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7页
第2页 / 共7页
第3页 / 共7页
第4页 / 共7页
第5页 / 共7页
第6页 / 共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一篇 中国古代建筑绪论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全部了解)1木架建筑的优势:取材方便;适应性强;有较强的抗震性能;施工速度快;便于修缮、搬迁。2木架建筑的缺陷:木材越来越稀少;易遭火灾;难以满足更大、更复杂的空间需求。3木架结构体系主要有:穿斗式(南,江西、湖南、四川等),抬梁式(多用于北方地区及宫殿、庙宇等规模较大的建筑物)。 穿斗式木构架用料小,整体性强,但柱子排列密,室内空间尺度不大。 抬梁式木构架可采用跨度较大的梁,以减少柱子数量,取得室内较大的空间。4斗拱是中国木架建筑特有的结构部件,起作用是在柱子上伸出悬臂梁承托住出檐部分的重量。结构作用:承托屋檐。 斗拱的主要构件:栱、斗、昂。向外悬挑的华栱是短悬臂梁,是斗拱的主干部件;斗室栱与昂的制作垫块;昂是斜的悬臂梁,和华栱的作用相同。5屋顶形式六页图6建筑群的组合:a,北京故宫;b,曲阜孔庙;c,苏州留园 北京故宫自南向北,大清门T形狭长庭院天安门长方形庭院端门纵长形庭院午门横长宽阔庭院太和门方形宽大庭院太和殿。1600米长的轴线及高低大小不同的五门五院,以衬托皇帝至高无上的威严。 曲阜孔庙,460余米长的中轴线上经历了6个院落,3座牌坊,7座门殿才到达主殿大成殿。 苏州留园,从城市街道进入园门后,须经过60米长的曲折、狭小、时明时暗的走廊与庭院,才到达主景所在的“涵碧山房”,成功的运用了以小衬大,以暗衬明,以少衬多的对比手法,使园林空间与景色收到豁然开朗、山明水秀的效果。7建筑类型:(古代穴居、巢居)居住建筑;政权建筑及其附属设施;礼制建筑;宗教建筑;商业与手工业建筑;教育文化娱乐建筑;园林与风景建筑;市政建筑;标志建筑;防御建筑。8工官制度:工官制度是我国古代中央集权和官本位体制的产物,是中国古代比较有特色的制度。隋代宇文恺大兴城的规划宋代李诫-营造法式明代剻祥、徐第一章 古代建筑发展概况第二章1 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我国已知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木结构房屋的一个实例。(干阑式)2 山西襄汾陶寺村发现了“地坑式”窑洞遗址。3 夏: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夏末都城,斟西周:陕西岐山凤雏村的早周遗址相当严正的四合院式建筑。 瓦的发明是西周在建筑上的突出成就,使西周建筑从“茅茨土阶”的简陋状态进入了比较高级的阶段。春秋:板瓦、筒瓦、以及一部分半瓦当和全瓦当。战国:齐故都临淄城;燕国下都秦:阿房宫遗址和秦始皇陵,及东侧的兵马俑列队的埋坑。汉:汉荣时期,木架建筑渐趋成熟,砖石建筑和拱券结构有了很大发展,抬梁式和穿斗式两种主要木结构已经形成。斗拱(中国古代木架建筑显著特点)在汉代已普遍使用。石建筑主要是在两汉,尤其在东汉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四川雅安东汉益州太守高颐墓石阙和石辟邪。西汉时都城长安建造了大规模的宫殿、坛庙、陵墓、苑囿。当时长安的面积约为公元四世纪罗马城的2.5倍-在城市建筑时的成就三国两晋南北朝:最突出的建筑类型是佛寺、佛塔和石窟。北魏佛寺以洛阳的永宁寺为最大。 中国古代佛寺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特征:由印度经西域传入内地-舍宅为寺-佛寺进一步中国化-使原来的私家园林也成为佛寺的一部分。 中国佛塔构成的基本形式:佛塔是为埋藏舍利,供佛徒绕佛塔礼拜而作,具有圣墓性质,传到中国后,把它缩小为塔刹,和中国东汉已有的多层木构楼阁相结合,形成中国式的木塔。 石窟寺是在山崖上开凿出来的窟洞型佛寺。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山西太原天龙山石窟。 自然山水式风景园林在秦汉时开始兴起,到魏晋南北朝时有重大发展。 北方十六国时期,西北少数民族大量移入中原地区-高坐具。 在石刻方面,河北定兴北齐石柱(图34)隋:大兴城是隋文帝时所建,是我国古代宏伟、严整的方格网道路系统城市规划的范例,是我国古代规模最大的城市。隋代河北赵县安济桥是世界上最早的敞肩拱桥(空腹拱桥)(李春建)山东历城神通寺四门塔 唐:唐代建筑特点:A,规模宏大、规划严整;长安城的规划是我国古代都城中最为严整的,不仅影响渤海国东京城,还影响了日本平城京和平安京。B,建筑群处理越趋成熟;C,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并已定型化;唐代后期五台山南禅寺正殿和佛光寺大殿-规格化D,设计与施工水平提高;砖石建筑又进一步发展(隋唐木楼阁式塔仍为主,但保存下来的唐塔都是砖石塔,有密檐式,楼阁式,单层塔。西安大雁塔为楼阁式,西安小雁塔为密檐式);E,建筑艺术加工的真实与成熟。唐代建筑风格的特点是气魄宏伟,严整而又开朗。现存的木建筑遗物反映了唐代建筑艺术加工和结构的统一,在建筑物上没有纯粹为了装饰而加上去的构件,也没有歪曲建筑材料性能使之屈从于装饰要求的现象。-中国古典建筑的传统特点,唐建筑表现彻底。 五代:简看 宋:两宋建筑特点: A 城市结构的布局起了根本变化;B 木架建筑采用了古典的模数制,营造法式中规定,把“材”座位造屋的尺度标准,即将木架建筑的用料尺寸分成八等;C 建筑组合方面,在总平面上加强进深方向的空间层次,以便衬托出主体建筑;D 建筑装修与色彩又很大发展;唐多采用板门和直棂窗,宋则大量使用格子门、格子窗,门窗格除了方格还有球文、古钱文等,改进了采光条件,增加了装饰效果。E 砖石建筑的水平达到了新的高度。主要是佛塔,最高的是河北定县开元寺料敌塔,高84米;最早的琉璃塔-河南开封祐国寺塔;规模最大的石塔-福建泉州开元寺东西两座石塔。F 园林兴盛,北宋末年宋徽宗-苑囿“艮岳”。 元:北京西四的妙应寺白塔,位于元朝都城内的一座喇嘛塔,系尼泊尔工匠阿尼哥设计,此后藏传佛塔成了我国佛塔的重要类型之一。 减柱法:社会经济凋零和木材短缺 元木建筑,山西洪洞的广胜下寺和山西永济永乐宫。明:明代建筑特点:A 砖已普遍用于民居砌墙;B 琉璃面砖,琉璃瓦的质量提高了,应用面更加广泛;C 木结构方面,经过元代的简化,到明代形成了新的定性的木构架;斗拱的结构作用减少,梁柱结构的整体性加强,构建卷杀简化;D 建筑群的布置更为成熟;官僚地主私园发达;E 官式建筑的装修,彩画,装饰日趋定型化;F 明代的家具是闻名于世界的;风水术到明代已达到极盛期。清:清代建筑特点:A园林达到极盛期。清代帝王苑囿规模之大、数量之多、建筑量之巨,是任何朝代不能比拟的;B藏传佛教建筑兴盛,康熙乾隆两朝在承德避暑山庄东侧和北面山坡上建造了12座喇嘛庙,俗称“外八庙”C住宅建筑百花齐放、丰富多彩;D简化单体设计,提高群体于装修设计水平;E建筑艺术仍有所创新。第三章 城市建设1. 中国古代城市有三个基本要素:统治机构(宫廷官署),手工业和商业区,居民区。2. 城市形态四阶段:第一阶段是城市初生期(原始社会晚期和夏商周);第二阶段是里坊制确立期,(春秋至汉);第三阶段是里坊制极盛期,(三国至唐);第四阶段是开放式街市期,(宋以后的城市模式)。3. 通过长期的实践,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在选址、防御、规划、绿化、防洪、排水等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都城的选址历朝都很重视。4. 古代都城为了保护统治者的安全,又城与郭的位置。城市保护国君,郭是看管人民。5 一般京城有三道城墙:宫城(大内、紫禁城),皇城或内城,外城(郭)。6. 为了加强城门防御能力许多城市设有两道以上城门,形成“翁城”。城墙每个一定间距,设墩台称敌台或“马面”,此外还有窝铺,城垛(垛口,雉堞,女墙)战棚等。7. 城市道路系统绝大多数采取以南北向为主的方格网布置,这是由建筑物的南向布置延伸出来的。由于我国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从夏商起就总结和确立了这一切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建筑布置经验,沿用至今,为适应各地不同条件,在处理方格网道路系统是也是因地制宜的。8. 都城建设的特点是一切为封建统治服务,一切围绕皇帝和黄泉所在的宫廷而展开。在建设程序上也是先宫城、皇城,然后才是都城和外郭城;在布局上,宫城属于首要位置,其次是各种政治职能机构和王府、大臣官邸以及相应的市政设施,最后才是一般的庶民住处及手工业、商业地段。隋长安59页以隋大兴为基础,高颖和宇文恺负责。为解决用水,开广通渠,东南角作芙蓉苑。至唐因宫殿东北角移至大明宫,城市中心偏东为其特点。有东西两市,街坊大小不一,庙宇很多,但道路皆为土路,唯有宰相到宫殿有“沙堤”,街景单调,排水运输不便。明清北京65页以元大都改建,较大都南移。明城门都有“瓮城”建有城楼。北京城布局以皇城为中心。位于南北中轴线上。北京紫禁城位于全城中心。北京全城有7.5公里的中轴线贯穿南北。北京道路以两条南北道路为主,一从崇文门起,另一从宣武门起,东西交通不便。第三节 地方城市建设明清西安76页平原地带城市力求方整,长方居多,道路宽敞笔直,做十字或丁字布置,长安即为一例。古城苏州77页图水乡地区城市布局的典型第三章 住宅与聚落第一节 概说第二节 住宅构筑类型8391页图木构抬梁、穿斗与混合式汉已成熟,北方多抬梁式,以北京四合院正房为代表,南多穿斗式,如云南白族住宅。竹木构干阑式:南方少数民族地区,以竹、木梁柱架起房屋为主要特征。用于潮湿山区或水域,构件有榫卯和企口。汉代已很盛行。木构井干式:东北云南林区。砖墙承重式:第八章 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与详部演变第一节 台基,踏道,栏杆,铺地一 台基1,普通台基 早起太极全部用夯土构成,后来在其外表面才包砌砖石。2.须弥座 是由佛座演变来的,形体与装饰比较复杂,一般用于高级建筑(宫殿,坛庙的主殿,及塔,幢的基座)二 踏道 用以解决高差的交通设施1, 阶级形踏步不用垂带石只用踏跺的做法,称为“如意踏步”,一般见于住宅或园林建筑,它的形式比较自由。2, 坡道礓 (慢道) 是以砖石露棱侧砌的斜坡道,可以防滑,一般用于室外。辇道(御路) 则倾度平缓,用以行车的坡道,常与踏跺组合在一起。三 栏杆 大致有以下几部分:望柱,寻杖,阑板四 铺地 分室内铺地与室外铺地 东汉出现磨砖对缝地砖 经过桐油浸泡,表面磨光的大型地砖成为“金砖”。第三节 大木作这是我国木构架建筑的主要构成部分,由柱、梁、枋、檩等组成。同时又是木建筑比例尺度和形体外观的重要决定部分。我国木构建筑正面相邻两檐柱间的水平距离称为“开间”又叫“面阔”开间宽度的总和称为“通面阔”开间数多用11以下的奇数,民间常用3,5开间,官署多用5,7开间,十分隆重的用9开间,11开间除了陕西西安唐大明宫含元殿,麟德殿遗址和北京清故宫太和殿没其他实例。正中一间称为明间(宋称当心间),其左,右侧的称次间,再外的称稍间,最外的称尽间,九间以上的称加次间。屋架上的檩与檩中心线间的水平距离,清代称为“步”各步距离的总和或侧面各开间宽度的总和称为“通进深”,也就是前后檐柱间的水平距离,时常简称为进深。柱,可分为外柱和内柱宋辽建筑的檐柱由当心间向两端升高,因此檐口呈现缓和曲线,这在营造法式中称为“升起”。为了使建筑有较好的稳定性,宋代建筑规定檐柱在前,后檐均向内侧倾斜柱高的10/1000,在两山向内倾斜8/1000,而角柱则两个方向都有倾斜,这种做法称为“侧角”。在厅堂平面中央设一根柱子,称为都柱。单槽双槽在门屋建筑中,用中柱一列将平面等分的,在营造法式中称为“分心斗底槽”。在建筑主体以外的另加一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