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8页
第2页 / 共8页
第3页 / 共8页
第4页 / 共8页
第5页 / 共8页
第6页 / 共8页
第7页 / 共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十一次月考历史答案1.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拜年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宗法制度,这一制度在中国古代通过血缘关系维系政治纽带。形成了等级森严的官僚政治是指秦朝时期实行的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等,官僚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官僚政治逐步取代贵族政治,排除A;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理是指郡县制、行省制度等地方行政制度,排除B;宗法制度有利于缓和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排除D;因此选A。2.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中正”是在地方设置的负责评定等第的中正官;故A错误;“九品”指中正官据人物的才能、家世等按九等进行评定;故B项错误;“中正”所评定的品级作为推荐的依据,故C项错误;故本题选择D项。3.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材料中同时期中国和英国比较,说明当时中国农业文明处于领先地位,故D项正确;A项中圈地运动图题干时间不符合;BC说法错误。4.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理解与分析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现象的准确解读,通过现象获其本质,由材料中“外关三而取一,中关五而取一,内关七而取一”“余米五斗”可见当时关卡林立,且对商品征收重税,从本质上反映了重农抑商政策的推行,D符合题意,而ABC与题干主旨无关,故选D。5.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信息以及知识的迁移能力,材料中孟子强调对由过错的君主纳谏,不听者就另立新君,依据已学知识可知与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内容有一致性,在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中,人民根据个人意志投票产生公共意志,如果主权者走向公共意志的反面,那么社会契约就遭到破坏,人民有权决定和变更政府形式和执政者的权力,包括用起义的手段推翻违反契约的统治者,B符合题意,而ACD的表述均与题意内容不符,故选B。6.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心非明镜台,有个圆圈。”说明与心学有关,体现心学的是王阳明。故本题选择C。7. 【答案】D 【解析】“神是人,鬼是人,人也是人,一二人千变万化;车亦步,马亦步,步行亦步,三五步四海五湖”表现京剧的表现手法和艺术呈现方式。8. 【答案】B 【解析】十二铜表法只适合于罗马公民,所以排除A,该条规定不能起到缓和矛盾的作用,其目的就是为保护私有财产,所以C、D不正确,所以选B9.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19世纪后期、欧洲某国、共和国总统”等关键信息,可以判断这部宪法是1875年颁布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材料认为该宪法承认共和国总统这一职衔,但却没有明确规定政治体制,而且这部宪法还可以同样适合于君主制。这说明该宪法是法国各派势力妥协的结果,A项符合题意。10【答案】A 【解析】该题属于史实综合型选择题,考查学生对不同历史知识的综合分析能力。题中四个国家都是通过法律的颁发才确立了民主政治,共同点是依法治国,所以A项正确。11. 【答案】A 【解析】根据“具有决定性作用的机器都是没有受到过教育的技师发明的,他们中的一些人甚至没有读写能力。”判断“我们时代”应是指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发明者大多是工匠或技师,科学与技术还没有紧密的结合。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亚当斯密提出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因此选A。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排除B;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应追溯到罗斯福新政,排除C;第三产业成为国民经济中增长最快的部门是在二战后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时期,排除D。12.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由题干中“就一个人所具有的自由来说,他需要一种个体道德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可知作者强调用道德来指导行为,故项符合题意;ABD三项与题意无关,故排除。13. 【答案】D 【解析】“心里相信,就可称义”即马丁路德“因信称义”的宗教改革理论,宗教改革运动沉重打击了天主教在欧洲的神权统治,促进了欧洲民族意识的高涨和民族国家的发展;否定了罗马天主教会的权威,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但宗教改革运动并没有否定宗教神学,故D项错误。14.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从题干中“国家把法律、监视和意识形态控制的触角伸向私人生活的方方面面,生活充满了恐惧、伪装和绝望”等信息,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是斯大林统治时期,实行高度集中的政治管理体制,故C项正确; A、B两项与题干现象不符,排除;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推行民主的、人道的社会主义,与题干现象不符,故D项排除。15. 【答案】B 【解析】一方面为了防止欧洲国家因经济危机发生革命,转向社会主义,另一方面为了控制欧洲,美国在欧洲推行马歇尔计划。16. 【答案】A 【解析】该题属于比较型选择题,旨在考查学生对苏俄的新经济政策和美国的罗斯福新政进行比较的能力。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是利用了市场的货币关系恢复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罗斯福新政是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力度,本质上都是实事求是的变革生产关系,故A项正确。17.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克林顿上台后实施了“宏观调控,微观自主”的经济政策,既反对完全的自由放任,又反对过度的政府干预。D正确;A是29-33经济危机时的政策;C是里根上台后供给学派和货币学派的理论主张;B强调的是自由资本主义。18.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理解历史事实和分析历史结论的能力。道光年间世界联系日益紧密,任何国家和地区的自我封闭、拒绝融入世界都是违背历史发展潮流的不当之举,各国之间必须加强政治、经济的交流和交往。“五口通商”和“公使驻京”是顺应历史潮流的做法,我们不应对这些问题过多的纠缠;但“公使驻京”发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在位的皇帝是咸丰。而B和C项是涉及维护国家的主权问题,这是我们必须争取而不应该随意放弃的权力。19. 【答案】C 【KS5U解析】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材料认为“英国金融资本的突击力量远比船坚炮利的帝国海军更具威力”,英国的金融资本在英国对外扩张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故选C。20.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打倒帝国主义”说明此时革命的目标列和军阀,属于国民大革命时期歌曲,故本题选择C。21.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郑观应于1894年写了盛世危言, 题干内容是对清政府政治体制的抨击。郑观应作为早期维新派的代表人物,政治上主张引进西方民主制度,实行西方的君主立宪,经济上主张与外国进行商战,以商立国;文化上主张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所以C正确;ABD不是题干反映的政治内容。22.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以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反映了清政府投资创办民用工业,这符合洋务派在洋务运动后期以“求富“为旗号创办民用工业的情况。民族工业主要是指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属于民间私人投资、私人经营,排除B; 洋务运动一定程度抵制了西方的经济侵略,但是以失败告终,排除C;民族工业迎来了春天是在民国初年,此时清政府已经被推翻,排除D;因此选A。23.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结合题干时间1956年以及材料中“高潮引起了政治形势的根本变化”说明与社会主义改造有关,故本题选择A。24.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A、C两项都是实行集体经营的模式,与题意不符,故排除;乡镇企业与农民积极性没有关系,故B项错误;家庭承包责任制实行包产到户,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D项正确。25. 【答案】B 【解析】该学者认为:20世纪80、90年代,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人类进入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时代。A、C、D都是推动80、90年代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原因;B不结盟运动兴起于1961年,与题干时间信息不符。26. 【答案】(1)途径:通过思想家著作流传;经验:集体管理的新形式;法治基础上的差额选举制,议会制,任期制等等.(6分)(2)13世纪初签署限制王权的大宪章,以后逐渐形成召开议会决定重大事宜的制度;1689年通过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限制君主权力;18世纪中期形成责任内阁制,国王逐渐统而不治;1832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分享政治权力。(6分)【解析】(1)依据材料一可知,雅典虽然被马其顿帝国征服,但其民主传统却通过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和雅典政制等著作得以遗赠后世。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雅典民主政治对近现代西方的政治文明产生的影响。(2)结合所学知识,列举13世纪上半期至19世纪中期前,英国从法律和制度方面推动政治民主化进程的重大事件及其意义:13世纪初签署限制王权的大宪章;1689年通过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18世纪中期形成责任内阁制,国王逐渐统而不治;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进入国家权力的中心。27. 【答案】(1)由单纯的救济发展成为全面的社会保障(或由暂时性到制度化);政府立法和制度保障。(4分)影响:保障了低收入阶层人民生活,缓和了社会矛盾,扩大了社会消费。(2分)(2)(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项目要求等级主题观点(2分)史论结合(4分)逻辑表达(2分)1主题明确,观点合理2分史论结合,史实准确4分条理清晰,表达准确2分2主题基本明确,观点基本合理1分基本做到史论结合,史实基本正确23分条理较清晰,表达基本准确1分3主题不够明确,观点不够合理0分只罗列史实,史实不够准确01分条理不清,表达不准确0分答案举例:观点:人民福利是大国竞争的重要体现。(或国家崛起要保证人民福利;社会保障是大国崛起的必由之路)(1分)论述:历史上的大国普遍建立了先进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福利制度的创新是多种力量推动的结果。(6分)【解析】(1)发展特点由材料概括。1601年的济贫法到20世纪40年代全面社会保障的“贝弗利计划”体现出由单纯的救济发展到全国保障。材料中出现法律,特点一般都要提到立法保障。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积极影响。保障低收入阶层人民生活,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扩大了社会消费,促进经济发展。(2)材料二的核心观点出现在材料的开头,之后是对这一观点的展开。评价观点,最好持肯定态度,便于利用材料中的有关信息。对于这一观点,首先表明自己的立场,论述可以从福利制度出现的原因、表现、影响等入手来展开。注意条理明确,有史实支撑。28. 【答案】(1)现代科学、知识和社会技术的进步;全球化的推动;战争给人类带来的教训,人类思维的变化;国际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加强等。(6分)(2)不同:材料一,人类文明趋向统一;材料二,人类面临文明的冲突。(1分)评价:冷战结束后,全球政治朝多极化及多文明的方向发展;人类文明既有共性又有差异,呈现多元化的特点,相互交融;作者只强调了不同文明间的差异和冲突,忽视了文明的共存发展、相互交流和借鉴。(6分)【解析】(1)本小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此类问题可将材料按照标点符号可分为四部分,将各部分逐句概括,因素有:现代科学、知识和社会技术的进步;全球性现代化的推动;战争给人类带来的教训;人类思维的变化;国际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加强等。(2)与材料一吉尔平的人类文明趋向统一观点相比,亨廷顿更突出人类文明的差异性;材料认为文明之间的冲突会减少,亨廷顿认为人类文明之间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评价亨廷顿的观点,要从文明史观的角度分析,正确对待文明之间的差异与共同发展。29. 【答案】(1)原因:民族歧视和压迫的政策导致民族矛盾激化,阶级矛盾尖锐;孝文帝对汉文化敬佩和仰慕;与汉族的经济文化相比,鲜卑族的社会发展水平比较落后。(6分)(2)影响:促进民族的交流与融合,为中国多民族共同发展的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