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5页
第2页 / 共5页
第3页 / 共5页
第4页 / 共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立交设计讲座-匝道平面设计方法2011 班刚立 整理立交设计讲座-匝道平面设计方法1、右转匝道曲线布置形式(1)如图1A所示,布置一个半径较大的单圆曲线,其两端应按规定配置缓和曲线(下同)。(2)如图1b所示,布置不同半径按规定组合的复曲线,以适应地形、地物限制,或减少拆迁、少占良田。该匝道曲线半径R1R2,小圆靠近主线,对于车辆进入主线前可能提前加速行驶不利。如能布置较长的变速车道,或城市道路主线车速不高时方可采用。(4)如图2所示,把外环匝道布置成连续三个反向曲线,其中中间一个曲线的曲率半径最好与内环曲率半径协调布置为同心圆,使两线在一定范围内互相平行,便于设置桥梁或路基,该类型匝道布置非常紧湊,占地较少,对于城市立交来说,以最大限度节约用地,减少拆迁工程量。由于三个曲线的半径一般较小,当匝道车速较高时不适用。当不受条件限制,曲线半径相当大时可以采用,如济青高速公路某处,即采用了不连续三个反向曲线的匝道。(5)如图3所示,由于某种需要,可以把匝道布置成两个曲线夹一段直线。这种布置较图2显然会增大占地和拆迁范围,在用地紧张或拆迁过多时不宜采用。2、左转小环道曲线布置形式(1)图4a所示为单圆曲线两端配置较长的缓和曲线作为内环匝道,是城市道路立交中常采用的一种线形。此种形式曲率变化单一,行车适顺,线形对称优美,设计施工都较简便,一般情况下常被采用。(2)如图4b所示,用双心怎复曲线两端配置较长的缓和曲线作为内环匝道,能更好地适应地形、地物变化,减少拆迁,节约工程投资。但是,为适应汽车进出主线前可能得前加速或未能及时减速行驶,大圆半径曲线以紧靠主线设置这宜。(3)图4c、d所示的三心复曲线,两端配置必须的缓和曲线作为内环匝道是比较理想的线形。前者多用于喇叭型立交,后者多用于苜蓿叶型立交。汽车驶离主线或交叉线进入内环时,经过变速车道变速,车速应该达到内环曲线要求,但往往因为某种原因或驾驶员稍有不慎,车速仍然较高。而在汽车进入环道之后,驾驶员感觉到了曲线的存在,才本能地减低车速达到符合曲线的限速。汽车在将驶出内环之前,驾驶员意识到即将进入主线高速行驶,往往会不自觉地提前加速行驶。这一短暂而复杂的驾驶过程,几乎都出现在本来不是很长的内环中,且驾驶员技能和心理状态不同而有所不同。为安全考虑,要求内环曲线曲率大小随驾驶员心理变化与车速高低相适应。三心复曲线包括内环两端配置的缓和曲线,可以较为理想地满足这一要求。但是,反映三心复曲线大小圆半径变化的比值不能过大,必须符合通常的规定,即R1/R21.52.0。(4)当大小圆半径变化过大时,必须在大小圆曲线半径变化处插入缓和曲线,形成通常所见的卵形曲线。用它作为内环曲线也较理想,因而常被采用。其线形与三心复曲线相似。但是,它的计算如果没有专门的图表资料就较为烦琐,对于设计、施工都较为不便。3、半定向型曲线布置形式(1)图5a所示的S形曲线为两个单圆曲线连续反向连接,注意反向曲线间留出足够配设缓和曲线的长度,但不要出现断背曲线。此种S形曲线常用于喇叭型或Y形立交的外环匝道。内环配以圆形曲线或各类复曲线。(2)图5b所示的S形曲线为一个双心复曲线或卵形曲线与一个单圆曲线反向连接组成,同样工注意反向曲线间留出配设缓和曲线长度,但不得出现断背曲线。此种S形曲线常用于喇叭形或Y形立交的外环匝道,内环配以复曲线或卵形曲线。4、环道曲线形式(1)图6a所示的环道,内环为封闭的单圆曲线,外环采用较大半径的单圆曲线,两端配设缓和曲线。内、外环相切点横向间间距依环道宽度(设几条车道)而定,一般需设三条车道。(2)图6b所示为一长圆或椭圆形内环,外环按需要可以采用如图所示的单圆曲线,或双心复曲线,或两个单圆曲线夹一直线段。直线段应设置在交织段处。内外环相切点横向间距依环道宽度(设几条车道)而定,一般需设三条车道。5、扁苜蓿叶曲线形式图7所示为扁苜蓿叶形立交的部分匝道,其中内环为一单圆曲线与一回头曲线,中间夹一直线段。直线段长度随纵坡大小及需要克服的上下线高程差而定;曲线半径大小依匝道车速要求及整体布置而定,一般为20m左右,有的更小。外环自主线分出,经过S形反向曲线和直线段,再经过一单圆曲线与交叉线接上。其中直线段长度和单圆曲线半径应与内环协调一致。S形曲线半径大小取决于公切线长度及整体布置,注意反向曲线间应考虑留出设置缓和曲线所必需的长度。城市道路场地条件十分困难,该S形曲线往往处于高架桥上,当设计车速较低可以不设超高时,可不设缓和曲线。此种形式多用于扁苜蓿叶形立交。立交设计讲座-匝道平面设计方法2011 班刚立 整理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