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61页
第2页 / 共61页
第3页 / 共61页
第4页 / 共61页
第5页 / 共61页
第6页 / 共61页
第7页 / 共61页
第8页 / 共61页
第9页 / 共61页
第10页 / 共61页
亲,该文档总共6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连云港市“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2021年12月目 录前 言1一、发展基础与面临形势1(一)发展基础1(二)面临形势3二、总体要求与发展目标7(一)指导思想7(二)基本原则7(三)战略定位8(四)发展目标9三、港产城海融合,优化海洋经济空间布局13(一)打造环海州湾蓝色经济腾飞带13(二)建设港产城互融临港产业圈15(三)培育海洋经济辐射拓展轴16四、新旧动能转换,构筑现代海洋产业体系18(一)优化提升海洋传统产业18(二)培育壮大海洋新兴产业24(三)集聚集约临港产业28(四)全力打造海洋产业集群29五、政产学研协同,强化海洋科技创新力量31(一)强化海洋科技创新平台建设31(二)攻克海洋领域重点技术32(三)推动海洋科技成果加快转化34(四)构筑海洋人才集聚高地35(五)营造海洋创新创业优良环境36六、绿色低碳转型,促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37(一)加快海洋产业绿色低碳转型37(二)促进海洋空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38(三)加强海洋生态系统保护修复39(四)改善海洋生态环境质量41(五)提升海洋防灾减灾能力42七、存量增量统筹,完善涉海基础设施体系44(一)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网络体系44(二)强化稳定高效的能源供给45(三)提高河海水利支撑能力46(四)高标准布局智慧海洋“新基建”46八、东西南北聚力,构建海洋开放合作新格局47(一)高质量推进东西双向开放47(二)宽领域推动南北深度融合48(三)高标准建设自贸试验区50(四)实举措深化国际人文交流52九、规划实施保障54(一)强化组织领导协调54(二)强化涉海资金支持力度54(三)强化海洋经济监测评估55(四)营造良好海洋舆论环境55 2 前 言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格局中的作用日渐凸显,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角色日益突出,在国际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竞争中的战略地位显著上升。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陆海统筹,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专章阐述“积极拓展海洋经济发展空间”。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对我国加快建设海洋强国意义重大。连云港是新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强支点,沟通南北、连接东西,具有双向开放优势,在国家生产力布局中具有重要位置,在江苏沿海经济崛起中占据核心地位。“十四五”时期是连云港贯彻落实海洋强国建设、“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部署,践行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使命担当,奋力加快新时代后发先至的关键时期。根据江苏省海洋经济促进条例江苏省“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江苏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规划连云港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和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编制连云港市“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规划主要阐明“十四五”时期连云港市海洋经济发展总体思路、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旨在为全市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指导。规划范围为连云港市辖陆域及海域、海岛。规划以2020年为基准年,规划期为2021-2025年,展望至2035年。 49 一、发展基础与面临形势连云港市现有陆域7627平方公里,海域7516平方公里,海岸线全长195.88公里。海岸类型齐全,其中基岩岸线和砂质岸线为江苏独有。拥有包括连岛、秦山岛、平岛等20个海岛,其中连岛为江苏第一大基岩海岛。拥有全国八大渔场之一的海州湾渔场。 (一)发展基础海洋经济基础逐步夯实。“十三五”期间,全市海洋经济呈现稳定增长态势,海洋生产总值由2015年的682.8亿元上升到2020年的855.5亿元,占全市GDP比重保持在26%左右。海洋产业结构逐步优化,2020年海洋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4.7:27.6:57.7。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海洋渔业三大传统产业保持支柱地位,2020年增加值分别占全市海洋生产总值的16.35%、15.9%和10.88%。海洋设备制造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电力业、海水利用业等海洋新兴产业协同发展,规模稳步提升,形成现代海洋产业发展新格局。海洋科技创新取得突破。拥有省级及以上涉海重点实验室、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7个,成立省级涉海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2个。淮海工学院成功更名为江苏海洋大学。中船重工716研究所“船舶管件智能制造新模式”项目被列入2019年“中国智能制造十大科技进展”。中复连众“海上及低风速风电大型叶片研发及产业化”项目首创多个型号风电叶片产品,市场占有率居全国首位。华能灌云海上风电项目为国内首个旋转流潮汐海域风电项目,一期(300MW)首批6.45MW机组成功并网发电。涉海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完善。连云港港形成以连云主港区、赣榆港区、徐圩港区和灌河港区为框架的“一体两翼”港口群。2020年完成港口吞吐量2.52亿吨、集装箱吞吐量480万标准箱。实现千吨级船舶直通京杭大运河,内河航线通达苏鲁豫皖内河港口。连徐、连盐、连青、连淮铁路开通运营,高铁动车组开行至近百个城市。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360公里,密度高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白塔埠机场新增泰国、日本航线,花果山国际机场投入使用。“中俄核能合作的典范项目”田湾核电站持续扩大建设。海洋开放水平全面提升。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求,中哈跨境运输正式启动,连云港霍尔果斯新亚欧陆海联运通道成为“一带一路”合作倡议标杆示范。上合组织国际物流园智慧物流中心获批国家级示范物流园。成功举办首届上合组织国际圆桌会议并发表联合声明。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连云港片区、连云港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商零售进口试点城市、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获批建设。赣榆港区、徐圩港区、灌河港区口岸开放通过国家验收。亚洲最大客滚船“和谐云港”号投入中韩航线运营。“辉煌号”邮轮开启连云港至日本邮轮航线的首航之旅。海洋综合管理成效显著。获批国家级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首创中欧班列“保税+出口”集装箱混拼模式并获海关总署备案,“海铁联运连云港标准”被写入国家交通运输行业标准。作为江苏省第一次全国海洋经济调查验收试点城市,在全国率先通过市级验收。全省首创市、县区、乡镇上下联动的三级海洋经济工作体系。获批全国首批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成为全国首批五个“湾长制”试点城市之一,构建四级联动湾长体系及“掌上”数字管理平台。开展蓝色海湾整治,为全省唯一入选国家“蓝色海湾整治行动”城市。建成全国首个海洋牧场环境司法执行基地。建成全国首个国家级海域无人机监管应用基地。全省率先建立市县两级海洋灾害应急预案。经过近五年发展,连云港市已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然而,对标“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新要求,对照国家现代海洋城市建设新任务,全市仍然存在海洋意识不足、港产城融合发展不够充分、海洋产业转型升级亟待加速、海洋科技创新能力整体不强、海洋生态环境承载压力较大等问题。(二)面临形势“十四五”时期,全市将进入经济发展加速期、转型升级关键期、美丽港城提升期、后发先至收获期,海洋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都发生着复杂深刻的变化,机遇与挑战并存。1.发展机遇具备多重战略叠加优势,为全市海洋经济赋能升级提供重要机遇。新冠疫情加剧了产业集群区域化和次区域化的崛起,全球重要生产网络区域内部循环进一步凸显。“十四五”期间,我国将积极构建新发展格局,在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同时,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构建高质量区域经济布局。当前,“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淮河生态经济带、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等多重战略在连云港叠加交融,为全市涉海项目集聚、海洋产业转型、滨海城市能级提升提供有力战略支撑,是连云港市链接世界、融入区域发展的最好时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兴起,为全市海洋经济跃升发展提供新动力。随着新一代或颠覆性信息技术不断涌现,全球新兴经济体加速向海洋价值链高端布局,全球海洋经济版图深刻重构。面对日益严峻的海洋科技竞争形势,我国在推进海洋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升级的同时,正在加速布局海洋“新基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在对全市海洋经济比较优势、要素供给、制度供给形成重大影响的同时,更为全市在日益激烈的区域竞争中从底部突围,实现“弯道超车”“后发先至”提供了新动力。江苏发力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全市聚力突破海洋经济其势渐成。为加快破除“江强海弱”困境,江苏省委省政府着力向海发展、向海而生,使沿海地区成为江苏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十四五”时期,全市应抢抓争先进位的重大历史机遇,聚势汇能、聚力突破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争当江苏沿海高质量发展排头兵。2.面临挑战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和疫情防控不确定并存,海洋经济转型发展面临市场压缩。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新冠疫情严重冲击,大国战略博弈持续加剧,主要经济体增速持续下行,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我国社会经济实现“V型”复苏,制度性优势日益凸显。但同时,国内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仍较突出,结构性与周期性问题叠加,内外部矛盾相互交织,宏观经济发展承受高压。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与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都将对全市海洋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形成较大市场压力。生态文明建设纵深推进,海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要求不断升级。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各国共识,且加速渗透到全球社会经济发展当中,产业绿色转型升级越发迫切。近年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向新台阶,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生态文明建设纵深发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都对全市正确处理海洋生态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因地制宜选择海洋发展产业、开发蓝色碳汇等提出更高要求。沿海城市海洋竞争日趋激烈,中心城市虹吸效应更加凸显。当前,我国沿海城市海洋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已有深圳、上海、天津、大连、青岛、宁波、舟山等多个城市提出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厦门提出建设国际特色海洋中心城市,以主要海洋城市为引领的城市群虹吸海洋高端要素与资源,积极抢占海洋科技和人才战略高地。目前,连云港市发展梯度与中心城市仍有落差,城市吸引力有待提升,随着高铁建设,高端产业、人才、资本同时面临发展机遇和虹吸风险。二、总体要求与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海洋强国系列重要论述,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围绕“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新要求,全面开启“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新征程。坚持陆海统筹、河海联通、人海和谐,以港为基石、以产为支撑、以城为依托、以海为源泉,更大力度推动“城市东进、拥抱大海”,更实举措促进港、产、城、海深度融合,加快建设国家现代海洋城市,谱写沿海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开创新时代后发先至新境界,为建设“强富美高”现代化新港城提供强劲动力。(二)基本原则坚持创新驱动。着力推动体制机制创新等重要领域改革取得新突破,全面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高质量供给引领创造新需求,增强海洋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引领海洋经济提质增效。坚持陆海统筹。牢固树立系统思维,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坚持陆海统筹和区域联动,深入推进向海发展,深度促进向陆渗透,推动陆海在资源配置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