们对市场经济的道德前景有一种忧虑。 确实,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就是建立在一个“私”字的基础上。而我们今天看到的种种不尽人意的地方,究其原因似乎也是一个“私”字。这样看来,或者大家放弃“私”心,回复到物质享受医乏的状态去;或者我们容忍私心,继续追求物质享受,同时忍受道德沦丧的不幸。但依我之见,前景并非如此暗淡。市场经济完全可以做到物质上丰富、精神上同样丰富的理想境界。 私,原是人的本性。人类如果无私,不要说违背人的本性,而且无私的动物根本不可能存在。寻求食物,追求异性都出于私的本能。更不要说,动物之进化为人类,也建立在动物的自我保护及对自我生存的追求。所以说,私心运用得当,是完全必要的。市场经济中追求自身利益是完全顺乎自然的,而且自利是市场经济中最最主要的推动力。上面提到的飞机、彩电、计算机等技术的发明和推广也是受利益所驱动,而不是出于追求什么崇高理想的结果。过去我们一度以为人去了私心就可以实现共产主义的大同世界。这个信念曾被我国从上到下的绝大多数人所接受。因此全国人民甘愿牺牲个人的权利,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可是努力几十年的结果反而距离我们的理想越来越远,吃不上,穿不上,经济面临崩溃。倒是容许私心的市场经济挽救了中国。可见私心是不可以放弃的。 然而从历史看,人类社会中一切罪恶又都是私心造成的。所以有“存天理,灭人欲”之说。也正因为如此许多哲学家把道德和私心对立起来,以为一个理想的社会必须无私。去掉了私心,社会便没有了冲突,人与人得以平安相处。确实,这一信念不但过去被大家接受,甚至在今天,也还是阻碍大家彻底接受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意识形态上的障碍。 那以,究竟是什么因素使得以前造成种种罪恶的私心,到了市场经济中变成了创造物质财富的巨大推动力呢?这个答案很简单,就是不仅承认自己有追求自身利益的权利,尤其要承认别人和自己一样,也有追求自身利益的权利。因此追求自身利益的界限是他人的自身利益。这种原则的基础是人与人在地位和权利上的平等。 市场经济出现之前,在人类几千年的历史中,所有的社会组织形态,人与人在地位和权利上从来没有平等过。古代氏族社会中有巫师和族长,在奴隶制社会中有奴隶与奴隶主,以后有地主和佃农,有帝王将相和平民百姓。不同的阶级享受的社会地位是不同的,表现为人身自由和财产所有权受保护的程度不同。时至今天这种差别仍旧存在着。一个全国人大代表和一个山区农民在人身自由和财产所有权上得到的保障是不同的。 在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中,有权有势的人想要获得物质享受,最方便的办法不是自己去创造财富,而是去剥夺别人已经创造出来的财富。所以人们争当有权有势的人,而不是去创造更多的财富。处于社会底层的平民百姓,迫于生活,不得不劳苦耕作。但他们的劳动果实随时随地可以被官府或有权势的人用或明或暗的手段侵蚀。那时人类社会的历史基本上是统治者压迫劳苦大众和劳苦大众群起反抗的故事。穷人革富人的命,成功之后少数穷人成了富人,他们学习被他们革命推翻了的权势阶级,再去欺侮剥削穷人,然后再被别人革命,这就是历史的基调。至于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基本上是侵略,剥夺,奴役和殖民,以及殖民地民众反抗斗争的故事。总之,为了一个利字,纷争不断。人们的聪明才智和时间精力很大一部分用在了人与人争斗的非生产性活动中。一旦战乱蜂起,几十年苦心经营的生产手段,夷为平地。绝大多数的年代里,人们颠沛流离,挣扎在死亡线上。有几年太平盛世,是历史上罕见的盛事。在这种不断动乱的背景下,发展科学技术提高生产力完全是痴心忘想。 欧洲从公元四世纪以后有政教分离的政治结构,在权力被分享被制衡所形成的空隙中人本主义有了生长的机会。到16世纪,欧洲出现了宗教改革,人本主义的思想开始产生影响并逐渐得到社会的承认。单独的一个人,只要他存在于社会之中,他的基本权利即被 承认并受到保护。在这个基础上逐渐产生出人权的概念。于是人类社会揭开了全新的一页,它不是乌托邦,而是一种可实现的平等社会。它是消灭了用人的权势地位去控制人、奴役人、剥削人的社会,它认为每一个人在社会中是平等的,而且没有例外。既不存在一个被压迫的阶级,也不存在一个可以凌架于别人之上,对任何人实施专政的阶级。在这样的社会中,“歧视”是最触犯众怒的词,而自由,平等是不可动摇的价值原则。双方所订立的契约不可能损害任何一方,因为受损的一方可以拒绝这样的契约。商品交换就是这种契约中最通常的一种。所以商品交换是使双方同时得利的行为,是使双方的财富同时有所增加的一种活动。或者更直接了当地说:交换创造出财富。市场经济中每一笔交换都使整个社会的财富有所增加。短短三四百年的市场制度创造出了超过过去几千年人类社会所创造财富总和的十倍百倍。不幸的是在这三四百年中,市场制度的建立并非一帆风顺,特权经常侵犯市场,商人被诬为有害于社会的人,计划经济的思想几度取代了自由交换的市场经济,至今还有许多人认为市场经济的自利行为将导致一个道德沦丧的社会。 确实,今天我们可以见到种种市场经济中的丑恶现象,并把它归结为由于人们追求自利而引起的。这是世界上最大的冤案。市场经济中的丑恶并不是因为人们追求自利,而是因为一部分人因自利而妨碍了别人追求自利,是侵犯了他人的平等权利所造成的。强盗小偷自不用说,假冒伪劣、失信违约、贪污腐化、欺行霸市、特权垄断,都是侵犯他人权利造成的。今后我国市场制度之能否顺利建成,绝不在于叫大家放弃自利,而在于能否保证每一个人的生命财产受到保护、人在市场上的选择自由得到尊重、特权在市场中被抑制。说到底,是一个人的基本权利能否被尊重的问题。 人权原则的确立,正在使国际关系发生深刻的变化。炮舰外交、殖民主义正在退出历史舞台。过去凭战争掠夺的财产要逐项归还,过去奴役了战败国的人民要给予赔偿,以殖民和抢夺资源为目的的军事行动被全世界谴责,甚至被联合国派兵制止。当今世界上的国际冲突多数是因为仇恨、种族和信仰的不相容、领土或主权的解释不同而造成。这说明虽然否认人权观念所引起的物质利益的冲突已被排斥并正成为历史,但在种族、信仰、主权等方面尊重人人平等的概念还没有牢固地建立,尤其涉及到一些经济欠发达国家的时候。 在经济上,这样一个权利平等的社会,必然发展成市场经济。因为人追求自身利益的本性未变,现在通过侵犯别人得利的机会已经不存在,只有通过合作来获取利益。具有独立人格地位的人,可以自由地与他人订立契约,实现有利于双方的事情。具有独立人格的这种危险更大一些。 当然,市场经济对道德的要求远不止于尊重他人和自己具有同样的权利,这一点要求是道德的最低纲领,也是市场经济中法律制订的原则。道德更要求在别人有困难时牺牲自己帮助别人,要求在一个群体中模范地遵守公共规则,特别是在多数人破坏公共规则时仍能洁身自好。别人偷税漏税,自己仍要按章纳税;别人在红灯前抢行,自己仍遵守交通规则。道德具有一种正反馈机制。当社会出现丑闻,广大群众感到被欺骗、被愚弄、甚至遭受物质上的损失时,社会的道德水准会迅速降低。例如林彪事件败露、巨大的政府贪污丑闻等,都会引起对道德的普遍失去信心。相反,一些高尚行为的报导,则有利于道德水平的提高。因为道德是一种相互服务。当自己享受别人道德服务时,自己也愿意提供这种服务;当别人不提供这种服务时,自己会感到没有必要再向别人提供道德服务。社会依靠道德的中流砒柱,即使在普遍缺乏道德服务时仍能坚持操守,使一部分人不讲道德所引起的正反馈作用不致于拉动道德水平一垮到底。 我国的经济改革已将容易挖掘的潜力都开发出来了,现在进行的深层次的改革涉及到所有权乃至更基本的权力的重新调整。这次调整如能成功,中国将踏上市场经济的康庄大道,前景非常光明;如果改革失败,等待我们的将是发展的停顿、社会矛盾的僵持甚至激化。而改革成败的根本点在于人人平等和自由选择的权利能否被确立。说到底,是一个道德观念的转变问题。如何使这个转变更顺利一些,值得全国同胞认真思考。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