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9页
第2页 / 共9页
第3页 / 共9页
第4页 / 共9页
第5页 / 共9页
第6页 / 共9页
第7页 / 共9页
第8页 / 共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现实意义中共十七大报告指出 : “弘扬中华文化 , 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这一重要论述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提高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文化软实力。 这种凝聚力包括成 员间的亲和力、民族整体的吸引力和成员对民族整体的向心力。一、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内涵 精神家园是指一个民族传承下来特有的传统、习惯、精神、 心理、情感等 , 是经过漫长历史积淀的文化依托与归宿。中华文 化博大精深,独树一帜 ,传承千年 ,无疑是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根 基和精神家园。在全球化的历史新起点上 , 党中央把“弘扬中华 文明 ,建设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提到战略高度, 这一举措表明了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建设和谐文化 , 增强文化影响力的决心。二、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深远意义第一 ,在国家实力方面 ,提升文化软实力 , 具有民族复兴的战 略意义。党中央的长远目标是整合各方面的力量 , 走具有中国特 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 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就要求物 质文明与精神文明 , 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 , 文化复兴是强国基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政治、 经济、 文化和社会协调发展。“当今时代 , 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 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 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 力”要“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要“弘扬中华文化 , 建设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 就要求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弘扬 中华文化 , 在创新中传承中华文化。第二 ,在政治方面,科学发展观及和谐社会其理论基础源自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 , 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有助于国民加强对国家政策的理解与贯彻实施。和谐社会, 就是要构建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的理念是在继承中华文 化“和为贵”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 中华文明历来强调以民为本、 自强不息、和睦邻邦、和谐一统、天下为公。同时 , 和谐社会理念也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第三 ,在经济发展方面, 改革创新的核心思想能有效激发社会活力, 推动经济发展。改革创新是中华民族顺应改革开放的时代要求下形成的精神气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精神风貌和社会风尚的总和 , 是激发社会活力的强大力量。第四 ,在文化方面, 中华文化本身具有特色,对内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 对外增加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 在国际舞台上彰显中国风格。杨振宁先生曾在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栏目中表达了他对“中国速度”的看法。 他认为有四个原因推动中国以奇迹 般的速度发展: 一是中华民族有勤劳、 节俭的传统美德; 二是中华 民族温和谦逊、耐心坚韧 ,重视群体、家庭、社会; 三是中华民族 因没有种姓制度、宗教战争 , 很容易产生有教无类、兼容并蓄的 观念 ; 四是文字统一使中华民族向心力、 凝聚力强这四点也是中 华文化的特色。 中华传统文化是面向现世生活的礼俗文化。 在日 常行为规范方面 ,强调整体至上 , 忠、孝、礼、信、义等伦理价值; 在人际相处方面,秉承贵和尚中理念 ,倡导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种具有中国风格和特色的优秀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确立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的根基。近几年掀起的“国学热”和高校建立“孔子学院”表明中华民族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 以骄傲、乐观的 态度继承和创新文化传统。第五 ,在社会方面 ,市场经济改革,价值观新旧交替 ,个人价值观出现偏颇 , 为抵制拜金主义、道德缺失、个人主义等错误思想 , 建设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 30 年来 , 人们的精神生活方式、 价值观念、 社会心理在现实生 活的强烈冲击下 , 出现了不知所措的“浮躁”情绪乃至精神的 “错乱”。 两个典型的错误观念是拜金主义和个人主义。拜金主 义是把追求财富、金钱、物质欲望的满足作为最高的价值 , 其实 质是金钱至上 , 道德缺失。我们现在正处于新旧道德观念的接替 时期 ,人们的观念不可避免地被金钱、 物质所困扰出现更多只顾 自己眼前利益的短期行为 , 重利轻义、唯利是图充斥着人们的价值取向 , 人性与良知被逐步侵蚀。个人主义是把个人利益置于至 高无上的地位 , 无视社会利益 , 甚至不惜损人利己。 在社会转型过程中 ,原有的一些规则被废弃 ,新规则还没有及时确立起来, 更需 要精神作支撑。 政府不失时机地提出建设和谐文化是社会发展的 必然要求。三、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五点建议 第一 ,本着“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的精神 ,认真挖掘和提炼 祖国传统文化中的有益成份, 使传统在流行中传承。这就要求我 们对中华文化进行科学梳理,汲取合理的思想内核 , 赋予新的时 代内涵。挖掘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内容, 使之适应现代文明。第二 , 多途径宣传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教育从娃娃抓起”可在中小学大力推广传统文化教育 , 在课文中适当增加诗词古文的比重,广泛开展书法、 传统手工艺、 经典著作阅读、 国画等课程或课外活动内容。倡导全社会保护民俗文化 ,增强传 统节日氛围如春节、中秋等。第三 , “前世之宝,后世保之”,保护和合理利用文化遗产。以抢救中国民间文化遗产而著名的冯骥才委员强调要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继承发展”的原则 ,加强规划 ,加大工作力度和投入, 以实际行动保护民族文化瑰宝。第四 , 重视和加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民众的精神建设。奥运期间 80 后一代体现出的爱国主义精神 ; 美国华尔街上屹立的海尔大厦 ; 电视传媒领域创业指导节目青年创业中国强的热播 ; 近十年亚洲流行音乐领域掀起的“中国风”潮流等都在各个领域彰显着中华文化的深厚根基。我们应高举传统文化的旗帜 ,本着改革创新的原则发展传统文化 , 用新时代的精神发扬中华文化。第五 ,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 , 要不断 增强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中法文化周”、 “中俄文化交流之旅”等大型活动的举办以及国家致力于打造一批像海尔集团一样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型企业都表明在文化多样化的 大背景下 , 中国正以开放博大的胸怀, 吸收借鉴世界文化的优秀成果,在交流和融合中增强中华文化的生命力。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