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页
第2页 / 共4页
第3页 / 共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市场缺陷是影响企业技术进步的核心问题 由于企业技术进步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中国政府及有关部门对企业技术进步问题一直给予了高度重视。但从整体情况看,除个别领域的部分企业在技术水平方面能够大致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外,绝大多数行业及绝大多数企业的技术水平都还落后于国际水平,很多甚至还有相当大差距。更为值得关注的是,中国企业技术进步的速度也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甚至一些发展中国家,主要表现为企业技术开发投入明显不足,甚至还有下降趋势,企业远未能够成为技术开发的主体。面对日趋严峻复杂的国际国内经济环境,而且又是在企业改革不断深入的制度背景下,企业对技术进步的需求和推动作用却如此不足,的确值得认真研究和分析。有关企业技术进步的影响因素等问题,近几年来受到理论界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综合有关研究结果,比较流行的观点主要集中在这样几个方面:一是认为经济制度尤其是企业制度存在问题。多数企业普遍产权关系不明、产权边界不清,企业未能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不能真正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缺乏自我改造、自我发展的动力。同时,企业也普遍未能建立有效的内部治理结构,尤其是未能形成有效合理的利益分配结构,未能形成创新激励机制。二是认为科技体制存在问题。旧的科技体制所导致的技术进步主体错位以及与此相伴随的科研与生产分离问题依然突出,不仅影响科技成果产出及转化,也影响着企业技术开发能力的提高。三是认为企业缺乏推进技术进步的内外部条件。其中既有科技人才短缺、技术基础薄弱等内部问题,也有资金短缺、创新风险过高以及缺乏良好的政策条件等外部环境问题,未能形成有利于企业技术进步的激励机制。四是认为产业组织存在问题。中国的产业组织结构专业化生产水平低,散、全、小问题突出,未能形成垄断竞争型市场结构,非常不利于技术进步。五是其他一些问题。比如专利制度及知识产权制度落后、固定资产投资质量低下等。毫无疑问,这些问题对企业技术进步的影响都是相当突出的。但笔者认为,这些问题并不是最核心和最关键的。企业制度尤其国有企业的制度缺陷无疑会影响企业技术进步。但必须注意到的是,中国企业的所有制结构已远远不是传统体制下的单一公有(国有)状态,近些年来,私营企业、股份制企业、乡镇企业等已经有了迅速发展。如果说前者还存在某种程度的制度缺陷,影响着国有企业对利益最大化的追求及技术进步,各种非国有企业则基本不存在类似问题,理应大力追求技术进步,但事实上的情况却不然,各种非国有企业并未在技术进步方面表现出明显超出国有企业的积极性,甚至在很多方面还不如国有企业。这种现实从反面说明,企业制度问题并非是当前中国企业技术进步缓慢的决定性因素。科技体制问题也相似。虽然科研与生产的分离等问题会对技术进步形成影响,但如果企业真正非常积极地追求技术进步,科技体制问题也很难成为决定性的影响因素。因为企业获得技术进步的基本途径除企业自主研究与开发外,与有关研究机构合作开发以及通过技术贸易购买或有关研究机构的技术成果并逐步吸收、消化也是重要途径,对于各种处于起步和发展阶段的中小企业来说,这甚至是更重要的途径。另一值得关注的事实是,虽然科技体制仍然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随着改革的推进,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进行技术贸易、技术合作的障碍已越来越小,生产与科研的结合、科研机构的市场化以及科技成果的转化的空间也越来越大。按照正常的逻辑推论,在这种背景下,技术贸易、技术合作等应该有非常迅速的发展,但事实却非如此。这也从反面说明,科技体制问题也不是当前中国企业技术进步缓慢的决定性因素。依据上述分析思路,企业缺乏人才、缺乏技术基础以及产业组织状况等问题虽然肯定会对企业技术进步构成影响,但总的来说也都不是决定性因素。随着中国改革的深入,人才及其他资源的流动性已越来越强,只要企业积极追求技术进步,这些问题都不会真正成为关键制约因素。即使当今世界上最著名的大企业,也都是从小企业发展起来的,都曾经经历过这些问题。正是通过对技术进步的追求,才会逐步完善各种内部创新条件,企业才能获得发展。产业组织状况亦是如此,从很大程度上讲,合理的产业组织状况是长期企业竞争和市场选择的结果,而不是能否有效促进企业技术进步的先决条件。那么,究竟是什么问题构成了企业技术进步的最主要障碍?笔者认为,随着多种经济成份的发展及企业改革的深入,在当前的经济生活中,绝大多数企业以追求效益最大化为目标并且具备基本理性应该说是肯定的事实。而且中国也已经选择了市场经济道路,企业必须面对日趋严峻的竞争。在这种背景下,企业积极追求技术进步并逐步成为技术进步主体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但不幸的是,多数中国企业并没有按照我们的逻辑推论主动积极地追求技术进步,在许多领域甚至还出现了倒退,合理的解释只能是追求技术进步本身并不能给企业带来效益。按照技术创新经济学的最一般逻辑,在以平等竞争为基本原则的市场体系中,技术进步甚至唯有通过技术进步才能真正给企业带来效益并促进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如果在确立了市场体制的中国,技术进步本身不能给绝大多数企业带来效益,更进一步的解释则只能是:中国的市场存在巨大缺陷,致使企业技术进步的投入通常难以获得相应的回报,从而使企业放弃对技术进步的追求。从理论上讲,在影响技术进步的各种可能的因素中,市场的作用是最大的,而且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影响在于市场提供的竞争机制。因为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取得发展或者即使保持不败,就必须推进技术进步。只有通过技术水平的提高,才有可能不断降低成本,抵御生产要素价格不断变动的压力;才有可能不断提高产品质量,调整产品结构以适应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逐步扩大或巩固市场地位。简而言之,在一个正常的市场竞争环境中,放弃技术进步就等于选择死亡。虽然中国已经走上了市场经济道路,但客观地说,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平等有效的市场竞争环境还远没有形成。就象很多人所认识到的,当前中国的市场发育缺陷很多,最突出的缺陷有二:一是与旧体制、与官本位权力机制有着千丝万缕联系,在近些年改革中颇受关注但又一直未能有效解决的行政性垄断问题,包括纵向操纵的行业垄断和横向阻隔的地区垄断,即地方保护;二是由于改革不配套,缺乏有效合理的产业规划及其他诸多因素交织在一起所导致的相当多行业的过度竞争。行政性垄断的实质就是一些行业和企业直接或间接利用权力,通过市场准入限制或制造市场进入障碍,以获得垄断利润。稍稍分析就不难发现,其对企业技术进步的影响相当突出。在行政性垄断状况下,处于垄断地位的企业的市场份额和超额利润不是通过公平的市场竞争获得的,而是通过利用行政权力获取的,只要有行政权力可以利用,它就没有市场竞争带来的技术进步压力,也没有冒风险进行技术进步的内在动力,即所谓“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它真正所要作的就是不断以各种方式维护其行政垄断权力,千方百计阻止其他企业的竞争。而那些受到行政垄断排斥的企业,则因受到行政权力的强烈挤压和各种限制,也无法形成加快技术进步的内在动力。因为一般而言,无论其技术水平高低、产品质量如何,都很难获得合理的回报,技术进步的投入难以带来实际收益。这种现实通常使得受垄断排斥的企业选择其他行为方式而非技术进步,或在行政垄断的巨大阴影下勉强度日,或利用各种不正当手段向行政权力靠拢。所以,无论是处于垄断地位的企业还是被排斥的企业,都不会积极追求技术进步,其结果就是整个行业的技术水平无法推进。这一点在纵向操纵的行业垄断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作为行政性垄断另一突出表现的地区垄断对企业技术进步的影响更为复杂。在一个特定的区域内,处于地区垄断地位的企业可以凭借行政力量获得垄断利润,因而会在一定程度上失去技术进步的动力;与此同时,在普遍存在地区性行政垄断的环境中,对一个地区市场的垄断通常意味着在其他地区市场受到排斥,而且对一个地区的行政性垄断程度越强,通常在其他地区被排斥的程度也越强,这也使得它们象行业垄断状态下处于被排斥地位的企业一样,推进技术进步并不能带来相应的收益。更为值得重视的是,地区垄断严重导致市场分割,对技术进步的影响十分突出。其一,严重阻碍合理的产业结构集中过程及产业组织结构的调整。在地区性行政垄断状态下,企业只能面对相对固定的市场。由于市场范围不能有效扩大,企业的生产能力也难以扩大。从特定企业的情况看,通常难以达到规模经济;从整个行业的情况看,则缺少必要的集中,难以实现产业组织结构的优化。在规模普遍过小而且难以有效扩大的情况下,企业通常无法使用各种对生产规模有一定要求的先进技术和设备,更没有能力去开发各种先进技术和设备,尤其是各种重大技术装备。其二,阻碍分工协作,影响企业专业化技术发展。在条块分割状态下,合理的经济联系和协作关系被人为地割裂,资源难以按社会化大生产和专业化分工的原则进行配置,企业也无法按市场规律进行分工协作。这一方面抑制了技术进步成果的传播、转移,延缓了技术进步扩散的速度,同时,“大而全”、“小而全”的生产方式也大大加重了企业技术进步的负担,提高了技术进步的成本及风险。不仅一些关键技术及设备无法发展提高,各种专用化的技术和设备亦难以得到发展和普及。其三,地区封锁导致无效竞争甚至不正当竞争。在地区性行政垄断保护下,各种假冒伪劣问题通常能够得以生存甚至畸形发展,这不仅会导致受垄断保护的企业本身全面放弃技术进步追求,还严重影响追求技术进步的企业的技术进步收益,使其追求技术进步的能力和动力越来越弱。过度竞争是中国市场发育水平低下的另一重要标志,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与地区分割密切相关。一般来说,在一个平等有效的市场竞争过程中,既不存在企业进入障碍,也不存在退出障碍。当某一领域出现明显的供过于求时,通过市场的优胜劣汰,必然会有一部分无法生存而退出,进而使市场供求达到平衡。即,在充分发育的市场体制下,过度竞争是不可能长期存在的。中国的情况却并非如此,由于缺乏有效的市场调控机制和产业政策指导,许多产业都存在盲目扩张和企业的盲目进入问题,以至于在相当多产业都出现了生产能力的严重过剩。但企业退出却相当困难,一方面由于部分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的产权制度尚不清晰,企业未能真正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在迟出问题上通常会受到来自方方面面的障碍;与此同时,地区分割导致的无效竞争也使得企业普遍能够在一个狭小的空间内生存,供求关系无法发挥对企业进入和退出的调整机制。在过度竞争状态下,企业是不可能有效推进技术进步的。首先,在过度竞争状态下,企业缺乏技术进步的动力。面对严酷的竞争局面,企业很难形成长期发展预期,行为短期化是必然结果。为保持生存并应付当期竞争,企业往往把资金与精力全都投入到对当期市场份额的争夺方面,而不是通过技术进步降低成本获得竞争优势,或开发引进新技术取得创新利润。因为技术创新有一定的周期,开发风险较大,不如非技术手段来得迅速。为在过度竞争的市场上取得利润,企业甚至还会采取彼此间的互相攻击、通过价格争夺甚至不惜代价的低价倾销以及其他不正当竞争行为。这类问题在中国目前也可谓比比皆是。即使追求技术进步,企业追求的也多是短而能快速见效的项目,不愿从事有长期效益的研究开发。第二,在过度竞争状态下,企业普遍缺乏推进技术进步尤其是大规模技术进步的能力。与地区分割类似,过度竞争的存在不仅影响竞争秩序,而且影响产业组织的合理化过程。从很大程度上讲,过度竞争既是缺乏有效产业规模的结果,又是形成有效产业规模的障碍。在过度竞争条件下,企业规模弱小,且整个行业的市场集中度很低,企业乃至整个行业难以形成强大的技术进步能力。同时,过度竞争还直接伴随企业开工不足及效益低下。众多企业都会出现生产设备的大量闲置、劳动生产率及资金利润率低下、大量投资难以收回,企业利润减少甚至亏损等问题。利润下降或亏损,显然会直接影响企业的技术进步资金投入。此外,过度竞争也导致有限的资金分散使用,进一步加剧技术进步资金的短缺。简而言之,过度竞争会形成一种明显的技术进步择劣机制,造成整个行业的长期效率低下和技术水平落后。因为在低效益企业不能被淘汰并继续以恶性方式对市场进行争夺的情况下,高效企业是很难顺利成长的。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