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页
第2页 / 共4页
第3页 / 共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学案例:悉心捕捉 精彩生成2009年3月教学案例:悉心捕捉 精彩生成2008年4月在安徽省第三届教坛新星评选活动中,我上了一节公开课,课题是生命的壮歌蚁国英雄。这篇文章讲述的是一群蚂蚁在大火围攻下,利用集体的力量聪明地扭成一团,在外层蚂蚁的舍身保护下逃出火海的故事。在读书汇报中,有几个孩子问道“文章结尾说的河面上升腾起的烟雾是怎么回事”这类问题。我一边听他们汇报,一边想着如何处理好这个容易得不能再容易的问题因为显而意见,前文说外层蚂蚁已被烧焦,此时蚁团滚进河面,这“烟雾”就是烧焦蚂蚁遇水产生的现象我当时是这样认为的。于是,在即将结课时,出现了这样的教学情形:师:在读书汇报时,有几个同学对文尾的“烟雾”不太理解,那么,这“烟雾”到底是怎么回事呢?生:我认为“烟雾”就是指被烧焦的蚂蚁滚到河里冒出的那种烟气。生:就是指烟气。我在家也见过这种情况,特别热的东西突然遇到冷水,会有烟雾出现。课文说外层蚂蚁已被灼焦,可见蚁 团有多热,这么热的东西突然冲进河水里肯定会产生烟雾。师(鼓掌):好样的!懂得联系生活分析问题。的确如此,热的东西,尤其是烧焦的东西一遇到水,便会释放自身热量,于是便产生了烟雾生:老师,我觉得这句话还有别的意思!还没等我说完,一个孩子便补充了起来。教室里顿时静了下来,随后一些学生开始小声讨论起来。师(故作不解):别的意思?那你怎么理解呢?生:课文前面说“显然,这外层被烧焦的蚁国英雄们至死也不松动分毫,肝胆俱裂也不放弃自己的岗位。”这是对外层蚂蚁由衷的赞誉,赞美它们用自己的生命换取了内层蚂蚁的生存。所以,这“升腾(重读)起的烟雾”我觉得也应该含有对外层蚂蚁赞美的意思。一阵沉寂之后,赞同声此起彼伏。师(再次鼓掌):你不迷信他人,善于思考,勇于发表自己的想法,真是好样的!读书就应该这样,将自己融入到文章内容中去,读出自己的感受请大家拿起书本,一起读一读最后一句话,读出对蚁国英雄们的赞美,读出对蚁国英雄们的敬佩!一节课就这样在精彩中结束了。这一教学过程成了我教学中的一个亮点,掀起了教学的一个高潮。这是我始料不及的。我及时捕捉住了尊重孩子的机会,激发了孩子们探究的欲望,引导孩子在读书中感悟、思辩,再把体会到的通过读书表现出来。我打开了学生与文本交流的另一扇窗子,在探究交流中,不仅培养了学生认真读书的习惯,还使学生对文本有了一种新的诠释,拉近了学生与文本、学生与作者的距离,真正做到了感作者之所感。(反思)一位特级教师说过:“预设与生成好比课堂教学的两个翅膀,是课堂教学整体的两个方面,只有兼备,课堂才能飞得起来。”虽然这节课最终没能形成一个标准,但我却觉得异常精彩,因为学生的人格得到了尊重,个性得到了张扬。同时也使我对新课改理念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我们不应该居高临下地告诉学生“这是什么、那是什么”,相反,应该正视学生的关注点,并及时捕捉住这些细节。正像以上案例所述,似乎已经不能从“重点是否突出,难点是否突破,方法是否先进”的层面审视导学成效。这样的教学过程真正成为了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的过程,也充分体现了“探究本位”、“学生中心”的课程理念。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当细节(有时甚至是“错误点”)出现时,只要我们能充分认识到其中的价值,并敏锐地捕捉这些细节,巧妙引导,将教学活动引向深入,必将生成精彩的有价值的东西,学生也将在这一过程中获得心灵的远航与飞扬。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